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過去了,這群天資聰慧、圓熟老練的基金經理們,在自己的運行圈子和規則里,經歷了「少年恃險若平地」的崎嶇拓荒、「十里洋場有諢名」的意氣風發,憑著各自的學識、氣運、想象力,為風起云涌的造富潮流注入民間資本的活力,并成長為全球私募基金中管理規模首屈一指的管理人。
當如今私募已經成為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一股重要力量時,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個鋒芒與粗糲俱現、凱歌與悲歌交織的十字路口,征途依舊望不見頭。
盡量去掉政策、監管的濾鏡,在宏大敘事和微觀個體輾轉間,我們一起回味這看似眸海溫漣,卻藏著山高水遠的私募二十年,一起為今天的哀鴻奏一曲百鳥朝鳳。
采得百花成蜜后,驀然回首,將軍白發征夫淚。
希冀整個行業的從業者和置身事外的旁觀者,都能讓自己和自己的資產健康的運行下去。
起源??
抬頭望星河
九十年代,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一批敢為人先的弄潮兒和銳意進取的企業,在時代洪流中獲取到了第一波閑置財富。
此時,資本市場初立,企業從一級市場進入二級市場,企業估值獲得巨大提升,制度套利和股價操縱的真空,讓很多投資者躍躍欲試。
但當時的公募基金無法獲取這部分收益,市場急需一種代客理財新模式,私募基金應運而生。
當時的“私募”還是一個相對敏感的詞匯,人們總是將它與內幕交易、莊家等一些資本市場灰色詞匯關聯,魚龍混雜的私募比普通市場主體擁有更為豐富的內涵與層次,當然,也擁有更神秘的想象空間。
如果說對財富的牽掛是暗夜里的光,那不懼黑夜的人終將抬頭仰望星河。
那些外界看來具有“呼風喚雨”能力的私募操盤手,騰挪在“被神話”與“被妖魔化”的夾縫里,一邊憑借市場化的投資運作,賺取自己風格所能駕馭的資金,一邊培育和輸送著更加專業化、體系化、高智化的金融人才,滿足著日益蓬勃的股市賺錢效應。
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
有人說:私募基金經理本質是一個大散戶,更有甚者生于草莽,成于各種牛散營業部、各類敢死隊,即使洗腳上田,西裝革履,但生性難改,賭心重,喜歡追漲殺跌。
但也正是這群人,漫長的幾十年里,在資金量、資源、投研能力、經營管理都無法與公募媲美的情況下,憑借得天獨厚的交易手法和立足于算法模型的迭代超額、豐富著收益來源、且靈活調整著風險敞口,以價值投資作為核心投研邏輯的主觀派策略,逐漸領先公募市場。
關山難越,卻盡是于無路處開新路的金融梟雄。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私募是個水很深的行業,需要最頂尖的頭腦、最強健的體魄,以及最草莽的手腕。
有時需要不被規訓的橫沖直撞,釋放僭越的激情;有時又需要刻骨的理性,以遠超常人的毅力來克服欲望。
很慶幸,這個時代有他們。
2003??
乾坤始奠
2003年,冰火兩重天的A股市場熊牛交替,野蠻人開始學會冷靜,價值投資正在無聲無息地成為入世新時代的當家花旦。
2003年8月,云南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發行“中國龍資本市場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標志著我國首支投資于二級市場的以信托模式發行的私募基金誕生 。
從此,混沌初開,乾坤始奠。
2003 年 10 月,《證券投資基金法》明確了公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同時在立法中為基金融資、私募監管等問題預留了一定口徑。
2003年12月,《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在“業務范圍和業務資格”中準許證券公司從事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并提出具體規定。
此后券商可以通過資管計劃、券商理財為私募基金公司提供私募產品。
自此,輕清上升者與重濁下凝者基本結束了寄人籬下的日子。
這一年,開放式基金初期,滬指總體上漲 10.27% ,博時基金肖華管理的博時增長基金把握住了汽車股的大行情,全年以 34.35% 的單位凈值漲幅奪得偏股基金冠軍桂冠。
「無莊不歡,無股不莊」的黑金時代江河日下,以趙丹陽、蔣錦志、余軍、林園、馮柳、康曉陽為代表的初代私募人即將登場,翻滾于新興的資本浪潮里,騰云駕霧。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004
陽光私募元年
金融的記憶太短暫了,短暫到人們從來都是傷疤沒好就忘了疼。
從2002年開始,1300點就一直被認為是市場的“政策底”和“鐵底”,2002-2004年三季度,上證綜指曾先后多次跌幅1300點。
到2004年10月,指數開始在1300點附近展開了鏖戰。
上證綜指先后八次盤中擊穿1300點然后又被拉回。
