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
自天津筑城設衛就滋養著一方人民
老城廂已經被運河水潤澤了600余年
形成了獨特的南開文化
河畔的古文化街
更是承載著運河千年流淌的痕跡
那天后宮山門前矗立著的兩根幡桿,在嘉慶年間就為三岔河口的船舶定向導航,守護著大家的平安。“泥人張”創始人張明山,經年累月在運河畔觀察著蕓蕓眾生,因此他手下的作品才那么傳神。“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技術在距離千里之外的天津落地生根,流傳百年,究其原因,正是靠大運河從南方運來的蠶絲,靠沿著運河北上成為教習的蘇州繡娘,才讓聯升齋刺繡在天津生根發芽。
時光荏苒,運河水不僅滋養著土地、哺育著百姓,還如一支畫筆,譜寫著沿岸經濟的繁榮。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天開高教科創園在南開構建了生機勃勃的創新“生態雨林”,讓千年運河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感受著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煥發出的新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