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熙來攘往的前門五排樓,排子車與自行車并行。
北京是六朝古都,哪哪都好,就是太大,特別是在沒有汽車的年代。日常出行,北京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代步想盡辦法,不過這速度和舒適度,卻一直沒能改善。
自古以來,“南人乘船,北人騎馬”。不過,在馬用于軍事的時候,老百姓只能養驢。騎驢代步由來已久,出行雇驢在北京地區極為普遍。那時北京各個城門關廂,有待雇的驢供人騎乘,這些地方也被稱作“驢口兒”。
騾車是從清乾隆年間興起,而后盛行的。作為馬和驢的“串種兒”,騾子比驢高大,體力還強于馬,特別適合跑長途客運,騾子加上轎子,就成了騾車。
驢和騾子曾經是北京客貨運輸的主力
1870-1890年的北京,騾子一前一后抬著轎廂,連輪子都沒有。
既然是跑長途,騾車一般使用榆木、柳木、樺木制造,車底下鋪木板,上面放氈和棉墊。高級的騾車還要用紅木,鋪厚墊子,加上車篷,糊上布或油紙,防雨、雪滲漏。
那時候,沿途攬客的叫“跑海車”,停在街上等人雇傭的叫“站口車”,還有專門趕廟會的“趟子車”。由于騾車的車轱轆是木制的外鑲鐵箍,當時北京道路咯咯棱棱,車里的人被搖晃得四處亂撞,純屬受罪。
老外進京后受不了,就引進了西式馬車。據戲劇大家齊如山說,第一輛載人的西式馬車,是1900年從英國運來的。不過,北京道路不平,西式馬車走起來也會東倒西歪,舒服不了多少。清末,修了大馬路,馬車才多起來,民國以后柏油路多了,就不讓鑲鐵箍的騾車上馬路了。
鮮魚口街曾經是一條僅次于大柵欄的熱鬧街巷,以鞋帽業為主,聚集了眾多老字號。一架西式馬車正從擁擠的人潮中穿行。
晚清老照片里的駱駝特別多,那時駱駝主要用于貨運。門頭溝的煤,大灰廠的石灰,黃土崗的黃土,蓋房子用的沙子、青灰和木料,大都用駱駝馱運進城里。從清代到民國,北京城外郊區,石景山、門頭溝、良鄉、大紅門一帶,都有養駱駝跑運輸的專業戶。
從西山而來的駱駝隊,經過廣安門。
后來有了膠皮轱轆的大車能到礦上拉煤,運煤的價格下來了,用駱駝就不劃算了。等有了汽車,難伺候的駱駝徹底失業了。
靠人力出行,先得說坐轎子,據說從夏代就有了:二人、四人抬的稱小轎,八人以上抬的叫大轎,明朝宰相張居正坐的轎子最氣派,是32人抬的“一室一廳”?!洞笄迓伞芬幎ǎ奈浯蠊俨荒艹^四人抬轎,王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官員不論老少都不準乘轎,老百姓可以乘“民轎”,但顏色、大小都有嚴格規定,一般為黑色,齊頭、平頂、皂幔。
“排子車”,也叫“板車”,是城內人力運輸的主力。這種木制大車,與北京常見的畜力大車構造和樣式大體相同,只是車轅更適合人的雙臂。排子車的拉法是一人駕轅,另有一至兩人拉套。
1930年代,排子車在搬運貨物
清末民初,最主要的代步工具是洋車,也就是人力車。這種車是清光緒年間從日本傳來的,最初是硬膠皮的車輪,輪子高,車把短。后來北京人進行了改造,將車把加長,車輪放低,車廂加高。就連慈禧太后都坐過硬膠輪的洋車,車體漆成明黃色,配有黃龍軟緞做的靠墊、坐墊。
1900年以后有了充氣輪胎的洋車,就是老舍先生筆下駱駝祥子拉的那種車。這車充氣拉著輕快,坐著也舒服。1915年,袁世凱還在總統府成立了穿軍服戴軍帽沒有帽徽領章的洋車隊。
駱駝祥子給自己買新車那年是1928年,他哪想到,洋車很快就被三輪車取代了。由于三輪車靠車夫蹬踏而行,比人力車省力,而且可以拉兩個人,屬于半機械化的交通工具,在北京有了電車和公共汽車后,仍有很大的市場。
社會學家甘博的兩位親友,坐在洋車上聊天。
當時有這樣一個順口溜:“三輪車,真時興,不用腿跑用腳蹬。去前門,逛故宮,東便門外蟠桃宮。坐三輪,心寬松,不用擔心打天平。”1940年前后,北京城租賃三輪車的車行就達200余家,三輪車總數達1萬輛左右。
1947年冬天的北平街頭,三輪車在整修過的道路上前行。
老北京最小眾的出行方式要算冰床了。像是小孩兒玩的冰車的放大版,冰床可坐3至4個人,用棉被蓋腳,一個人前邊拉,一個人后邊推。在冬天,什剎海、護城河都有經營此行當的。
冬日河道上,小伙計拖著用于運營的冰床。
發展了上千年的交通業,最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被汽車火車終結了。如今,什剎海的三輪車成了一景,人們又開始回歸自行車,大概只有走走停停,才能更接近這個城市的日常。
文 | 孫文曄
圖 | 孫文曄
編輯 孫文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