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一,明代宗接到韓藩通渭王朱范墅的奏疏,稱三哥平利王朱范壑臨終前,將后事托付給自己。奈何,他在世時動輒問卜、求醫,以至于資產被早已揮霍一空,王府一貧如洗,不但無力承辦喪禮,連王妃馮氏等宮眷也都度日艱難,懇請朝廷伸出援手。朱祁鈺心有戚戚,命禮部在常例之外增給布絹一百匹,同時給予其遺孀每年米二百石,以供養贍。
崆峒山
“通渭王范墅奏:‘臣兄平利王范壑臨終語臣曰:吾身后之事賴弟為之。言畢而逝。且兄未逝時,問卜、求醫殆無虛日,向者給賜器皿銀盆水罐等物,費用已盡。今停柩在地,應用送喪之具俱無從出,況所遺妃眷人等度日艱難尤甚。伏望憫其無后,恤其遺室,俾主有所需,死有所藏。’詔:禮部于常例外增賻布絹一百匹,戶部歲給米二百石。”(《明英宗實錄·廢帝郕戾王附錄》)
協助本支小宗處理喪事,是大宗應盡的義務。平利王朱范壑去世時,韓王朱范(土卬)明明在位,他為何要舍近求遠將后事托付給通渭王朱范墅呢?
平利王生平
朱范壑,生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為韓恭王朱沖(火或)的庶五子,生母丁氏。
朱范墅稱他為三哥,這里又稱其為庶五子,與韓恭王諸子的序齒有關。朱沖(火或)共有七子,居長的兩個未名早夭,其余五子依次為:開城王朱范圯(音yí),西鄉王朱范(土卬),平利王朱范壑,褒城王朱范堮(音è)和通渭王朱范墅。因此他在兄弟中序齒第三。
宣德六年(1431年)十月,五兄弟同時獲得賜名。正統二年(1437年)五月,又同日得到冊封。時年14歲的朱范壑受封平利王,封號源自位于陜西東南部、地處秦楚蜀交界處的金州(今陜西安康市)平利縣。
封號來源:平利女媧山景區
正統三年(1438年)九月,兵馬副指揮馮春女馮氏被冊封為平利王妃。
韓藩僻處平涼,雖然在宗室中一向以賢聞名,可在朝廷眼中卻屬于不折不扣的小透明,不管是待遇還是賞賜,相較于其他宗藩都有所欠缺。可對朱范壑這位郡王還算可以。
此前的明代宗室系列文章中,阿越一直在強調,由于明初尚屬制度草創階段,很多地方都還不完善,比如郡王生母沒有兒子授爵例封親王夫人一說,不少生有子嗣的親王妾侍終生都只是宮人。
比如晉藩寧化王朱濟煥之母樊氏,去世時兒子已受封郡王數十年,可依然只是晉恭王宮人。在朱濟煥的奏請下,朝廷才給予她晉恭王夫人哀榮。
更為夸張的是沈康王朱佶焞(音tūn)的生母章氏。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佶焞被封為武鄉王,章氏的身份為沈王宮人。宣德七年(1432年),朱佶焞由武鄉王進封沈王,章氏的身份為沈簡王宮人。景泰二年(1451年),章氏去世,即便兒子已經當了二十年親王,身份依然是沈簡王宮人,在兒子的奏請下,朝廷才追贈其為沈簡王夫人,算是給予了哀榮。也難怪此后朱佶焞會孜孜不倦的上疏朝廷,請求追封章氏為沈簡王次妃,那是心里憋著一肚子火呢。
與她們相比,朱范壑的生母丁氏算是幸運的。正統九年(1444年)正月,在兒子的奏請下,朝廷賜予其韓恭王夫人頭銜,并賜予誥命。
朱范墅在給明代宗的奏疏中,稱平利王平素動輒問卜、求醫,這與他的身體狀況密不可分。朱范壑身體一向不好,可以說是疾病纏身,比如氣痞。這是一種主要涉及氣機阻塞不舒癥狀的中醫病證,與體內的氣機運行不暢有關,導致胸腹間出現不適感,如脹悶、不通等。這種癥狀可能由寒氣痞積、聚結不通、繞臍切痛、腹中脹滿、胸逼滿等多種因素引起。
山楂:消食化積
正統九年六月,他因罹患氣痞,當地缺少相關醫藥,為此不得不上奏朝廷,請求賜予相應藥餌。明英宗接到求援奏疏,立馬命太醫院如數撥給。
平涼屬于“切邊小郡”,自給能力不足,需要他處轉運支持,物資分配自然存在優先等級,即便是貴為郡王,小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的。郡王府的規模是達標了,可建筑用料及施工工藝多少有些敷也了事,以至于平利王府投入使用僅僅數年,便已顯露腐朽破敗,且不說與否與身份相符,住在里面還要擔心一個不好哪天睡過去就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了。
是以朱范壑于正統十一年(1446年)九月奏請朝廷,請求讓有關部門主持王府修葺事宜。然而事情轉到工部這邊時,他們表示陜西方面為應對邊事,對民力使用太過頻繁,民力疲憊,此時當與民休息,請求如襄陵、樂平二王府之例,命韓藩動用本府校尉進行修繕。明代宗一想也對,遂從工部所言。
陰謀奪嫡