哀鴻遍野的漫漫熊市中,行業規模全年發行私募基金 47 只,發行規模 7.89 億元。
與2023年的1.36萬億相比,那種土丘見泰山的凋敝與蕭瑟,高下立判。
但是,于危局中開新局,是中國企業家、金融家等時代最前沿的先鋒最擅長的事情。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深交所在主板塊市場內設立中小企業板塊,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國內通過IPO退出渠道開始逐步順暢。
深國投信托公司發行了一個叫 “ 深國投 ? 赤子之心(中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 的證券類信托產品,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 陽光私募 ” 。
「以信托公司作為發行方,銀行充當資金托管方,私募機構受聘于信托公司負責資金的管理」這種嶄新的模式,一如那是嶄新的中國經濟基本面。
陽光私募基金的創新之處在于通過以信托關系為基礎的代客理財機制,將私約資金改造為資金信托,這種創新使得私募契約、資金募集、信息披露等都更加規范化和公開化,將“地下私募”拉到臺面上。
水滿田疇春正濃,曲陽風景舞宮簾。
這個“赤子之心”的操盤手,是被稱為中國“私募教父”的趙丹陽,盡管日后幾度暗淡離場又高調回歸,但留在中國私募史上的榮光,依舊耀眼。????
玄都觀里桃千樹,竟是劉郎去后栽。
這一年, 東方港灣獲得中國首批獲得私募基金管理牌照 ,將“與偉大企業共成長,選擇偉大的企業,以合理的價格投資,伴隨企業長期成長”的理念在中國私募戰場上激蕩了二十年。
核心人物但斌在百億私募主觀多頭產品收益排名中,屢次奪冠。
這一年,劉青山管理的泰達宏利成長基金取得17.09%的單位凈值漲幅,成為偏股基金冠軍得主。
這一年,景林通過咨詢、托管、投資等方式,管理和控股了10多家醫院,以醫療起家,成為中國最老牌的私募基金之一,將深度基本面研究作為為鮮明標簽。
二十年時間里,高舉高打的景林,幾乎摘下了國內私募行業以及國外私募基金領域所有重量級獎項,并誕生了蔣錦志、高斌、楊志堅、高云程、蔣彤、金美橋等日后私募圈耳熟能詳的大佬。
同樣是這一年,美國新橋資本以 12.53 億元的價格,從深圳市政府手中成功購得深圳發展銀行 17.89% 的股權。
這一天在歷史上是很平常的一天,可是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們才知道它的意義。
它不僅開了海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進入中國大陸的先河,更是成為業界公認的我國第一起PE案例。
激濁揚清乘勢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從這一年開始,厲兵木馬的私募基金二十年“陽光化”拉開帷幕。
2005??
私募之春
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繞開很多不能言說的條條框框,解決了大股東毫不關心股票在二級市場表現的頑疾,也解決了股權無法大量流通的歷史遺留問題。
歷史不會重復自己,但會壓著同樣的韻腳。
或許即便是放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當年的股權分置對于解決當下的很多問題,依然具有鮮明的指導意義。
這一年,南方證券破產開啟了證券公司綜合整治的先河,第三方存管制度得以建立,從制度上保證了投資者的合法利益不被侵害。
但影響最大的,還要數理財業務的全面鋪開,即允許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光大、民生、興業、招商等股份制銀行被放開了手腳, 銀行系的基金公司登上二級市場的舞臺。
這件事對整個金融產品的設計有著深遠的意義。
信托公司跟銀行共同參與到資產證券化的業務中,使得ABS深入靈魂,成為產品設計的一種理念和思維,而非單純的產品。
我們長期缺乏的現代金融意識,終于在這一年開始被逐步激活。
盡管,它尚待完善。
這一年推出了滬深 300 指數,基金公司很快基于滬深 300 指數推出了指數基金,私募由前一年的兩位數猛增到 200 多家,本土私募逐漸崛起, PE 、 VC 迎來了第一次春風。
年輕的沈南鵬、張磊們,也分別在這一年創立的了紅杉中國、高瓴資本。
這一年,從君安證券離職做海外投資的王強將目標重新對準國內,在香港拿到9號牌照并成立保銀大中華基金,成為日后赫赫有名的十年十倍基。
這一年,聯想投資的執行董事劉二海結識了貴人陸正耀,開始了愉悅資本長達十余年的愉悅期。
這一年,上證綜指在跌破1000點大關之后,迅速回升并孕育了2006到2007年的大牛市,廣發基金何震管理的廣發穩健取得16.93%的單位凈值漲幅,成為年度冠軍。
后來人將這一年總結為“私募之春”。
夜久雨休風又定,斷云流月卻斜明。
得益于當時經濟的高速發展,多年熊市進入尾聲,私募即將迎來最好的時代,公奔私的絕唱隱約間響起了前奏。
2006??
