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243)
因“宛西自治”牽連遭蔣冷落,國軍少將——李正韜
李正韜(1896-1971),又名正心,字忠佛,河南鎮(zhèn)平人。本縣縣立初級中學畢業(yè)。1922年由親友介紹到漢口濟生紗廠當仆從。1924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
畢業(yè)后歷任軍校教導二團第三營排長、副連長、連長,參加了第一次東征。1925年5月,因下屬一個副排長率部分士兵逃跑,營長金佛莊、連長李正韜均被降級免職。
同年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成立后,先后擔任第一師第二團黨代表辦公室主任,第十四師經理處黨代表。
1926年中山艦事件后,奉蔣介石命令,由楊麟和李正韜接辦原由李之龍負責的黃埔一期同學錄的編制付印工作。
同年5月,蔣介石醞釀成立黃埔同學會,取締了青年軍人聯(lián)合會和孫文主義學會兩派組織,成立黃埔同學會籌備委員會,由蔣介石指定包括李正韜在內一共九人為籌備委員。黃埔同學會成立后,李正韜擔任同學會總務科科長。
北伐戰(zhàn)爭開始后,任蔣介石侍從副官,隨總司令部參加北伐。
1927年,調任新編第二師(師長葉劍英)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駐防江西吉安。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李正韜等親蔣的右派分子,察覺到葉劍英的反蔣舉動后,紛紛離開部隊逃到南京。
7月,南京中央軍校政治部改組,李正韜任政治部總務科科長。
1928年4月,做為軍事委員會代表的李正韜攜第十二軍特派員謝仁壽,赴河南潢川,到豫籍將領任應岐的第十二軍從事黨政工作。同年6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侍從參謀。
1929年蔣介石委派李正韜為河南軍事特派員,并兼任河南省黨務執(zhí)委,5月途經武漢時,與旅漢河南同鄉(xiāng)組織護黨救國會,擔任該會執(zhí)委。
同年9月,任國軍編遣委員會中央編遣區(qū)第五組點驗委員。
11月奉命回河南,組織收編豫南地方民團,任豫南民團總司令,司令部設在駐馬店。中原大戰(zhàn)時,集中所部豫南民團在確山信陽一帶配合蔣軍的軍事行動。
1930年9月,歸屬豫南民團的內鄉(xiāng)民團首領別廷芳與鎮(zhèn)平民團首領彭禹廷(又名彭錫田)、鄧縣民團首領寧洗古、淅川民團首領陳重華舉行軍事聯(lián)防會議,并達成共識,發(fā)起了著名的“宛西自治運動”,“宛西自治”搞得有聲有色,這種自治割據(jù),大大地削弱和動搖了國民黨的統(tǒng)治,也觸動了各方面的利益。
1933年2月,彭禹廷被當?shù)赝梁朗召I了的身邊侍衛(wèi)殺害,而土豪背后的支持者是當局政府。彭禹廷和李正韜是好友,彭的女兒許給了李正韜的兒子,是兒女姻親,李正韜也因此遭蔣介石猜疑,被扣押遭撤職處分,從此被蔣冷落,不再被重用,后返鄉(xiāng)閑居。
1934年入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三期學習,1935年,由時任河南省主席的劉峙保薦,李正韜出任豫東商丘行政督察專員。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任河南省第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日軍進攻豫東諸縣,李正韜率保安團不戰(zhàn)而退,8月被撤職。
1942年,湯恩伯保薦其擔任第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1943年任豫南挺進軍總指揮部(總指揮田鎮(zhèn)南)少將參謀長,兼干部訓練班副主任。后由張軫接任豫南挺進軍總指揮,李正韜就此離開,調任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兼,后為王仲廉)高參。
1946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1947年參加制憲國民大會,被聘任為國民大會憲政實施促進委員會考察委員會委員。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到四川,任豫陜鄂邊區(qū)綏靖公署中將參議,同年秋由香港到臺灣。
1971年2月病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