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老字號。從最有名的“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恒”,到北京烤鴨的“掛爐派”和“燜爐派”;嘗了八大樓、八大居、四大順和南宛北季各色主菜。
本期,吆喝著那些皇家們喜歡的那些老字號。
▲都一處的燒麥
一、乾隆爺送虎頭匾的都一處
明清的皇帝,要是想去南邊看看,或者打南面回來,前門大街是紫禁城的必經之路,所以這里又叫“天街”。
相傳有一次,乾隆爺微服私訪回來,天色很晚,在經過前門大街時,肚子有點餓。
▲前門大街
發現整個前門大街,只有一家賣燒賣的店鋪開著。進去一嘗,燒賣特別好吃,乾隆爺便和店主聊了起來。
乾隆爺問店主小店的名字是什么,店主說還沒有名字。
乾隆爺因為此時整個京城只有他一家店鋪還開著,所以為其取名“都一處”。
▲都一處虎頭匾
回宮之后,乾隆爺還親手寫下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做成虎頭匾,差人給店主送了過去。
從此“都一處”也跟著火了起來。
因為燒賣的做法比較復雜,街邊小攤不太愛做,而且味道也不正宗。
▲都一處特色燒麥
所以,在老北京,這都一處也就成了燒麥的代名詞。
除了燒麥,都一處的干炸小丸子、炸三角、燒餅、炸豆腐、粟米粥等等都非常值得一嘗。
▲干炸小丸子
二、進宮做肘子的天福號
慈禧老佛爺酷愛天福號的肘子,為了能及時吃到,還特意賜給天福號一塊進宮腰牌。
天福號會把最好的肘子,每天進貢給慈禧。
▲天福號醬肘子
天福號醬肘子也逐漸成為清宮的名菜,肉皮醬紫,表面油亮,肥而不膩,讓人回味長久。
但之所以有今天的技藝,卻是源自于一次失誤。
天福號是白天賣肉,晚上燉肉。
▲天福號醬肉
在一次燉肉時,看著火候的伙計不小心睡著了,肉被燉得稀爛,懷著忐忑的心情賣給顧客后,卻好評如潮。
于是天福號將其發揚光大,成就了今天的經典。
▲天福號醬肉
三、溥儀老師最愛的信遠齋
信遠齋的前身是蜜果店,光緒和溥儀的老師朱益藩就十分喜好他們家的蜜果脯和酸梅湯。
朱益藩是位大牛,他不僅是兩朝帝師,還是北京大學的第三任校長。
信遠齋的酸梅湯、酸梅鹵、酸梅糕極為講究,傳承自清宮御膳房。
▲信遠齋酸梅湯
梅蘭芳、尚小云、馬連良等都是這里的常客。
如今的信遠齋,芝麻酥糖、豆面酥糖、秋梨膏都是一絕。
▲信遠齋桂花酸梅湯
四、乾隆下江南吃的稻香村
稻香村本為蘇式糕點,乾隆下江南時,對其贊不絕口,并御題“稻香村”的匾額,于是名滿天下。
清光緒二十一年,稻香村在前門外觀音寺開了北京第一家店。南店北開,前店后廠,極有特色。
▲稻香村糕點
稻香村也是京城生產經營南味食品的第一家。
魯迅先生對他家的糕點極為喜愛,光是在《魯迅日記》中就出現過十余次,迅哥每當沒有靈感的時候,便會嘗一嘗稻香村的糕點,縷縷思路。
現在的稻香村不用多說,北京糕點市場的龍頭交椅,常見的糕點在其中都可以找到。
▲稻香村糕點
五、滿清旗人更愛的正明齋
相比于稻香村,清朝的旗人們更愛正明齋。
他家的糕點獨樹一幟,尤其是發源于東北的薩其馬,做得是地道有嚼勁,成為皇室貢品。
▲正明齋糕點
除了薩其馬之外,奶皮餅、干菜月餅、蜂蜜蛋糕、桃酥、黃酥月餅都值得一嘗。
民國時期,袁世凱、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張學良等,都經常差人買他家的糕點。
甚至他家的帳面上,還有袁世凱欠帳未還的記錄。
▲正明齋糕點
六、南菜北做,迎合慈禧的全素齋
全素齋的創始人劉海泉,原為清宮御膳房廚師,燒得一手好素菜。
但慈禧是北方人,所以劉海泉嘗試南菜北做,加入醬油,將菜味調咸。
劉海泉的拿手好菜是“御味卷果”。
▲牛油果卷
選用果肉、棗泥、山藥、蜂蜜、白糖、桂花等原料,用油皮卷好蒸炸,再用蜜漬。
上盤后,加青紅絲、金糕條,撒上白糖。
慈禧很是滿意,這道菜也成了宮中的常備菜。
▲全素齋素菜
全素齋的素菜也保持了清廷特色,最擅長的是將素菜做出葷菜的香。
辣雞丁、素燒羊肉、素腸、松仁小肚,都是用素食所作。
▲全素齋素菜
七、八位皇帝的大藥房同仁堂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這是同仁堂的古訓,傳承了300余年。
同仁堂創于清朝康熙八年,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一共歷經八代皇帝。
皇帝吃的都是他家的藥,就知道同仁堂有多牛了。
同仁堂的好多藥方都是當年清宮的秘方。
▲藥材
北京的老字號也遠遠不止這些,文房四寶、茶葉醬鋪、字畫篆刻、風味小吃,各行各業都有文化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