風起云涌?????????
入世四年,中國已經不是初次融入世界金融體系的萌新,經濟活力映襯著各行各業的耀眼光芒。
初代互聯網創業者、風投家、金融家們給世界上交了一份驚喜而又魅惑的商業答卷,一時間技驚四座。
中國大量優秀的A股上市公司對于外資私募股權基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中國市場成為亞洲最活躍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
業績據不完全統計,成立時間不小于1年的私募基金產品全年平均收益率為81.89%。
今天的我們,已經無法理解這個數據的夸張程度,但在當時看來,只道是稀松平常。
這一年,高盛集團以私募股權形式投資 25.8 億美元購買中國工商銀行 5.75% 的股份,成為本年度中國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事件。
蘇格蘭皇家銀行投資湖南瀏陽生物醫藥園,高盛聯合鼎輝競購雙匯發展,漢鼎亞太聯合德意志銀行旗下機構PREEF投資希爾頓中國區酒店,渣打、華平等投資綠城等大規模私募股權投資案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這一年,渤海產業投資基金掛牌, 國內首支以人民幣募集的私募股權基金成立, 一舉打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由外資基金主導的局面。
中國本土私募股權投資能夠采用有限合伙這一國際通行的私募基金形式,不僅提高了私募股權投資的運作效率,也拓寬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募資渠道,極大促進了中國本土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
最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12月底,共有19家在大陸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獲得了私募股權基金投資(PIPE),融資27.05億美元,占年度私募股權投資額的20.8%
這一年,股市開啟一輪波瀾壯闊的快牛行情,上證綜指漲幅達到130.43%,成為23年來最大年度漲幅。
景順長城基金李學文管理的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基金以182.27%的收益率奪冠,也創造出截至當年基金最賺錢紀錄。
這一年,涌金投資的劉紅海管理的億龍中國1期成立, 這是陽光私募歷史上第一只由公募派背景基金經理管理的陽光私募信托產品。
這一年,明星基金經理肖華公奔私,代表了公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行業的第一波潮流出現。
公募基金行業缺乏股權激勵機制,私募基金的浮動管理費制和薪酬激勵制度更能夠吸引人才,這本就是合理的市場選擇。
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待商業問題,是今天很多人一生都要學習的課題。
這一年,朝陽永續發起中國私募基金風云榜活動,通過公開私募基金的投資理念、公布私募基金經理的實戰業績,評選出中國私募基金業最有才華的投資顧問、最受歡迎的理財產品以及最具潛力的私募精英。
幾十年來,這個私募界的奧斯卡,見證了象征中國私募行業無限榮譽的百萬金杯的延續與傳承。
2007??
公奔私?????
2007 年股市出現泡沫式上漲行情,雖經歷“ 2 · 27 ”和“ 5 · 30 ”兩次較大調整,全年依然取得很大漲幅。上證綜指于當年 10 月 16 日創出 6124 點的歷史最高點。全年漲幅達到 96.66% 。
這一年的牛市直接催生了“公奔私”熱潮。
博時基金的肖華、長盛基金的田榮華、嘉實基金的趙軍、工銀瑞信基金的江暉、華夏基金的石波、海富通基金的陳家琳、上投摩根基金呂俊、富國基金的徐大成、博時基金蔡明等明星基金經理作別公募基金,成為“公奔私”的第一批先驅人物。
這一年,老牌狀元劉青山在今年初也卸任了基金經理職務,成為泰達宏利基金總經理。
據說,10年來股基12位冠軍基金經理,只剩下2位仍在基金經理戰線中奮戰。
公奔私是一個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幸存者游戲,創業如是,私募亦如是。
趙軍的淡水泉、江暉的星石投資、陳家琳的世誠投資、呂俊的從容投資···經歷了十余年的風風雨雨后,如今已經躋身國內最大的私募機構之列,成為私募行業的標桿。
蔡明的民森資產、石波的尚雅投資、徐大成的博頤資產、田榮華的武當投資、肖華的尚誠投資,經歷了2015年之前的順風順水后,終究一蹶不振,湮沒在歷史的塵煙里,成為昨日黃花。
這一年,剛剛才嶄露頭角的王亞偉脫穎而出,管理的華夏大盤基金凈值一路高歌猛進,比明顯的優勢奪得年度偏股基金冠軍,當年收益率達到 226.24% ,這也是截至目前基金年度最高賺錢紀錄。
這一年,硅谷基金投資經理楊永興在短短的10個月當中,將600萬變成了一個億,總收益率高達1497.66%,創造了一個Impossible tasks(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于中國私募股權領域的所有參與者來說, 2007 年都是一個 " 奔跑 " 的年景。
無論是自發還是被迫,大家的速度都加快了,沒有不能投的領域,沒有不能去的地方,以至于作為這個行業的旁觀者,我們都想向所有的從業者表示敬意。
時代就應該獎勵那些聰明且勤奮的大腦。
即使告別了春天的陽光,也依舊會綻放。
2008??
