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持續近20天強降雨,洞庭湖決堤了。
夾裹著泥沙的洪水汪洋恣肆,從決口涌出,淹沒了大片良田和村鎮。
根據氣象臺報道,湖南這輪降雨已經持續了20多天,全省平均累計降雨量超過864毫米,較往年同期偏多43.9%,是1961年以來的同期最高值,已經超過了1998年的降雨量。整個江漢平原、長江流域的防汛形勢都尤為險峻。
洞庭湖的決堤不是偶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夢大澤,或許要重現了。
大水漫流,再現云夢。
在上古的長江中下游流域,有兩個面積巨大的洪泛湖泊:云夢澤和彭蠡澤。
這兩個湖泊面積極大,幾乎覆蓋了整個江漢平原,以及鄱陽湖平原,黃石、安慶地區。長江流域古代很少有洪水,關鍵就在于這兩大湖泊的調節能力。
從"華容隆起"北側至漢江以南的廣大地域,在古代被稱為云夢澤。云夢澤在先秦時“方九百里”,全盛時期水域面積達到26000平方公里,是如今洞庭湖的十倍以上,超過了美國的五大湖區。
云夢澤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大型湖泊,而是由沼澤和濕地連接起來的一群湖鏈,洞庭湖只是其南邊的一部分,中間點綴著一些低矮的山地丘陵。
先秦時期的云夢澤,島嶼遍布,沼澤叢生,植被豐茂,物種繁阜,湖面之上,碧波浩渺,飛鳥翔集。
楚國的先人便最初生活在云夢澤附近,借助這里溫暖濕潤,物產豐富的地理優勢,乘勢而起,逐鹿中原。
漢人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描寫,烏有先生對楚王稱“楚有七澤”,其中最小的一個名“云夢”,“云夢者,方九百里”。
在歷史上,云夢澤是歷代文人墨客憧憬向往的神秘圣地。唐詩中稱“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宋人喜歡化用“云夢”典故,蘇軾詩云:“永辭角上兩蠻觸,一洗胸中九云夢?!?/p>
古人們認為,在云夢澤深處有著不為人知的珍奇動物和寶藏,是神仙所居之處。更加神奇的是,如今頻繁發生水災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在宋代之前云夢澤消失之前,幾乎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水災的記載。
巨大的云夢澤就是一個天然的涵養水庫。
長江西來,剛剛擠過三峽峽谷,便來到了低矮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水量劇增,使得長江行到這里,開始呈現出漫流狀態。
那時候的長江無拘無束,汪洋無際。
河不是河,堤不是堤。河便是堤,堤便是河。
最終,漫流的長江水通過“九穴十三口”進入泄入云夢澤。
云夢澤承擔起了長江的蓄洪區的作用。
如此一來,長江與云夢澤,便江湖不分。到了枯水季,島嶼露出,沼澤遍布,給水鳥和野生動物以棲息地。到了豐水期,百川灌湖,潦原浸天,兩岸之間不辨牛馬。
有了云夢澤的存在,再大的洪水到了這里,都消失于無形。急脾氣的長江遇到了能包容的云夢澤,云夢澤就好像一個天然的調節閥,為長江蓄水補水,因此,在古代大部分時期,長江中下游流域都是“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
宋代以后,氣候逐漸變冷,人口卻逐漸增加。原有的土地無法滿足增量人口的需求,云夢澤水面下降,大量肥沃的湖區土地被開墾成良田。
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小冰期的到來,使得云夢澤進一步萎縮,幾近消亡。人們便開始向洞庭湖要地。洞庭湖面積從原來的6000多平方公里,縮小到如今的2500多公里,減少了近三分之二。八百里洞庭,如今在地圖上形似一棵行將枯萎的豆芽。
原來的湖面與陸地的天然邊界,被筑成了堅固的大壩,原來連成一片的湖鏈被分割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湖區,原本的蓄水湖區便成了高標準良田……
小冰川期大水退去的湖底,也成了一個個村鎮、城市。
如此一來,對調蓄長江洪峰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云夢澤、洞庭湖成了被涸斃的猛獸,再也無法抵擋上游來的洪水。
從20世紀開始,長江流域降雨量逐年增多,每年雨季到來,奔騰的長江水得不到蓄洪區的舒緩調控,就會出現暴漲,嚴重時甚至會向周邊漫流,洞庭湖已經無法涵養這巨量的水源,最壞的情況就是潰堤決口,淹沒周邊的圍墾區。
并不是水涌進了人的家里,而是人住進了水的家里。
水只是回到它該回到的地方。
所謂的海綿城市、泄洪蓄水都是偽命題,真正要防洪蓄洪,只能靠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提高天然湖泊的蓄水調節能力。
