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會議現場
為交流水產養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現狀,探索修復性水產養殖在水產養殖實踐中應用與推廣的可行性,進一步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探索產業和生態的“雙向奔赴”,6月27日,由中國水產學會與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主辦的修復性水產養殖研討會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行。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美國東北大學、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40余家單位、80余名代表參與此次研討會。
現階段,食物生產和生態環境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的情況下尤為凸顯。如何以一種有助于促進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方式來生產食物,在全球得到了很多的關注和研究。修復性水產養殖這一理念就是在這一個背景下被提出的。
修復性水產養殖是指能夠為環境提供直接的生態效益,并具有潛力產生凈正向環境成效的商業性水產養殖或生計性水產養殖。
海藻養殖 ? RANDY OLSON
我國在《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發揮水產養殖的生態修復功能。但目前修復性水產養殖在實踐和成效評估方面仍然有很多基礎工作要做,亟待有更多的科學研究以及更為創新的管理和市場機制來支持修復性水產養殖實踐和規模化應用。
因此,本次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來分享不同國家和地區有關貝藻養殖的生態與氣候效益潛力、池塘養殖的溫室氣體減排潛力相關方面的研究進展與實踐探索,交流先進的科學工具和管理機制,為促進我國更深入的修復性水產養殖科學研究和管理實踐提供創新思路。
廣東省南澳島養殖的牡蠣 ? 劉青/TNC
開幕致辭
本環節由TNC中國項目戰略與規劃主任王月主持。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漁業技術推廣部副部長姜志勇表示,修復性水產養殖是漁業走向深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物安全的關鍵舉措。作為水產養殖大省,廣東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水產養殖業的綠色發展。本次研討會為業界提供了難得的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很期待在座的專家學者、業界嘉賓能夠盡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共同探討修復性水產養殖的前沿技術、應用潛力以及發展路徑。
中國水產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趙文武指出,本次研討會是中國水產學會近年來與TNC第三次合作主辦的學術研討會,是雙方積極合作的重要延續。希望各位與會代表能夠圍繞“修復性水產養殖創新與實踐進展”這個主題,就修復性水產養殖在我國應用的潛力以及在科學研究、政策指導、生產管理方面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進行深入研討,發表真知灼見,提出意見、建議,為我國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中國水產學會副秘書長趙文武與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漁業技術推廣部副部長姜志勇出席會議并致辭
主題1:
水產養殖的棲息地與水質效益
本環節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秦傳新、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教授級高工周永東主持。
美國東北大學海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Jonathan Grabowski帶來《美國馬薩諸塞州Cape Cod半島北部與南部牡蠣養殖設施與自然棲息地在魚類生產與利用方面的對比研究》的報告。基于在牡蠣養殖場和臨近自然棲息地(牡蠣棲息地、泥灘、巖質棲息地)的實地監測,他重點介紹了牡蠣養殖為魚類和甲殼類提供了與自然棲息地類似的功能,但利用養殖場的物種種類和訪問率因季節而有所不同;也探討了魚類和甲殼類對不同牡蠣養殖設施的利用差異等問題。
Jonathan Grabowski教授作線上報告
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Lisa Kellogg的報告題目是《與牡蠣有關的營養物移除、信用額計算與交易:以美國切薩皮克灣為例》。她指出,牡蠣可通過同化吸收、促進生物沉積物埋藏與反硝化作用來減少水體中的營養物,隨著養殖牡蠣的收獲,水體中部分氮磷也會被去除。計算牡蠣養殖的營養物移除量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經同化吸收移除的營養物質量較容易被計算,但經反硝化作用移除的營養物質量的計算方法更為復雜,因為不同地區不同牡蠣養殖方式的反硝化作用速率差異化顯著。在切薩皮克灣內,粗放式牡蠣養殖(底播養殖)可能比集約化牡蠣養殖(以漂浮式或置于底部養殖架的網袋/網籠養殖為主)更具有水質效益。
Lisa Kellogg博士與線下嘉賓交流討論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游偉偉帶來《鮑魚養殖產業現狀及其生態效益與潛力》的報告。他對全球和中國的鮑魚產量發展趨勢、國內鮑魚養殖模式與技術、鮑魚養殖業面臨的發展挑戰、以及國內外可持續的鮑魚養殖案例等內容進行了分享。其中,他提到為了應對鮑魚養殖業面臨的養殖環境惡化等挑戰,從政府、學術界再到產業界越來越關注可持續養殖,不斷努力探索與實踐,比如福建在過去幾年內大面積進行環保型養殖設施升級改造,淘汰傳統的泡沫浮球等設施;國內最大的鮑魚養殖公司在2019年獲得了ASC可持續養殖認證。
游偉偉教授作線上報告
