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從一杯速溶開始的故事 ╱
1985年,麥氏速溶咖啡進入中國,1997年改名為“麥斯威爾”,其廣告詞“滴滴香濃,意猶未盡”是一代人的記憶。
在麥氏之前,咖啡一直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之一,大多數(shù)人都是聽說過,沒喝過。
盡管1959年在德勝咖啡行改為上海咖啡廠后,就有了中國第一家專業(yè)從事咖啡生產與出口的企業(yè),它推出的鐵罐裝“上海牌”咖啡也成為上世紀60到80年代中國唯一的包裝咖啡。
但終歸是很小眾的飲品。
麥氏一出,即成時尚,頓時壓過了當時最高端大氣的麥乳精。
雖然很多人喝不慣這種“苦水",但并不妨礙客人來時沖上一杯,以表示走在時代的前沿,有些干脆再加上一大勺白糖和煉乳,硬是沖出了接近麥乳精的味道。
這也算是東西文化早期的碰撞與融合吧。
兩年后,雀巢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業(yè)務點,用一句“味道好極了”,開始了兩個品牌長達二十年的恩怨情仇。
咖啡從進入中國開始,就被賦予了超過普通飲品的含義,與新潮與時髦等概念緊密相連,那時“格調”這個詞還沒有成為社會現(xiàn)象,但它所代表的類似生活模式已經有了雛形。
在這個時候,咖啡還只是一種具備特殊意義的飲品,還不能說是一種文化。
直到1999年1月。星巴克進入中國大陸,第一家門店選在了北京國際貿易中心。
與肯德基麥當勞這種一進入中國就開始火爆的洋快餐不一樣,星巴來到這里的第一份答案是:
整整虧了九年!
前星巴克創(chuàng)始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提出的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第三空間”概念——把咖啡店視為家與辦公場所以外的社交去處,這個說法在美國深受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擁有良好購買力、對社交及生活品質有所要求的年輕人們的擁護。
但是顯然,當時國內月均2000多人民幣的白領收入,支撐不了這個故事。
但拋開文化背景的差異,年輕一代在追求“品味”這件事上,中美并沒有太大的不同。在開業(yè)近10年后,星巴克的這個定位收到了回報。
受益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新白領階層的崛起,星巴克迅速成為現(xiàn)代時尚與品質生活的風向標之一。
那句廣為流傳的吊絲勵志名言:“我奮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這里喝一杯咖啡",據(jù)說背景就是星巴克。
在這種形勢下,星巴克甚至一度成為了購物中心的頂配品牌:品質夠不夠,星巴克說了算。
當年上海市中心一家以老洋房為主的高端商業(yè)街區(qū)招商,星巴克開出的條件是:
合同期至少8年,而且這8年內不許有其他咖啡館進駐!
即使后來咖啡繽、COSTA等的興起,都無法改變星巴克獨一無二的地位。
直到SEESAW、Manner、TIMs、皮爺?shù)却笈屡d咖啡品牌崛起后,才開始動搖了星巴克神壇的基石。
而真正動搖了整個咖啡文化基石的是瑞幸,9塊9一杯的定價,直接干到了蜜雪冰城的價格領域。
后來蜜雪冰城干脆自己做了“幸運咖”:你別來干我,我自己干自己!