直面暗夜?????
2008 年,資本市場經歷了嚴重的股災,上證全年跌幅 65% ,公募基金下挫 50% 。
所有的黑天鵝、灰犀牛、大白鯊、老鼠倉全都在這一年疊加出現。
國外LP管理資本縮水,新募外幣基金的數量和金額均有所減少,投資案例數和投資金額的增速已然放緩,世界各主要資本市場遭受重挫,IPO退出大幅減少。
資管方面,QDII一出國門便遇到金融危機,銀行理財在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不再愿意去碰股票資產。
13個資本市場,共有277家企業上市,合計融資568.48億美元,上市數量和融資額較2007年分別減少62%和68%。
上證綜指跌至1664.93點新低,距歷史最高點6124.04點下跌72.86%,還曾創造了全球主要股市經歷40年來最慘烈的一周。
就連“教父”趙丹陽都覺得整體估值過高,無股票可買,清盤了“深國投·赤子之心”。
史無前例的大熊市里,所有偏股基金均虧損,對于誰是抗跌冠軍,大家的記憶已經模糊。
存續期超過一年的73只產品中,5只錄得正收益,33只超越最牛公募基金,據不完全統計,成立時間不小于1年的私募基金產品全年平均收益為-18.60%。
國金證券評選了 2008 “中國最佳私募基金”,結構化私募基金產品、年度新銳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年度新銳券商集合理財管理人等幾個獎項,竟然都明晃晃的寫著“空缺”。
很久以來都不敢碰觸的問題,每一次都出現在起風的夜里。
以至于深圳市金融顧問協會正式緊急面向會員頒布 國內首部“私募證券基金同業公約”,提交私募證券基金發展史第一部行業自律公約。
而另一邊,陽光私募跌幅卻將跌幅控制在 33% 以內,凸顯出私募基金對風險良好的把控能力。
鄧繼軍和曾軍雙基金經理帶領奪得2008年私募冠軍。
鄧繼軍側重自下而上挖個股,曾軍擅長宏觀經濟趨勢判斷,自上而下進行資產配置,兩人合力,創造了2008年的一股私募逆流。
隨后,二人分道揚鑣,一個在高歌猛進中慘遭腰斬,一個在行業中游徘徊踟躕。
研究商業史的意義就在于,今天所有的市場格局,很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其實都是歷史成就的、奠定的。
知史,方可知興替。
2009??
私募擴容?????
2009 年,股市呈恢復上漲狀態,雖然陽光私募 2009 年的收益率( 55% )整體上皆低于上證指數( 80% )和公募基金( 66% )的收益率。
但在之后震蕩下跌行情中,私募基金分別跑贏公募基金和大盤指數 3 個百分點和 10 個百分點,私募行業向投資者證明了自身優秀的投資能力,逐漸獲得了市場的關注和投資者的青睞,行業規模超千億元。
《信托公司證券投資信托業務操作指引》發布,信托作為管理人,私募作為投顧的信托產品模式收獲了認可。
從此私募正式擁有了監管眼中的“名分”。
私募備案制推出之后,私募機構可以不用再借信托等產品通道去發產品了,而是可以自主發行私募基金,交易風控上更加獨立。
這一年,儲備十年的深圳創業板推出,企業上市門檻降低和高新股發行市盈率為股權投資提供了絕佳的退出平臺,一批投資機構借助創業板平臺獲取高額回報。
4萬億刺激政策使得LP手中的可投資金充足,大批PE機構成立,行業井噴式增長。
第一批50多家私募機構在基金業協會正式登記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
從此之后私募市場再次迎來大擴容。
信達澳銀基金曾昭雄、富國基金陳繼武、泰達宏利基金李澤剛、長盛基金許良勝、華夏基金張益馳、長盛基金宋炳山等資深公募基金經理離職轉身投入到私募行業中。
“公募一哥”王亞偉、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寶盈基金“公募一姐”王茹遠、景順長城基金經理王鵬輝等風格各異的專業投資人,為私募行業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這一年,大量擁有海外量化經驗的人才紛紛回國,又掀起了量化投資的浪潮。
嘉實量化阿爾法、中海量化策略、長盛量化紅利策略、富國滬深300增強和華商動態阿爾法相繼成立。
