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歲左右的大熊貓幼崽在草地上玩耍。攝影/李傳有
“熊貓熱”經久不衰背后
“白熊”“花熊”“白老熊”“竹熊”……對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人們來說,最早的時候,大熊貓并不叫“大熊貓”,在它生活的山區里,人們根據它的外形賦予了它不同的名稱。由于大熊貓主要以高山里生長的竹子為食物,而竹林茂密、竹枝包圍緊實,很難尋找到它的蹤跡,再加上它一般不捕食動物的特性,人們又送了它一個雅號——竹林隱士。
雖然大熊貓看上去極其低調,但全世界有很多國家都夢想著擁有一只大熊貓。“熊貓熱”迅速掀起而又經久不衰,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只為一睹大熊貓的風采。因為大熊貓實在是太招人喜歡了:極具美感的身形,憨態可掬的神態,優雅的“內八字”步伐……生物學家、美學家、史學家、詩人,都用最美和最高等級的贊譽來評價它。
大熊貓可愛的形象被全世界人們喜愛。攝影/呂文化
20世紀60年代,英國倫敦掀起了“熊貓熱潮”。時值以保護野生動物為主旨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剛剛成立。選擇什么樣的圖案作為標志,才能打破國界、族別限制,吸引和號召全世界的人都行動起來保護那些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呢?彼時,這是困擾基金會的一大難題。而引起倫敦萬人空巷場面的大熊貓帶來的靈感破解了難題,基金會決定選擇大熊貓作為會徽。因為僅分布在中國、數量稀少又瀕臨滅絕的它可以克服所有語言上的障礙,喚起公眾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事實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20世紀80年代竹子開花枯死,大熊貓食物匱乏,全球的人們都為拯救大熊貓而積極捐款捐物。而時至今日,大熊貓早已經成為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代名詞,深入人心、影響廣泛而深刻。
中國對大熊貓的保護最早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通過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種模式,歷經60多年風雨兼程,經過許多人的努力,今天,大熊貓已經成功從動物保護等級中的“瀕危”降為“易危”。而大熊貓也不再神秘,以遷地保護模式開展人工繁育圈養的大熊貓滿足了人們近距離觀看中國國寶的愿望。
但是,我們為什么要保護大熊貓?為什么讓大熊貓脫離瀕臨滅絕的困境用了60多年?大熊貓為什么一般只哺育一只幼仔?如此等等,不勝枚舉,都是青少年和許多熊貓粉絲關心的話題。
為了更多了解大熊貓,青少年們往往會通過有限的關于大熊貓的書籍來了解我們的國寶,而有的粉絲則不遠千里來到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或者有圈養大熊貓的地方,守候在圈舍外細致觀察,有的粉絲通過電話、官媒等方式多渠道詢問。
因為喜愛大熊貓,人們關注它的一舉一動,關心它的冷暖,關切它的全部。更多時候,大熊貓似乎已經成為我們的家人,哪怕有些猜想和行為不符合它的生態習性,并非它所愿,也不能阻擋人們心甘情愿付出溫情與熱愛。但事實上,只有了解它,才能更好地保護它。
2017年放歸自然的大熊貓“八喜”。攝影/李傳有
國寶的“ 青團”透露更多秘密
“課桌上的盤子里有一塊黃綠色紡錘狀的物體,紋理上有點像被嚼碎的甘蔗桿兒。”六七個孩子圍著課桌,正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周楊戴著手套,用鑷子將這團“紡錘”輕輕撥開,淡淡的竹子味兒由此散開。孩子們的眼神隨著鑷子轉動,生怕錯過一丁點兒……
這是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正在開展的大熊貓科普教育課堂上的一幕。這堂課的名字叫“探秘國寶的‘青團’”。
科普老師周楊對同學們說:“我們把大熊貓的糞便稱作‘青團’,這些黃黃綠綠的‘青團’可以和我們說悄悄話,比如顏色和氣味能告訴我們這只大熊貓它今天吃了什么,身體健康狀況如何,形狀和大小能告訴我們它幾歲了,等等。大熊貓‘青團’在大熊貓保護研究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比如,人們根據大熊貓糞便就能統計出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對人們了解大熊貓棲息地環境和保護生態具有重要作用。”
在這節“探秘國寶的‘青團’”科普教育課上,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從大熊貓糞便中獲取重要信息,再在信息指引下去認識這位“拉臭臭”的大熊貓是什么樣子,讓孩子們既科學地認識了大熊貓,又生動地理解了大熊貓保護研究工作的意義所在,拉近了人們與可愛又神秘的國寶大熊貓之間的距離。
大熊貓故事走進校園,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攝影/李傳有
未來,大熊貓科普教育將更專業