TNC全球水產養殖項目高級水產養殖科學家Heidi Alleway的報告題目為《運用科學工具推動修復性水產養殖》。她指出,如果能夠避免負面影響,一些水產養殖方式(如貝類和藻類養殖)能夠發揮棲息地、水質提升、氣候韌性與碳吸收的生態效益潛力;也通過分享TNC與合作伙伴開展的新西蘭奧特亞羅瓦(Aotearoa)與美國緬因州褐藻養殖與褐藻-貝類共養的棲息地價值研究,強調水產養殖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因環境條件、養殖設施、養殖場管理措施、養殖種類、養殖密度與規模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最后,Heidi介紹了TNC與多方專家制定的《修復性水產養殖全球通用原則》與《再生與修復性水產養殖的全球監測、評估與學習框架》,呼吁不同地區加強水產養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并增加知識交流和學習機會,支持水產養殖真正有效地發揮多重效益。*手冊下載方式見下文
Heidi Alleway博士作線上報告
《修復性水產養殖全球通用原則》(TNC, 2021)
該報告基于當前最新的科學研究進展,形成修復性水產養殖的清晰定義,說明修復性水產養殖的主要環境效益、關鍵性原則、衡量指標以及實現水產養殖生態效益的重要條件,提供修復性水產養殖的實施指南,以促進大家對其的理解認識,并投入資源開展修復性水產養殖的更深入研究與實踐,促進水域生態健康和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下載鏈接:
https://tnc.org.cn/Upload/File/202407/20240708174240_2782.pdf
《再生與修復性水產養殖的全球監測、評估與學習框架》(1.0版) (TNC, 2024)
該報告旨在為監測與評估水產養殖所產生的環境效益(棲息地、水質和氣候效益)提供一套公認且相一致的方法,支持更準確地評估和評價水產養殖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并促進養殖戶、養殖產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知識交流。它適用于三個水產養殖門類(海藻、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魚類)在海洋或河口環境中養殖活動的環境效益監測與評估設計。
下載鏈接:
https://www.aquaculturescience.org/content/dam/tnc/nature/en/documents/MEL_Framework_TNC_Final_MedRes.pdf
主題2:
水產養殖的氣候效益潛力
本環節由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田永軍、暨南大學教授張其中主持。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生態環境學院教授何培民帶來《大型海藻養殖的氣候挑戰與效益潛力》的報告。他介紹,水體富營養化和氣候變化下的海洋暖化是大型海藻養殖面臨的雙重挑戰。為應對環境挑戰,我國發展出龍須菜養殖的“南方越冬-北方度夏”、紫菜養殖的“由南向北擴展”的適應性養殖模式。除經濟效益外,大型海藻養殖(如以海藻為主導的IMTA模式)能發揮水體凈化、防止海洋酸化、海洋藍碳等方面的生態效益,以及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何培民教授作分享報告
塔斯馬尼亞大學研究員Cayne Layton的報告題目是《褐藻養殖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效益的復雜影響》。他認為,盡管褐藻養殖具有生物多樣性和氣候效益潛力,但這個影響過程是復雜的,因此仍需開展更多研究來評估效益的多少。以生物多樣性效益為例,在評估時還需結合當地的生態、經濟與社會背景,對生物多樣性效益的定義進行界定、選擇合適的參照系統、深入研究養殖場對物種的影響機制(如:繁殖幼苗,或僅僅是吸引)、以及了解養殖戶對生物多樣性的看法等。
Cayne Layton博士作線上報告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詹力揚分享題為《典型水產養殖系統的溫室氣體研究》的報告。他分享了對福建縊蟶池塘養殖和石斑魚池塘養殖(含海馬齒浮床)的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結果。其中,他指出當前福建廈門采用的縊蟶池塘養殖系統有可能是溫室氣體排放源,主要取決于養殖飼料的類型和養殖系統內不同池塘的具體功能,如妥善管理,當前福建的縊蟶養殖方法也可以是一種比較環境友好、低碳的養殖模式。
詹力揚研究員作分享報告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黃洪輝帶來《圍塘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生態漁場實踐》的報告。報告中,他提到如果簡單的實施“退塘還林”,一方面成本巨大,另一方面養殖戶的長期生計難以為繼。而當前典型的養殖圍塘還普遍存在塘堤基礎薄、抗風防潮能力差、養殖管理粗放、養殖品種和模式單一、病害風險大、養成率低等問題。報告分析了國內外多個紅樹林種養耦合案例,并分享了課題組在湛江市雷州縣的紅樹種養耦合模式構建項目與試驗效果。同時提出,我們在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中,必須考慮到民生問題,與實施鄉村振興結合,因地制宜改造適林的圍塘,構建紅樹林種植和養殖的耦合模式,增強圍塘防潮護堤功能,提升生態健康養殖水平,將紅樹林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紅樹林多元生態價值得以實現。
黃洪輝研究員作分享報告
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鳳博的報告題目是《魚塘種稻的環境效應及應用前景》。她主要分享了養殖池塘底泥種稻和浮床種稻兩種稻漁共作模式對水質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研究,并指出,這兩種魚塘種稻模式相對于單養魚來說,對水體富營養化具有很好的修復效果,同時也可以增加一部分農民的收入,還能夠減少溫室氣體以及氣態氮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環境效應,適宜在我國南方水網比較密集的地區推廣。
李鳳博副研究員與其他參會人交流討論
在研討會的最后,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程家驊的主持下,與會專家圍繞當前各地主要的水產養殖系統在綠色轉型、發展生態養殖模式以及氣候變化下面臨的挑戰,以及為應對挑戰,在科學研究、政策指導和生產管理方面仍需要的支持等問題展開了進一步的交流和探討。
研討會線下嘉賓合影
*會議現場照片來源:TN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