其中,曾在BGI擔任大中華主動股票投資總監的李笑薇回國后加盟富國基金,開始著手組建量化團隊,并將海外積累的量化投資經驗應用于中國的金融領域。
這一年,交銀施羅德基金總經理莫泰山加盟私募重陽投資,一位大型公募基金公司老總帶領公司步入鼎盛后毅然轉型加入私募,引起業內高度關注。
這一年,華夏基金的孫建冬也奔私創立了鴻道投資。
這一年,上證綜指上漲79.98%。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在最后一個交易日逆轉銀華核心優選基金奪得年度冠軍,成為歷年最驚心動魄的大逆轉。
這一年,東海證券與平安信托發行 國內首支TOT型陽光私募——“平安財富-東海盛世一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我心有星,浩瀚之下,是夢想追逐的階梯,再走新程,赴無垠。
那些后來在資本汪洋興風作浪的“私募號”船員,已經在這一年集結完畢。
往后,山雨欲來。
2010??
時代分水嶺?????
2010 年,私募基金分別跑贏公募基金和大盤指數3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陽光私募非結構化產品取得 5.8% 的絕對收益,超越上證綜合指數和滬深 300 指數 20.12% 和 18.31% 。
年度收益率在30%以上的信托非結構化產品僅有32支,取得正收益的非結構化產品占存續產品數的66.50%。
世通1期取得2010年業績冠軍,向投資者證明了自身優秀的投資能力,市場和投資者的注目禮,第一次敬給了私募。
這一年,我國首支以有限合伙方式運作的銀河普潤合伙制私募基金正式成立。
一個規模只有2億元的證券類私募基金,面世后卻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市場內引起廣泛討論。
采取合伙制企業的組織形式,由普通合伙人(即基金管理機構)和有限合伙人(即投資者)組成,雙方共同出資。
在這種模式下,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繞過信托公司獨立籌集和運作基金。
這不僅是私募的一線曙光,更是一種偉大的嘗試。
募集方式的多元開放,意味著憑借金融牌照為壟斷資源的募集模式逐漸瓦解,整個證券私募的流動性勢必增強,雖然公募、信托、銀行、券商依然各有陣地,但是民間合法募集悄然興起,給證券私募江湖帶來相當的利益變革。
它的意義或許并不在于產品本身,而是一種大膽突破、積極嘗試的金融進取精神與榮耀氣質。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這一年,上交所和深交所開通了融資融券交易系統。
半個月后,中金所推出了滬深300股指期貨(IF),標志著做空機制與杠桿交易的啟蒙。
自此,我國股票市場不再只有上漲時才能盈利,市場下跌時也可以賺錢,并且派生出了豐富的資產配置策略。
對于量化投資來說,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這一年,支付寶獲得了金融牌照,一個以互聯網為基因的全國性小額貸款公司,蹚出了一條鮮花和牛糞共存的道路:貸款跟資產證券化相結合,由小額貸款公司放貸款,把貸款產生的債權資產拿去證券化,并售賣出去,資金被快速補充進來,然后公司像銀行那樣運轉起來,開啟了此后互聯網金融的大繁榮。
這一年,第一家證券資產管理公司東方證券誕生,標志著券商資管的規范發展再次走上了一個新的起點,可以成立獨立的子公司來做資管業務。
這一年,是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的分水嶺。
中國經濟在告別了舊的增長方式之后開始了轉型步伐,反映在A股市場上,周期性行業開始了長期熊市,而消費品和新興成長行業出現結構性機會。
在上證綜指當年下跌14.31%的情況下,來自華商基金的三劍客梁永強、莊濤和孫建波管理的華商盛世成長取得37.77%的漲幅,成為年度冠軍得主。
華商基金也奠定了鮮明的成長股投資之路。
種種跡象正在表明,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2011??
七年之庠??????