中國的咖啡文化史,其實是一部時尚與品味跌宕起伏的進化史。
02
╱ 文二與咖啡 ╱
即使咖啡已經從云端飄落,但老牌格調代言人的底蘊,還支撐著它的地位下限。
就像一個貴族家的小姐,就算家道中落,但最多也就是開個店,繡個花,不至于一下子就淪落風塵。
即使主打一個便宜的“幸運咖“,在裝修與環(huán)境上比起自家奶茶鋪也明顯青春時尚一些。
畢竟大家都明白,價格戰(zhàn)可以打,但是真要把咖啡干成了大碗茶的檔次,對所有品牌都不是好事。
所以菜市場與咖啡,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說,都不應該是一個兼容的故事。
但是,現(xiàn)在還真有在菜場里賣咖啡的,據(jù)說不僅氛圍上沒有違和感,咖啡賣的也不錯。
杭州文二菜市場,就是一家擁有咖啡店的菜市場。
它前身是文二農貿市場,2023年進行了全面的改造。
做菜市場的設計,格調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只要舍得堆砌概念和花錢,打造出一個艷壓新天地、豪過太古里的產品不難。
只要舍得下本錢,廁所都能辦畫展。
菜市場的難題在于既想做出些不同的感覺,還要有真正的煙火氣。
商業(yè)的最高境界不是奢華,不是高雅,而是恰到好處的協(xié)調。
否則想象一下,在IFC的高冷堂皇的大堂里,放上幾筐青菜蘿卜,旁邊再擺個賣鹵肉醬鴨的攤子,恐怕看不到什么格調,大概率是辣眼睛。
文二菜市的主色與西湖相關,淡綠色的廣告牌將市場圍合起來,給人的感覺十分清爽,內部的檔口分為“春夏秋冬”四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有專屬的配色,灰色的石臺與原木色的圍擋結合,透出些與柴米油鹽關聯(lián)的淡雅。
兩邊的熟食店裝修的古色古香,外面掛著小牌子,鹵味的名字放在上面,陳列明晰,店面簡潔,還帶著些老蘇州的歷史味道。
杭州著名的方老大面館也在臨街開了家分店,飯點時排隊的人不少,另外還有臘味鋪、鹵味鋪、炒貨鋪等沿著街面一字排開,動線很短,不過很值得買完菜后隨意的逛一逛。
當然,最有趣的還是那家叫做“出山”的咖啡館,風格很有腔調,但并沒有鶴立雞群的孤高感,一樓不大,幾張獨立小桌散落其中,二樓面積更大一些,除了桌子,還有不少藝術品。因為是全開放的空間,蔬菜熟食的市井氣息與咖啡的香味融合在一起,頗有一些雅俗共賞的意趣。
而且沒有什么違和感,坐在上面,端著杯拿鐵,看著下面的青紅白綠,鹵紅醬黑,很有一種人在紅塵,又淡然不群的感覺,一杯咖啡,愣是喝出了世事洞明的味道,倒也是一種另類的“格調"。
03
╱ 雙塔情懷 ╱
雙塔市集位于蘇州,在古城的中心區(qū)域。
相比文二,雙塔的現(xiàn)代感更強一些,入口處巨大的LED屏顯示這里與老派菜市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整體風格上,雙塔則試圖與老蘇州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設計師將古老的蘇州碼子與飛檐翹角、粉墻黛瓦的桃花塢為設計靈感。讓雙塔市集既富有歷史底蘊,又充滿的時尚的生動感。
「生鮮區(qū)」的色調與光線都比較暗,但沒有壓抑的感覺,相反,作為菜市場,這種光線與頂層鏡面的倒影結合,使人們更容易將注意力放在那些新鮮的蔬菜瓜果之上。
雙塔最有特色、人氣最旺的,應該是小吃區(qū),檔位都是精心挑選并復原的蘇州地方小吃。生煎包、餛飩、桂花赤豆小圓子、海棠糕,醉蟹等等,種類繁多,味道也不錯。里面店招明亮,風格典雅,無論中午還是晚上都人頭攢動。
在小吃區(qū)的邊上,還有一個地方為蘇州特色文創(chuàng)產品做了預留。設置了一些展位,沒有展覽的時候,一些小吃區(qū)的業(yè)主把桌子擺在這里作為外擺,居然讓生煎包帶了點藝術的味道。
當然,少不了那家位于生鮮區(qū)與小吃區(qū)之間的咖啡館,面積很小,貼著墻擺著幾個位置,門外還有些外擺,老板是個很有氣質的年輕人,不熱情,不冷漠,帶著一種隨遇而安的淡然.
