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隴右節度使設立原因。
公元714年7月,唐玄宗派大將薛訥領兵攻打契丹,大敗。到了8月,也不知道吐蕃未卜先知還是與契丹互通有無,反正是禍不單行,吐蕃入侵大唐。
吐蕃大軍這次帶著不滿載堅決不歸的態度。
既然想滿載,就得去牛羊財物豐富的地區,去戈壁荒漠只能搞點兒沙土回家領著孩子玩過家家,
作為大唐多年對手,吐蕃很明白哪里搶黃金哪里掠牛羊,既然戰略明確,那么戰術就易行。
吐蕃大軍直接攻打臨洮,橫穿河隴,在蘭州和渭州搶奪牛羊馬匹無數,由于離長安不算遠,吐蕃囂張的馬鳴和刀槍碰撞的鏗鏘聲直入長安。
主動打契丹輸了屬于自找,可吐蕃還在失敗的傷口撒鹽,唐玄宗要把所有怨氣發在吐蕃身上。
唐玄宗給剛剛在契丹失敗的大將薛訥機會,讓他領兵再次出擊吐蕃找回顏面。唐軍和吐蕃在武階相遇,吐蕃勢頭正盛,唐軍各部都有些互相觀望的意思,只有王海濱也就是后來盛唐第一名將王忠嗣的父親領本部兵馬殺入吐蕃軍中,左沖右突,可最終寡不敵眾,馬革裹尸。
大唐畢竟是個要臉面重榮耀的帝國,各部兵馬看到王海濱血染疆場后既受鼓舞也實在不好意思不再向前,終于開始奮勇殺敵,不但把吐蕃殺敗,還把被吐蕃搶走的牛羊又搶了回來。
仗雖打贏,可吐蕃的行為讓唐玄宗安全感極度下降,吐蕃能這么鉆過來是因為臨洮一線是個洞——戰略漏洞。這么下去吐蕃經常從臨洮打過來,他還哪有心思在華清池洗溫泉!
因為此時在西北大唐只有河西這一個軍事重鎮,而吐蕃攻擊的臨洮、蘭州、渭州卻不屬于河西鎮管轄范疇。
不歸河西管,挨打時候河西不反應合情合理;整個隴右道沒有統一軍事調度,挨打時候不能及時反應也合情合理。
為了把“不反應”和“不能及時反應”兩個“不”字合情合理的拿掉,變為及時反應的合情合理,唐玄宗大手一揮,大刀闊斧地設立了隴右節度使,將臨洮、蘭州、渭州等十二個地區歸屬為隴右鎮,形成統一戰斗力。
名將郭知運為第一任隴右節度使。
第二隴右鎮的優勢。
隴右鎮的治所在鄯州,大致位置是現在青海樂都縣一帶。
首先河西處于谷地,地理特點狹長,從東到西長度高達數千里,長期處于防守態勢,難以集中兵馬展開進攻。并且最窄地方只有一百多里,這個重要“咽喉”還夾在突厥和吐蕃中間。一旦被掐斷,不但河西被“斷氣”,連大唐和安西北庭這西域兩鎮也得斷聯。
而隴右的設立,將唐軍陣線推過祁連山,兵鋒直指吐蕃腹地,既對河西形成保護也對吐蕃形成攻勢,改變河西鎮一貫防御態。
二是隴右地理平坦,水草肥美,極為適合養馬。大唐在西北完善的養馬機制就是以隴右為基礎建立。
第三隴右兵力部署。
隴右共有士兵75000人,戰馬10600匹,軍費開支250萬匹段。相比河西、朔方、北庭、安西和劍南五鎮,隴右士兵數量和軍費開支從中部朔方到西南的劍南均是最高,戰馬數量雖次于河西和朔方,可見唐廷對隴右的重視。
第四節度使為何總是兼任河西隴右
盛唐九大軍鎮,經常出現兼任情況,郭知運、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等名將都兼任河西隴右兩鎮。
這就要說實際作戰需求和政治平衡性。
實際作戰和政治平衡對唐玄宗李隆基來說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實際作戰角度,大唐主要對手吐蕃突厥都是游牧民族的騎兵部隊,這種部隊最大特點是飄忽不定。
對手飄忽不定,就需要唐軍特別鎮定,鎮定充分必要條件是戰區的統一節制,行動遲緩只能被動挨打。
從地理位置來說,河西與隴右屬于一個戰區,為方便作戰需求,就經常出現河西與隴右是一個節度使兼任。
那么河西與隴右能不能合為一個軍鎮?
答案是否定的。
還處于勤政期的唐玄宗樂此不疲的一件事是把大臣們的職位調來調去,看著他們跑來跑去,凳子還沒捂熱又要去坐另一張冷椅子,誰也不能坐大威脅皇權,唐玄宗是既開心又安心。
因此為避免一鎮獨大,唐玄宗李隆基一定要把河西與隴右分為兩鎮。
所以從軍事和政治角度,唐玄宗李隆基都要設立隴右鎮,在河隴地區構建攻防一體的立體化作戰體系,對吐蕃隨時開展打擊,保證河西走廊和都城長安的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