截止 2011 年 12 月 30 日,上證指數收于 2199.42 ,全年下跌 21.68% ,高居全球主要股市跌幅榜第六位,其慘烈程度不亞于 2008 年的大熊市,整個市場哀鴻遍野。
另一邊,全行業資產管理規模首超2000億元,同比增長150%。
隨著陽光私募產品的迅猛發展,TOT(組合私募基金)這種產品形式在國內也獲得了快速的成長,銀行、信托、券商、第三方機構等都紛紛進入這一領域并擔任管理人,一時間精彩紛呈。
由于退出渠道和獲利水平等相對清晰,導致目前很多專業投資機構以及民間的資金都涌向風投以及 PE 市場,這在無形中也推高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增加價格上升的壓力,
中國陽光私募在經歷“七年之癢”后,迎來了首次行業大洗牌,一些小型私募基金公司生存狀態引人擔憂,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在美國上市的諾亞財富市值一度達到 10 億美金,市場被“明明就是個賣理財產品的,怎么就10個億了”沖昏了頭腦,于是大批量的第三方理財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同時一個新的牌照醞釀面世,叫基金銷售公司。
第三方理財顯然不滿足于只是賣賣產品,后來開始走向集團化運作,通常會自己搞資產端。這樣一手資金一手資產,便可以跟基金銷售牌照結合起來。
仿佛要發生點什么,卻什么也沒有發生。
顯然,風向又轉了。
據不完全統計,成立時間不小于 1 年的私募基金產品全年平均收益率為 -16.47% , 51 個取得正收益。
而同期的偏股型公募基金指數的收益率為-25.59%,私募基金在2011年的下跌市中再度跑贏大盤和公募基金。
這一年,股市全面下跌,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成長股泡沫破滅。
上證綜指全年跌幅為21.68%,低估值藍籌股表現相對看跌,由博時基金夏春管理的博時增長基金全年單位凈值僅下跌7.94%,成為年度抗跌冠軍。
這一年,剛剛開始冒頭進行跨區域運作的商業銀行被關上了閘口,從此再也沒有抬起頭來。
山重水復,出師未捷。
那些福禍相依金融產品,今天是溫順的綿羊,明天便是殘虐的猛獸,或許后天,又變成萌新寵物。
2012??
泛資管元年?????
這一年的私募江湖,滿是凄風苦雨和熱血澎湃,故事不斷,高潮迭起。
清盤潮不斷、昔日大佬被判刑,恩怨糾葛、涉嫌逃匿、凈值造假···
僅前11個月,全國已經清算的陽光私募產品共有331只,其中提前清算的就達到了112只,與2011年相比,大幅增長了50%。
2012年既是私募基金的“清盤年”,也是泛資產管理的“元年”。
新修訂《證券投資基金法》,增加“非公開募集基金”章節,對私募基金做出相關規定,意味著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得以確立,納入監管成為正規軍。
這一年,全年發行私募基金 1290 只,發行規模 738.01 億元。
85%的創新型私募基金獲取正收益,債券牛市推動了債券型私募基金的蓬勃發展,債券型私募基金全年整體收益率為4.62%。
這一年,景順長城基金旗下由余廣和陳嘉平管理的景順長城核心競爭力基金全年取得31.7%的單位凈值漲幅奪冠。
這一年,公奔私史上最轟動事件發生了。
號稱“公募一哥”的王亞偉從華夏基金離職,注冊私募千合資本,年底即發行產品開始運作。
頂著“公募一哥”的名號,千合資本成立初期便被各路投資人寵到了天上。
千合也是保持著極高的姿態,產品投資要3000萬起。
但是這并沒有影響千合的募集,規模分分鐘就過了百億。
媒體對于“公募一哥”關注的熱情并不會因此減少一分一毫,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信息,只要千合出現一點點風吹草動,立馬會被無限放大。
這一年,30歲便問鼎南方基金投資總監的青年才俊李旭利被立案調查,在人生的最頂端搖身變為反面教材,給私募經理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大課。
這一年,希冀金融報國的趙笑云操盤的“笑看風云”連續兩個產品撲街清盤,被迫遠遁他鄉。
這一年,上海紫石投資董事長張超被曝出因涉嫌內幕交易在逃,“紫石一期”的明星產品被拉下神壇。
這一年,徐翔和他的澤熙投資多次陷入輿論漩渦,從重慶啤酒到酒鬼酒,精準的踩中每一顆雷。
這一年,凱石投資陳繼武與雅戈爾的分家鬧得沸沸揚揚,有傳聞說凱石投資虧損嚴重,雅戈爾將收回股權,而凱石倒逼雅戈爾,陳繼武尋找外援牽制李如成。
這一年,曾在BGI擔任基金經理的田漢卿和黎海威分別回國,并加入了華泰柏瑞和景順長城,組建了量化團隊。
擁有BGI背景的李笑薇、田漢卿、黎海威這三位投資人的投資方向,基本涵蓋了當時公募基金的量化策略。
這一年,清華計算機博士畢業的王琛從華爾街的千禧基金回國創業,成立了九坤投資。
這一年,隨著王茹遠、王鵬輝、呂宜振、王衛東等大批公募基金經理隨著新一輪牛市的到來投身私募行業,第三波“公奔私”達到高潮。
個中緣由,都已演化成江湖秘聞。
行業誕生了一個新名詞“私募新勢力”。
從隱姓埋名的攬儲式運作,到陽光私募的信托化募集,再到如今氣勢磅礴的有限合伙私募股權基金,中國的私募基金從千夫所指到萬民參與,不平凡的歷程濃縮的是中國金融市場的變遷和發展。
擅長與時代共舞的人,才應該是所在時代的主角。
2013??
