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用名】仙鶴草﹣﹣薔薇科 Rosaceae .
仙鶴草,原名龍牙草,始載于宋《本草圖經》,因本品全株被白色疏柔毛,花穗長,以形似仙鶴而稱謂仙鶴草。而仙鶴草之名則始載于清《偽藥條辨》。又因全草用于脫力勞傷,痢疾腹瀉及各種出血癥,故又名脫力草,瀉痢草。而《本草綱目》將龍牙草并入馬鞭草內,實屬錯誤,應予糾正。
仙鶴草因其根芽在《神農本草經》中稱"狼牙",而謂之"狼牙草"。《本草綱目》載:《肘后方》《外臺秘要》等古代文獻在治療金瘡出血,取狼牙草莖葉,熟搗貼之。說明古代對龍牙草的認識,除根入藥外,亦取其莖葉入藥,故認為仙鶴草入藥應起始于西漢時期,始載于《神農本草經》;龍牙草(牙、芽互通)則首載于《圖經本草》;仙鶴草之名應首載于清末鄭肖巖之《偽藥條辨》。
有的學者認為仙鶴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這是不確切的;而稱謂仙鶴草入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則是較客觀的。藥物名稱的出現與具體藥物進入臨床使用時有年代差異的。
【本經要義】詳見"牙子"本經要義,可互參。
藥物解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收載:仙鶴草,為薔薇科植物龍牙草 Agrimonia pilosa Ledeb .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歸經】性平,味苦、澀。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補虛。用于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瘧疾,血痢,癰毒瘡毒,陰癢帶下,脫力勞傷等。
【藥材鑒別要點】
藥材全體長50~100cm,全體密被白色柔毛。莖下部圓柱形,直徑約4~6mm,紅棕色,莖上部方柱形,四面略凹陷,綠褐色,可見縱溝和棱線,有節;體輕,質硬,易折斷,斷面中空,單數羽狀復葉互生,暗綠色,常皺縮卷曲,托葉2,抱莖。完整小葉展平后呈卵形至長橢圓形,邊緣有鋸齒,總狀花序細長,氣微,味微苦。
【飲片鑒別要點】
飲片呈不規則的段,莖多數為圓柱形,有縱溝或棱線,有節。飲片切面中空,葉多破碎,暗綠色,葉緣有鋸齒;托葉抱莖。有時可見黃色花或帶鉤刺的果實。氣微,味微苦。
【臨床藥師、臨床醫師注意事項】
◆仙鶴草與仙鶴草根(芽)入藥均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同基原不同入藥部位。
◆仙鶴草與仙鶴草根(芽)的臨床性效差異和在古代湯方文獻中的具體應用情況,請參閱《神農本草經藥物古今臨床應用解讀》,可互參。
【醫籍選論:清·張志聰《本草崇原》】
狼牙根,狼性靈知,此草根如獸之齒牙,而專以野狼名者,疑取其上下靈通之義,寒水之氣上行,則能散在表之邪氣熱氣,以及皮膚之疥瘙惡瘍。苦寒之氣下泄,則能除在下之瘡痔,以及在內之白蟲。
《金匱要略》曰: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野狼牙湯洗之。此草氣味苦寒,稟性純陰,故能治少陽之火熱瘡爛也。
清·黃元御《長沙藥解》:"狼牙。味苦,性寒,入足厥陰肝經。清乙木之郁熱,療女子之陰瘡。
《金匱》狼牙湯,狼牙三兩,水四升,煮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湯瀝陰,日四。治婦人少陰脈滑而數,陰中生瘡,蝕爛者。尺中候腎,尺脈滑數,是木郁于水而生下熱,法當陰里生瘡。溫熱蒸腐,故剝蝕而壞爛。狼牙清郁熱而達乙木,止蝕爛而消痛癢也。狼牙草苦寒清利,專洗一切惡瘡。其諸主治,止便血,住下痢,療瘡瘍蝕爛,治疥癬瘙癢,女子陰癢,理蟲瘡發癢,殺寸白諸蟲。
【皮膚科應用】
仙鶴草能夠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補虛。用于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瘧疾,血痢,癰毒瘡毒,陰癢帶下,脫力勞傷等。皮膚科血管性疾病:過敏性紫癜、變應性血管炎、結節性紅斑;過敏性皮炎,淤積性濕疹,多形性日光疹,網狀青斑,瘙癢癥,特別是會陰瘙癢癥,股癬,肛門瘙癢癥,生殖器皰疹等。
【典型案例】
患兒家長代訴,王某某,男,6歲。黃山市黟縣人,雙下肢皮膚瘀點瘀斑1年余,加重1周。于2023年8月30日初診。
1年前,患兒因外感上呼吸道感染咽痛,自服板藍根顆粒+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顆粒,3天后,咽痛消失,但發現患兒雙小腿皮膚出現瘀點、瘀斑。因無自覺癥狀,未引起重視。1周后皮疹逐漸增多,送到某市人民醫院皮膚科就診,診斷為過敏性紫癜,給予口服潑尼松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5天;潘生丁每日3次,每次口服1片,5天后皮疹消退停藥。之后皮疹反復發作,到多家診所、醫院治療未痊愈,近1周因運動較劇烈而皮損加重。經朋友介紹,來祁門祁山中醫館找許主任試一試。
刻下癥見:雙小腿及雙足背皮疹融合成片,色深紅,腫脹,納眠可,二便調。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滑數。
診斷:過敏性紫癜。
辨證治法:證屬濕熱下注,血熱內蘊。治宜清熱涼血,活血通絡。
處方:黃柏10g,薏苡仁10g,川牛膝10g,紫草15g,茜草10g,仙鶴草20g,旱蓮草10g,土茯苓10g,連翹10g,茵陳10g,路路通10g。
煎服方法:6劑,冷水泡藥1小時,小火煮開5~10分鐘,飯后半小時溫服用,每次服60ml,日3次。
二診(2023-09-06):患兒家長代訴,經治療后,患兒病情穩定,無新發皮疹,原發皮疹減退。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涼血,活血通絡之法見效,效不更方,原方繼續服用6劑。
三診(2023-09-13):患兒家長代訴,經治療后,患兒病情穩定,無新發皮疹,原發皮疹減退。舌質淡紅,苔淡黃,脈弦滑。以和解少陽,活血通絡之法收功。處方:柴胡24g,黃芩9g,太子參9g,姜半夏9g,大棗9g,生姜3片,紫丹參10g,紫草9g,茜草9g,仙鶴草9g,旱蓮草9g,甘草6g。7劑,每天1劑,煎水分2次口服。
一周后患兒家長微信回復,患兒下肢皮疹全部消退,小孩不愿意喝中藥了,醫囑給予指導家長購買小柴胡顆粒,連續再服2周,至今未再復發,痊愈。
許柳田醫師簡介:主任醫師 安徽省基層名中醫 黃山名醫 安徽省首批健康素養巡講專家黃山市中醫院新安醫學傳承診療中心特聘專家。
現任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中醫美容常務理事,附屬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火針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全國委員、安徽省常委,中國性學會中醫性學分會全國委員,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白癜風精準醫療聯盟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健康服務業協會皮膚健康分會常務委員等。
他溯源新安醫學理論和家傳中醫皮膚特色為基礎,擅長以五運六氣+五行脈+八卦九宮針法綜合診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白癜風、黃褐斑、難治性痤瘡、脫發、皮炎濕疹、牛皮癬、陰疽、不孕不育等各種疑難雜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