問及生意好壞時,老板笑笑說:
平時還好,周末人多的忙不過來!
04
╱ 商業(yè)的本質 ╱
2010年,有一篇《星巴克裝逼指南》在網上廣泛傳播。
“坐下來之前先把車鑰匙往桌上一扔,不是 BENZ 就是 BMW,最次也得 AUDI。扔的時候記得不要用撇,優(yōu)雅的往桌子上一丟,沒車沒關系,鑰匙可以網購。
手里拿什么也是非常有講究的,中文雜志請一律扔掉,英文原文,西班牙,意大利,哪怕是甲骨文,最好是一張 Wall Street Journal 或者 Financial Times 拿上來,保證受矚目率蹭蹭上漲,想低調都不行。“
這篇帶點諷刺與調侃的大作,表達了當時的年輕人對于咖啡這種舶來文化的復雜情感。
承認它的品味,又看不慣它成為了某些“格調人士”裝腔作勢的場所。
不過作者當時肯定想不到,有一天,人們喝咖啡時手里拿的不再是GUCCI或PRADA,而是買菜的籃子。
手里的鑰匙也不是奧迪,而變成了雅迪。
也許,這才是咖啡真正的本質吧: 只是一種飲品,而不是什么象征。
也許這也是商業(yè)的本質。
不知道什么時候,商業(yè)增加了一項“打卡”屬性。
大門可以打卡,IP可以打卡,景觀可以打卡,墻面可以打卡!
甚至出現(xiàn)了“網紅廁所"的概念,衛(wèi)生間都可以打卡,還好那些拍照的集中在了洗手區(qū),不然都可能涉黃。
打卡不是什么貶義詞,但商業(yè)的底層邏輯是消費,而不是發(fā)朋友圈與小紅書。
格調的背后,還需要坪效與租金的支持,而這些都離不開實實在在的營業(yè)額。
文二與雙塔的魅力在于,可以是一個打卡的地方,但更是一個消費的地方。
在消費越來越理性的時代,人間煙火與品味生活,不應該成為對立的概念,而是可以兼容的氣質。
菜場最近成為了市場的新的熱點,北京有三源里,被稱為最具“國際范兒”的菜市場,里面的菜品貨品的豐富在國內都是首屈一指的,上海的烏中市集則是用一場“Prada”聯(lián)名出了圈,但熱度過后,還是那個周邊居民出沒的地方。
菜市場的內可以喝咖啡,但也必須適合買菜。
商業(yè)無論怎么包裝,最終還是要回歸核心的價值,不是為了裝逼,不是為了拍照,也不是為了講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
而是實實在在的與我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就像咖啡只是一杯飲料,無論你在黃浦江邊吹著江風,還是在菜市場挽著菜籃,你喝它的目的,只是因為你喜歡這個味道。
喝咖啡,應該優(yōu)雅的把手中的黃瓜與番茄放于腳下,將排骨與豬頭肉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抬起頭,淡淡的說:
老板,來杯拿鐵!
我們的服務
老丹,江湖又稱丹總,愛好戶外與美食,熙領(上海)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十五年商業(yè)地產一線從業(yè)經驗,曾參與國內多個知名商業(yè)地產項目的定位、設計、招商與運營,近年來專注于社區(qū)商業(yè)與城市更新,中購聯(lián)專家委員會委員,IFFRE常務理事,聯(lián)商網特聘講師。
熙領(上海)商業(yè)管理有限公司,為復合化的商業(yè)地產定位、招商、建筑設計與空間管理專業(yè)機構,核心技術團隊均有多年國內外商業(yè)研究、定位、建筑和空間設計,以及招商運營的全過程經驗,特別是對于城市更新和改造具備獨特見解與認知,近年來成功操盤了多個城市更新與改造項目,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業(yè)務聯(lián)系電話:13501750783(可加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