金融男榮光?????
2013 年,私募教父趙丹陽認為 A 股到了價值底部,宣布重返市場,發行首只產品 “ 華潤信托 - 赤子之心價值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 。
與此同時, 嘉實旗下明星基金經理鄒唯出走私募又回歸公募,被譽為業內首位“私轉公”基金經理。
兩種鮮明但不離其的角色轉變,就像那時的大市場一樣,容得下各種各樣的人在法律范圍內輾轉騰挪,接受各種致力于推動金融健康發展的力量。
聰明金融家就像是將手電筒對準天空,它射出的一束光線可以連接人腳下這片土地和天上的群星。
它既立足于一個時代,又超越一個時代。
這一年,成長股大幅走牛,雖然上證綜指當年下跌 6.75% ,但創業板指數暴漲 82.73% ,轟轟烈烈的成長股牛市開啟。
一批善于接受新事物、對新興產業研究較為擅長的新生代基金經理登上歷史舞臺。
其中,中郵創業基金的任澤松管理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以80.38%的收益率奪得年度冠軍。
這一年,新《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實施,私募基金納入法律監管范疇,新增的第十章共 10 條規范對象均是非公開募集基金。
在取得了合法“身份證”的同時,私募基金開展業務時也將享受稅收、開戶以及發行公募產品等政策。
中國基金業協會的網站數據顯示已有251家私募已經成為協會的特別會員。
高考志愿里的“金融欄”,以及相親市場的“金融男”,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成為大眾口中的香餑餑。
這一年,產生了中國陽光私募發展史上的最短命私募產品“沐雪巴菲特一號”,成立僅僅 66 天就遭遇清盤。
據說是投資顧問江蘇沐雪與次級出資人深圳凱雷之間出現內訌,次級出資人舉報投資顧問詐騙,而投資顧問則反控次級投資人在管理資產單元期間進行內幕交易。
對于陽光私募而言,很多時候,誠信重于能力。
這是私募經理們一生都要學習的課題。
這一年,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劉文動、嘉實基金投資部總監明星基金經理劉天君、交銀施羅德史偉、平安大華基金投資研究部總經理顏正華、天弘基金高喜陽、匯豐晉信廖志峰、信達澳銀周強松、中銀基金彭硯等多位基金經理因個人原因辭職,投身公轉私。
這一年,畢業于北大物理系的徐曉波從美國城堡集團回國,創立了銳天投資。
這一年,陽光私募的整體收益率為13.63%,80%的產品取得正收益。
普華永道說,過去幾年人民幣基金募集的過剩資金泡沫已經開始破滅,中國將出現可與全球同行競爭的大型私募股權基金。
一切美好、只是昨日沉醉,淡淡苦澀、才是今天滋味,想想明天、又是日曬風吹······
2014
全面陽光化?????
