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朋友圈里全是“油事兒”。
這源于新京報的一條追蹤調查。今年5月,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罐車在換貨運輸過程中不清洗罐體,卸完煤制油后直接開進食用油廠家,裝上食用大豆油繼續運輸,造成食用油被殘留的化工液體污染。而且,據說這是罐車運輸行業里公開的秘密。
公開的秘密, 常常就是不能說的秘密。一旦有人公開說出來,做了那個捅破窗戶紙的小孩子,就會為其他人壯膽,然后大家就都站了出來。今早,還有朋友跟我說,連央視、人日都評了,這個選題穩了。
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新京報的報道是7月2日發的,當時也短短的上過一個排位并不高的熱搜,我在朋友圈也就看見幾個新京報的朋友在轉。但是這兩天,突然就爆了。
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中儲糧這樣的大塊頭回應了,二是更大塊頭的媒體介入,比如央視網評,罵了一個狗血淋頭。六神磊磊說,這是網民不看嚴肅報道、愛看官方通報的緣故,倒也貼切。哪怕就在剛剛,我也看到一條大V帶節奏的微博下,還有很多網民在罵這次報道“油事兒”的媒體。
坦白說,像我這樣日常關注時事的人,一開始就發現了這條新聞,但是因為看得多了,早麻了,沒覺得這是多么石破天驚的事情,倒覺得自己的胃是見過世面的,一副混不吝的心態。
有媒體和自媒體說,因為涉及到中字頭企業,令人震驚,這才引發了軒然大波。這多少是有些尷尬的,這個邏輯并不那么通暢。即使在互聯網的記憶可以消失的時代,我們也可以輕松檢索到那些過往的“大新聞”,涉及到更多的大塊頭。
我能想象的大家的憤慨,就是所有小編都是要吃油的,所有總編和社長、臺長也是要吃油的,哪怕經歷過這次事件,他們都決心只吃進口油,但所有人理論上也可能已經都吃過“混裝油”。這就膈應了所有人,最終演變成了全民慨油。
不管是感慨還是憤慨,只希望大家都不要做一個麻木的人,要做一個還可以憤怒,最好保持憤怒的人。
或許,也只有會憤怒,我們才算人。
這是我的一點圍觀心得,也是原本打算沉默、躺平,就當沒看見新聞繼續安心吃油的我,為何又寫下一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我被這種憤怒的情緒感染,心中有一根小火苗被復燃。
當然,我更奢望的是,全民還可以為事不關己的他人發聲,為所有的不公發聲,比如為洪災里的人們發聲,哪怕我們此時此刻并未遭遇洪水,哪怕我們生活的地方永遠不會有洪水。不幸是可以轉換的,每個人都各有各的不幸,我們為別人的不幸發聲,也是為了在自己遭遇不幸時,能夠有人為自己發聲。
道理如此簡單,每個原子只有組成分子,組成更大的物體,才能被看見。
我們該如何存在?只有先憤怒,才能涉過憤怒的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