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一美社”。
王念歐作為一個持續創業者,是否有能力、有精力、有時間從工業設計領域跨專業到生物醫學領域寫作專業論文的?
就專業論文來看,論文接收時間為2023年7月,但王念歐2023年9月才入學上海交大。也就是說,王念歐在還未被正式錄取之前便已和該校該專業的同學以及其博導進行了學術合作。
結合王念歐過去所學的專業知識,他可能會在物理學原理以及程序設計方面有所貢獻,但設計程序以及數據分析需要較長時間,王念歐又是如何平衡論文研究、考博筆試以及艱辛創業的呢?
因此,結合王念歐本科及碩士期間所學專業課程的內容,一美社合理懷疑,他對該篇論文的理論框架搭建以及實驗程序模擬過程可能沒有學術性質的貢獻,唯一的貢獻可能是提供了實驗所需的材料——耦合凝膠,且該凝膠就是覓光公司自己生產的產品。
昨日,一美社發布《裁員?破產?創始人疑似學術造假?覓光的軟肋何止美容儀監管新規》一文,指出:
7月4日,AMIRO覓光被曝因經營問題裁員,網傳將裁半數員工,提供低薪休假或賠償金方案。覓光否認,稱系業務調整。
覓光正面臨資金緊張與監管新政雙重壓力,其中醫療器械備案的漫長審批流程成為其軟肋。新規要求射頻美容儀按Ⅲ類醫療器械管理,而審批耗時長達幾年,若臨床試驗未完成,覓光投入恐付諸東流。
此外,覓光雖宣稱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布研究論文,但其創始人王念歐作為非生物醫藥學術背景人士如何能發表國際學術文章?一美社對此提出了質疑:
“有意思的是,王念歐作為第二作者在論文中署名。公開資料顯示,王念歐是浙江大學工業設計學士、產品設計碩士,畢業后曾創辦過設計咨詢公司。學習工業設計的王念歐又是如何在短期內研究明白射頻技術、并作為第二署名人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呢?”
文章發出后,覓光在微信公眾號投訴兩次后,又通過律師事務所發來律師函。覓光投訴的理由是:“王念歐先生現于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覓光認為,王念歐在上海交大攻讀生物醫學博士,所以發表上述國際學術期刊論文毫無問題。
事實真的如此嗎?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檢驗一下王念歐的“在讀博士”的含金量有多高。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王念歐攻讀上海交大生物醫藥工程學院博士的故事。
公開資料顯示,王念歐生于1989年,擁有10年工業設計和交互設計經驗,浙江大學國際設計研究院工業設計本科,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產品設計碩士(信息產品設計方向)。2023年9月,王念歐被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專業錄取,成為在職博士。
公開信息顯示,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2023年招生專業測試科目包含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納米診斷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綜合原理、生物醫學信號處理、傳熱學與流體力學、工程教學與工程力學等。
這顯然與王念歐的知識背景差異懸殊。王念歐2011年在浙江大學讀碩士,而參考浙江大學在2011年發布的計算機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碩士招生簡章可以看到,該學科專業課包含軟件工程技術與設計、操作系統與嵌入式設計、多媒體計算技術、數據倉庫與商務智能、軟件中間件技術、網絡計算。王念歐所學專業更多圍繞計算機技術以及工業產品及外觀設計,與生物醫藥領域毫不相干。
當然,王念歐這個電子信息博士應該不是通過專業考試錄取的,而是“申請考核”,而且從錄取表看,他是非全日制的在職博士生。
從畢業后的創業經歷看,王念歐也并未涉足生物醫藥領域。
王念歐2015年與別人合作成立過一家深圳市海貍電子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是做充電寶產品的,跟生物醫藥毫無關系。
王念歐創業早期從一塊化妝鏡開始,后來涉足美容儀產品,才勉強跟生物醫藥的醫美分支搭上邊。但是,覓光旗下的各類美容儀從未取得過醫療器械資格證,過去多年一直頂著家用電器的名義“裸奔”。這也說明,覓光并不是具備合規資質的生物醫藥/器械企業。
再回到王念歐的博士以及論文話題上。王念歐作為一個持續創業者,是否有能力、有精力、有時間從工業設計領域跨到生物醫藥工程領域?一美社認為,從常理來說,這是很難的,超出了絕大部分人的能力范疇。
一美社就這一問題咨詢了國內某知名大學的醫學博士,他認為,沒有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基礎知識和科研能力積累,要跨專業攻讀生物醫學博士幾乎是不可能的,筆試關就過不了。至于跨行業寫高水準的專業論文,他認為也不太可能,生物醫學的學術門檻很高,這就好比要求一名法學博士寫一篇核物理畢業論文,或者哲學博士去寫一篇化學博士論文,除非是天才型人物才能做到。
那么,王念歐是一個自如橫跨不同學科的學術天才嗎?作為一名學習工業設計的碩士生,他拿什么與他人合作寫出一篇登上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的生物醫學論文呢?