現在南方地區,已經正在有節奏的進行退田還湖,退耕還林。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去應對大自然帶來的氣候影響。
持續千年的圍湖造田,持續千年的向湖要地,最終還是要還回去的。
千年云夢,終要重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那就是:
氣溫升高,雨線北移。
隨著氣候的變化,傳統的“北方抗旱,南方防洪”的分治策略已經不奏效了。長江到黃河的廣大區域,開始出現了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入夏開始,長江黃河流域便開始出現40度左右的高溫,隨之帶來持續的干旱。到了農歷夏至之后,降雨量增加,動輒出現大汛。
曾經的四季分明,降水適中的溫帶季風氣候變成了降水充沛,有明顯的旱季雨季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甚至出現了云南野象一路北上的神奇事件。
今年7月,中國氣象局發布了《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2023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最近10年,比氣象觀測記錄的前10年,平均氣溫升高了1.2度。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極端強降水量事件增多。1961年至2023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2毫米。
氣候變暖,降雨增多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不斷深入內陸,雨線北移,增加了中國北部的降雨量,很多北方地區開始出現洪災和內澇。
2021年的河南鄭州、新鄉,2022年的遼寧,2023年的河北涿州、黑龍江……
更值得關注的是,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不僅越過了秦嶺淮河一線,并且開始向西北地區挺近。整個西北以及青藏高原的降水量也出現了明顯的增加。青藏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呈顯著增多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6.9毫米。地處沙漠的新疆塔里木、柴達木兩大盆地已經連續3年出現降雨了。2021年,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極端降雨,300平方公里的沙漠被大水淹沒。
氣溫變暖,雨線北移還有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物候表現在中原地區不再準確。
根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2023年北京的玉蘭,沈陽的刺槐,合肥的垂柳,西安的色木槭展葉期比10年前提前了3天左右。
而河南地區開始出現冬季不南遷的候鳥,正月開放的桃花。
新疆的荒漠,正在以每年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被植被覆蓋,很多沙漠變成了灌木林。 內蒙古的草原,也正在被高大的喬木侵襲。而極寒的黑龍江林區,甚至已經不再是針葉林的天下,出現大量的肉植闊葉樹木。
這一切,仿佛回到了四千年多前的夏商時期。
那時候的中原地區,就是亞熱帶氣候,類似現在的印度,氣候特征是高溫多雨,但也有連年大旱的記錄。
那時候的河南,氣候濕熱,植被茂盛,中原大地上廣袤的分布著原始雨林,蕨類植物遮天蔽日,大象、犀牛、水牛等亞熱帶動物在原始雨林里肆意撒歡。歷史記載,商朝還曾有一支被馴化的象軍,攻擊過不臣服的東夷。
歷史上,氣候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以波折曲線的形式呈現。中國五千年歷史,可以明顯的劃分出四個溫暖期,四個寒冷期。
我們現在的平均溫度比百年前升高了1.2度,但是依然比唐宋時期的平均溫度低0.3度左右,比秦漢時期的平均溫度低了1.3度左右,比夏商時期更低。
溫暖的氣候和豐富的降水,提升了農耕文明的食物產量,降低冬季的生存難度,百姓生活富足,國家軍事強盛,人力、物力、經濟、文化達到鼎盛,盛世便隨之而來。
上次的寒冷期就是明清時期的小冰川期,氣溫突破歷史低值,國家也進入了快速衰退期。
而這些氣候溫暖濕潤的時期,無一例外都是強盛繁榮的時代。
而這個時代,似乎正在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