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游擊隊在敵后積極開辟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抗擊了侵華日寇的58%和全部偽軍的90%,部隊也發展到120萬正規軍,另外還有200萬民兵配合作戰。與之相反的是國民黨軍隊,其在進入抗戰相持階段以后,也調回大批部隊到華北敵后,在日寇鞭長莫及的山區和鄉村駐扎下來,在中條山戰役前,淪陷區的國民黨軍隊已經達到100萬人。
這些國民黨軍隊中,主要是雜牌部隊,在南方,駐守大別山、桐柏山戰區的李宗仁部隊,麾下是桂軍、川軍等地方部隊的大雜燴。在北方,退守晉西地區的閻錫山晉綏軍;盤踞冀南豫北地區鹿鐘麟、龐炳勛、孫殿英等西北軍舊部;擔任蘇魯戰區司令的于學忠則是原東北軍將領。
但也有一處地方由國民黨嫡系中央軍占領,也就是與太行、呂梁、太岳三山互為犄角的中條山。這里西起晉南永濟與陜西相望,東迄豫北濟源、孟縣同太行山相連,北靠素有山西糧倉美譽的運城盆地,南瀕一瀉千里的滾滾黃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抗戰初期,國共軍隊積極配合,相互支援,取得了一定戰果。1938年4月,日寇3萬余人對太行山區發動九路圍攻,駐山西的中央軍、晉綏軍各部與八路軍聯合作戰,粉碎了日寇圍攻,殲敵4千多人,收復縣城18座。1940年9月,為了策應八路軍百團大戰,閻錫山部在呂梁山、衛立煌部在中條山、龐炳勛部在太行山地區也都有過一定數量的出擊。
不過,百團大戰之后,日寇認識到占領區內中國軍隊的威脅,開始將主力轉向鞏固占領區。山西、河北、山東和大別山區的國民黨軍隊都遭到日寇猛攻而發生激戰。其中,中條山會戰就是一次代表性的戰役。由于這里戰略地位重要,日寇對此先后發動13次圍攻。1941年5月,日寇調集6個師團、2個混成旅團和1個騎兵旅團大舉進攻,最終將中條山攻占,并將這里駐守的26萬國民黨軍擊潰或俘虜,最高指揮官衛立煌在八路軍救援下僥幸脫線,并繞道陜甘寧邊區返回。
中條山地區被圍攻的同時,于學忠在魯南地區也遭到猛烈進攻,被迫撤出山東;鹿鐘麟被迫辭職返回重慶,孫殿英、龐炳勛等人率部投敵;桂軍駐守的大別山地區也一度被日寇攻占,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兵力不足,不得不全軍撤退,大別山及周邊地區重新被新桂系占領。
1943年8月以后,國民黨在南方僅剩下大別山和浙西根據地;在北方,尤其是黃河以北地區,僅剩下晉綏軍駐守的晉西十幾個縣,靠著閻錫山與日寇勾勾搭搭才勉強保存下來,昔日駐扎在敵后的上百萬國民黨軍隊中,投敵的軍隊就超過50萬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