從1978年在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創建全球第一個野生大熊貓生態觀測站追蹤監測野生大熊貓到建設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從1983年建成開始正式運行到攻克“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的圈養大熊貓繁殖“三大難關”,從偏居四川臥龍一隅的大熊貓保護研究機構成為大熊貓保護研究“國家隊”,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圓滿完成了成立之初國家賦予的保存大熊貓種源、建立大熊貓圈養種群的使命任務,同時積累了大量鮮為人知的關于大熊貓的信息。這些信息揭開了籠罩在大熊貓身上的神秘面紗,讓國寶的世界清晰而立體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雙胞胎大熊貓。攝影/李傳有
怎樣將這些信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普及,讓青少年和眾多喜愛大熊貓的人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真正深入了解大熊貓的生態習性,更好地保護它、愛它,助推大熊貓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包括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在內的大熊貓保護研究機構一直在努力。
40多年來,大熊貓科普教育總是緊跟大熊貓保護研究步伐,每一項攻關克難和每一次新發現,都通過新聞媒體、報刊雜志、專題講座等形式及時向社會大眾進行科學普及,讓人們在見證大熊貓保護研究事業取得發展進步的同時,還獲得了許多大熊貓知識。
但這些似乎遠遠還不夠。作為保存至今的古老的珍稀孑遺物種,從古至今、從小到大,大熊貓的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講述,值得讓喜愛它的人們知曉。雖然關于大熊貓的信息并非乏善可陳,但眾說紛紜、觀點交錯,在系統性和專業性上還有待提升,也缺乏相應的標準和規范。
依靠長期保護和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研發了30套大熊貓科普教育規范化課程,為大熊貓科普教育課堂的開展提供了指導性標準,填補了大熊貓科普教育在規范化指南上的空白。課程以目前全面、先端的大熊貓科普知識進行系統性、科學性、合理性地分類,根據受眾人群的不同年齡和不同認知,將大熊貓知識內容進行分支分類并在每套課程中輔以形式多樣的互動實踐環節,讓參與者既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論性收獲,又能有豐富有趣的參與性體驗,從而使大熊貓科普教育的每一個知識點在縱向和橫向上都能得到有效傳播。
從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到成長日記,從認識竹子到生態環境與地理分布,從大熊貓的骨骼認知到學習大熊貓圈舍豐容…… 隨著 30 套大熊貓 科普教育課程的應用,如今,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科普教育課程內容更加豐富。而 30 套課程僅是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打造系統化科普課程的開始。未來,還將有更多專業又生動、標準又有趣的課程誕生并應用,為廣大青少年和喜愛大熊貓的人們提供可愛、暖心的熊貓“福利”。
好奇張望的野生大熊貓 攝影/張強
喚起大熊貓愛好者對大熊貓研究的思想認同
2021年9月,在第九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上,“生態中國·熊貓e家”科普教育項目榮獲三星優秀獎。 該項目是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開展大熊貓科普教育的有力抓手,通過線上線下開設熊貓課堂的方式,推動大熊貓科普教育邁上了新臺階。40余人組成的 大熊貓志愿宣講團是主導力量。
近年來,到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各基地參與大熊貓公眾教育的超過1000萬人次,其中包括法國、德國、奧地利、荷蘭、塞內加爾等多國政要。
進入網絡信息化時代,為了滿足更多人的需要,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還與央視網“熊貓頻道”開展合作,選擇不同年齡段的大熊貓,通過架設攝像頭,以24小時直播的方式,向全球網友展示大熊貓的生態和生活習性。這樣的方式,讓全球喜歡大熊貓的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大熊貓的一舉一動,受到了網友們的熱捧。僅2022年,點擊量就超過了5.5億人次。
今天,大熊貓科普教育已經成為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建設世界權威大熊貓保護研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大熊貓志愿宣講團成員周強所說,“作為大熊貓科研工作者,論文不只寫在實驗室里,還要寫在大地上,寫進人們的心里、思想認同里。”讓全社會的人都科學、正確認識和保護我們的國寶大熊貓,這也是全體從事大熊貓保護研究事業工作者的心愿。因為,我們都愛大熊貓!
本文摘編自《森林與人類》雜志2023年第3期“中國大熊貓”專刊。了解更多請點擊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