- 第384篇原創文章 -
這篇文章是回復一位讀者的疑問寫的。他讀了我兩年前寫的《》之后,說我在文章里提到的幾點他不全認同。
他認為自己的讀書方法沒什么問題,讀的書也不比我少,可就是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改變,就問我還有沒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我就多問了幾句,才知道他平時的讀書習慣很好,閱讀量也比較大,稱得上是圈子里公認的讀書達人,還是一個讀書群的群主,別人聊什么話題他都能接上話。
不過他從來不寫讀書筆記,也不喜歡在書里寫寫劃劃,在朋友圈曬書時也只是隨手拍幾張圖,一句多余的話都不寫。
這時我才知道他讀書不夠專心,也不愛動筆,以至于讀了很多書卻變化不大。我想,這兩點也是大部分人遇到的問題。
于是我就跟他聊了這兩個問題。
我說你讀書不專心,并不是說你在讀書時不夠專注,容易分心,而是你讀的書太分散,不聚焦于某一個主題,什么書都想讀。
雖然多讀不同類型的書有助于開闊眼界,但是不易形成生產力。我借用「生產力」這個詞,是為了強調專心讀書的重要性,只有專心了才有可能從書本中獲取更多,并形成屬于你個人的生產力。
比如你愛好廣泛,什么書都讀得津津有味,在別人看來你非常用功,還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可是過了幾年之后你卻發現自己讀了一年書和讀五年書的區別不大,只是擴展了知識面而已。
其實說白了,你如此這般讀了幾年書,可能還不如一個整天泡在知乎的人更有談資。
我倒不是鼓勵你不讀書而在網上到處獵奇各種新知識,恰恰相反,我是說你可以嘗試在一個時期內把讀書的范圍縮小至可控制的范圍,暫時只讀某一個領域的書。
在這個時間段里你暫時忘掉該領域之外的書,即使在此過程中有感興趣的書也先記下來,等到讀完該領域的必讀書之后再讀。
因為你專心讀完了這些書,就比大部分人有發言權。有了發言權能做什么?當然是輸出,讓你的作品成為一種生產力。
你可以寫作、演講、錄課和提供咨詢等,這些都是在你熟悉乃至精通某個領域之后就可以做到的,它能給你帶來更大的好處,比如金錢、影響力、信心,贏得尊重等等。
你越專心,你的生產力越強,馬太效應在你身上表現得越明顯。
除了讀書不專心,你的另一個問題是不動筆。這幾年來我見過不少讀書人,包括在各種線下讀書會認識的朋友們,大多數人都只喜歡讀書,卻很少寫作。
其實只讀不寫相對輕松,也多了一份愜意的閱讀享受,可也缺少了一次深入思考的機會,畢竟動筆寫作才讀得更明白。
可惜的是 ,現在能把自己理解的東西完整寫出來的人越來越少了。當你讀完一本書,以為自己真懂了就放回書架上,可是當有人問起或者你向別人分享這本書時,卻并不知道如何表達,更別說寫一篇像樣的文章了。
動筆寫作,不一定非得長篇大論,讀完一本書即使只寫一兩張讀書卡片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要求高一些,就先嘗試著寫一篇五百字左右的讀后感,到了有能力寫三五千字的書評時,你再長篇大論。
不管寫了多少字,都是你讀一本書之后的動筆,是有別于大部分人的讀書方式。
五六年前我讀過馮唐的《三十六大》,他具體說了什么我忘記了,只有一句話至今還記得清楚,他說:
一年至少寫四篇文章,每篇至少兩千字。寫作的過程,也是沉靜,思考和凝練的過程,仿佛躲開人群,屏息斂氣,抬頭看到明月當頭。
我真信了他的話,你看我多么輕易相信別人的話。這五年來我就一直堅持寫讀書筆記,這個習慣自然讓我在閱讀中受益頗多。
可見你讀過很多書卻沒有多少成就感的原因,并非你不用功,而是你讀的書太雜。
不過你讀過的書不會白費,它讓你有了跨學科的眼光,只要你改掉見到好書就讀的毛病,在一定時間內集中精力讀某一類書,就看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當然不能只讀不寫,否則你將習慣「讀過就等于讀懂」的閱讀狀態,對你沒任何好處。
只有動筆寫起來,你才發現自己是不是真的讀懂了。不專心,不動筆,是讀懂一本書的主要障礙,這兩個問題,還是得靠你親自去解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