正統五年(144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韓王朱沖(火或)薨逝,在位29年,享年44歲,朝廷賜謚曰恭,并給予了“王孝友恭儉,樂善循理,著聞中外”的評價。其墳園位于平涼府涇州長壽里香爐山之原(今涇川縣王村鎮完顏村一帶),占地達二百七十畝。
韓恭王無嫡子,按《皇明祖訓》的規定,自然該有居長的開城王朱范圯襲封。然而他的兩個叔叔襄陵王朱沖炑(音mù)和樂平王朱沖烌(音xiū)突然上疏,稱朱范圯不適合襲封韓王,請求朝廷從韓恭王諸子中選賢而封。同時指派王府典仗傅貴赴西安,向時任陜西鎮守官陳鎰及陜西三司吹風,指責開城王“不才違法”,要求更換嗣韓王人選。
明英宗對此很是不滿,在二王的信中嚴肅指出,嗣封之事乃《祖訓》鎖定,后人豈可隨意更改?退一步說,即便開城王即便哪里做的不好,你二人身為韓藩唯二在世的男性長輩,理當“盡誠善誘,以成其德”,怎能不教而誅?這次暫且小懲大誡只責罰傅貴,再有下次定不輕貸。
少年明英宗劇照
正統八年(1443年)五月,朝廷冊封開城王朱范圯為韓王,開城王妃郭氏為韓王妃。結果正統九年五月二十一日,這位新韓王便薨了,在位僅僅一年,年僅25歲,朝廷賜謚曰懷。
以當時的醫療條件,即便貴為親王,英年早逝也屬平常,畢竟那是個偶感風寒一不小心都會喪命的時代,此前已有好即位親王年僅弱冠便去了。朱范圯的祖母韓憲王妃馮氏、襄陵王朱沖炑等,也都言之鑿鑿的確認,他屬于正常病逝。
但有人并不認可這一結論,他便是韓懷王的三弟平利王朱范壑,他上奏朝廷稱自家大兄死因成疑,請求進行徹查。
他給出的理由很充分,大兄直到薨逝前一刻還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結果一轉眼就從站著的韓王朱范圯,變成了躺著的韓懷王朱范圯,其中必有隱情。
被他列為懷疑對象的,則是襄陵王、樂平王這兩位叔叔,和自家好二哥西鄉王朱范(土卬)。當初父王去世后,二位叔父對大哥就多有不滿,為此聯起手來向皇帝陛下告御狀,請求打破嫡長子繼承制的常規,選賢嗣爵。至于這個“賢”嗎,即不可能是他朱老三,更輪不到居于其后的兩個弟弟,唯一的對象便是老二朱范(土卬)。
奈何大兄在皇帝陛下的支持下成功翻盤,這就侵害到了他們的利益,難保他們不會因此鋌而走險。大兄無后,只要從物理上將他消滅,大宗必然陷入絕嗣狀態,序齒居次的朱范(土卬)將成為最終獲利者。按照誰受益最大誰嫌疑最大的原則,朱范壑的邏輯非常自洽。
此事關系重大,明英宗特地派出勛貴中的頂級大佬魏國公徐顯宗,前往平涼核實韓懷王死因。
結果發現,韓懷王本身罹患陰厥之癥,也即寒厥。此病因長期處于寒冷的環境中,引發外寒內侵,致使體內陽氣大損,血脈臟腑失其溫養造成。常見癥狀為四肢發冷、昏沉欲睡,嚴重時會陷入昏迷。
顯然陰厥之癥不是急癥,從發病到不治有著長期的過程。朱范壑與大兄同處一城,平素多有接觸,不清楚韓王罹患此病才有鬼了。所以他這顯然是在誣告。
明代平涼府城復原模型
至于他為何要標找這一謊言,原因很簡單:五兄弟皆為庶出,進封順序子論長幼,無關貴賤,現在打個一脈絕嗣,只要干掉老二西鄉王,韓王之位自然便是他朱老三的囊中物。所以為了親王爵位,為了更進一步,沖呀!!!
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所得卻是這么個結果,明英宗被氣得幾欲吐血。奈何朱范壑畢竟是宗室,所犯罪行也屬于未遂,沒造成什么嚴重后果,所以只能捏著鼻子輕輕放下,否則會落個苛待宗室的惡名。最終選擇了去信將其痛罵一頓,以發泄心頭之憤。
“審知韓王實患陰厥而薨。王又自陳年幼無知,急遽妄奏。王與韓王同氣至親,同處一城之內,疾病憂患豈不相知?況有祖母妃及韓王妃并諸兄弟咸在,王可妄言乎?此其用心之謬也。大抵骨肉至親,一人言造離間,遂致子母兄弟驚惶失措!況王于國家為宗室,于朝廷為君臣,尚可妄言乎?今以親親念王無知,姑從寬貸。然天道福善禍淫,祖宗之法具在,朝廷至公至明,王自今宜改飭往行。”(《明英宗實錄》)
正統十一年(1446年)十一月,以永康侯徐安為正使,給事中翟敬為副使,持節冊封西鄉王朱范(土卬)為韓王,王妃劉氏為韓王妃。
阿越說
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初二,也即元旦后的第二天,平利王朱范壑薨逝,在位14年,年僅27歲,朝廷賜謚曰懷簡。
大哥韓懷王朱范圯去世后,他為了奪嫡,捏造罪名構陷二哥,企圖置對方于萬劫不復之地,又豈敢將身后事托付給對方。而通渭王朱范墅與他份屬一母同胞,是以臨終前找來五弟,留下“吾身后之事,賴弟為之”的遺言,將本府宮眷都托付給了對方。
朱范壑無嗣,平利郡國就此除封。景泰三年(1452年)二月,平利懷簡王妃馮氏去世,利王府至此而絕。
相關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