一美社注意到,王念歐作為第二作者發表的學術文章為《Effect of geometricparameters of electrodes on skin heating for the design of non-ablative radiofrequency devic》,這篇文章其實是覓光聯合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實驗室所作研究的成果。文章2023年發表在《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上,這是一本專注于皮膚病學臨床領域的英文學術期刊,由WILEY出版商出版。該期刊主要內容涉及生物物理方法和成像技術,以及它們如何用于皮膚病學、美容學和整形外科,以對皮膚結構和功能進行無創量化。
值得注意的是,《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收到該篇論文投稿時間為2023年7月30日,接受論文時間為9月7號。但是,王念歐2023年9月才進入上海交大讀博士。也就是說,王念歐在成為上海交大博士之前便已和該校生物醫學專業的同學以及導師合作發表了學術論文。比如下圖中的馬宜有,馬宜友2021年入學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專業,將于2027年畢業。馬宜友是該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其博導白景峰是文章的第四作者,另外還有最后署名作者Xiang Ji也來自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需要提及的是,2021年,覓光和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共建了智慧光電醫療聯合研發中心。王念歐申請就讀該學院在職博士以及未入學便能與該學院博導以及全日制博士生聯合發表學術論文,與該研究中心的設立是否有關?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或利益沖突呢?
一美社注意到,該論文核心觀點是,3D仿真分析電極幾何參數(間距、寬長、形狀)及耦合凝膠電導率對層狀組織熱分布的影響。結果表明,參數調整顯著影響溫度分布,最佳電極形狀能擴大升溫區域。耦合凝膠導電性需匹配皮膚,以防能量大量通過皮膚造成損傷。電極設計對產品效能安全至關重要,本研究提供仿真工具支持射頻裝置設計。
為慎重起見,我們請某知名大學在讀醫學博士生閱讀了王念歐署名的這篇文章,并請其給予簡單點評。該博士生表示,這篇學術文章作者需具備深厚的生物醫學專業知識背景,才能確保論述的準確性與科學性。
然而,正如我們上文提到的,王念歐本科及碩士所學的工業產品設計和計算機技術,與生物醫學相距甚遠。
那么,王念歐作為第二作者對該論文做了哪些貢獻呢?
如下圖所示,該篇論文先是提到“采用三維幾何結構模擬射頻電極在皮膚表面涂上偶聯凝膠。組織被簡化為到四層,包括:耦合凝膠,皮膚,脂肪和肌肉。家用使用射頻裝置通常與偶聯凝膠結合使用,所以凝膠層被添加到皮膚的上表面之間層和射頻電極”,之后又提到“模擬中使用的耦合凝膠來自覓光提供的一種商業保濕凝膠。”
結合王念歐過去所學的專業知識,除了設計方面,王念歐恐怕很難對該篇文章的理論框架搭建以及實驗程序模擬過程有關鍵或決定性的貢獻。他最大的貢獻或許是為論文實驗提供了所需材料—耦合凝膠,該凝膠就是覓光公司生產的產品。
那么該凝膠和最終顧客買回家的與射頻美容儀搭配使用的凝膠有沒有什么成分上的不同?文中并沒有交代,我們也無從得知這種凝膠是不是本身就能抵抗射頻美容儀的大部分副作用。
不得不提的是,覓光還喜歡拿另一篇發布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面部年輕化家用射頻美容儀設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臨床治療》作為自家產品專業性的背書。
一美社請醫學專業博士閱讀了該篇論文。該博士表示,論文在研究設計方面較為含糊不清,樣本選擇的部分只交代了年齡區間和樣本容量,沒有交代樣本來源、樣本處理方法和年齡分布的具體情況。因為如果年齡偏大的人數占大部分,那么美容儀的治療效果可能會更顯著一些,這是否導致了最終整個實驗呈現的數據估計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偏差較大,從而無法真實展現覓光家用射頻美容儀設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按理說,研究設計應該交代得很詳細才更有說服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