2014 年 1 月 17 號,私募備案制出臺,私募作為管理人可以獨立自主發行產品,私募基金全面陽光化。
全年發行私募基金7188只,發行規模967.51億元。
運行的陽光私募基金數量共計4796只,管理資產總規模3855億元,完成備案的陽光私募管理人共計2185家,運行產品的陽光私募機構共計1301家,私募行業從業人數合計108557人。
資管行業為杠桿的積累提供了彈藥,整個市場情緒被充分調動,每個人都在忙著賺錢和配置資產,那種欣欣向榮的場景,每每回首,都覺得意猶未盡。
王慶仁成為首位投資總監級別的“私轉公”基金經理;
澤熙徐翔成為私募基金經理被動轉主動投資第一人;
重陽投資成為第一只自主發行備案的陽光私募基金;
王德曉創立的德宏基金獲批,成為第一個由個人發起持股的基金公司;
東航金融種子一號資產管理計劃成為第一只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期貨私募基金;
深圳吾思基金成為第一家被撤銷管理人登記的私募機構;
招商證券推出首只面向普通投資者的MOM資管產品,博道投資史偉、鴻道投資丁申偉和景林資產孫建波將出任子賬戶首批管理人;
南方基金投委會主席邱國鷺離職,創立平臺型私募高毅資產,旗下匯聚了博時基金鄧曉峰、建信基金卓利偉、中銀基金孫慶瑞;
中金銷售交易部副總蔡枚杰創業,成立了靈均投資;
華爾街的裘慧明回國,創立明汯投資;
華夏基金經理胡建平創立了拾貝投資;
興全基金投資總監王曉明創立了興聚投資;
景順長城基金投資總監王鵬輝創立了望正資產;
嘉實基金的知名明星基金經理黨開宇創立了易同投資。
此時的中國私募市場,牛市啟動眾生喧囂,高喊5000點不是夢。
不僅風大浪大,而且水大魚大,每個人都想在這廣闊天地里擁有一番大作為,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十里洋場有諢名”。
從 2004 年算起,過去十年,創投及私募股權的整體資金規模增長10倍以上,中國成為美國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創投及私募股權聚集地。
但是,券商大比例融資融券和場外配資導致大量熱錢涌入股市造成泡沫,那批泥沙俱下的私募基金,為2015年的愁云慘淡埋下了伏筆。
過了很久我們才知道,那年只不過是一個杠桿之上的注水牛市。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2015??
公轉私高潮?????
這一年,互聯網 + 成為最高頻的詞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最時髦的口號、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最宏大的命題。
據格上理財數據統計,百億以上陽光私募有20家,包括景林資產、淡水泉投資、重陽投資、星石投資、千合資本、鼎鋒資產、和聚投資、展博投資等,而去年年底格上理財統計的100億及以上的陽光私募僅有7家。
資管大時代到達巔峰,陽光私募爆發式增長,百億元級別私募大擴容,私募申請公募牌照加速。
行業波瀾壯闊,入局者蜂擁而至。
私募開始涌向公募。
景林資產斥資7000萬元入股長安基金,持股達到25.93%;
鵬揚投資向證監會提交申請設立鵬揚基金,擬任股東楊愛斌持股占55%;
凱石益正資產也提請設立凱石基金,陳繼武、李琛分別持股96%、4%;
重陽投資也提請設立重陽基金,重陽戰略投資和重陽投資控股,分別持股75%、25%,成為私募設立公募的標志性事件;
徐進和三個浙大計算機系同學從IT行業轉向量化投資,成立了幻方量化,也就是后來的大名鼎鼎的九章資產;
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尚志民離職,與他的兄長尚志強合伙創立了樸易資產;
原嘉實基金,基金經理詹凌蔚創立觀富資產;
嘉實基金知名基金經理劉天君創立了泰旸資產;
南方基金的基金經理馬北雁創立了誠樸資產;
易方達基金的蔡海洪創立了睿璞投資。
民生加銀基金總經理俞岱曦、匯添富基金總經理林利軍、泰達宏利基金總經理劉青山也離職投身私募,分別創立萬噸資產、正心谷創新資本以及清和泉資本。
這一年的上半年,大家沉浸在口號和股市的狂歡里,下半年,平線千股跌停,股災接踵而至,冥冥之中,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各路資金大量涌入風險資產,股票市場首當其沖,股市成交量創有史以來新高。
資金的涌入使得各類型基金銷售機構,比如銀行私行、三方、甚至私募的直銷都要應對洶涌而來的資金。
由于缺乏對私募的深入研究,使私募獲取資金的難度大大降低。
有人斷臂求生,有人自食惡果。
九鼎以“野蠻擴張”的形象入局,以精巧的運作方式搖身一變成為首位在 A 股上市的新三板公司,出道即留下禍根。
澤熙投資徐翔涉嫌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犯罪行為,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基金業協會連續公布了兩批失聯(異常)私募機構名單,其中不乏華天國泰、中融坤瑞、中元寶盛等明星機構。
銀行私募基金牌照、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掛牌新三板均被叫停。
16位玩家在百億級私募名單之中“消失”,要知道2015年百億級證券類私募也不過是28家,這一名單的“換血率”高達57%。
有人死在美夢里,就有人活在爛攤子里。
為什么總在,那些飄雨的日子,深深的把你想起···
2016??
肆意馳騁??????
這一年,私募基金完成了規模突破十萬億的神圣使命。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12月底,私募基金的認繳規模已經突破十萬億大關,達到10.24萬億元。
百億級私募航母已經達到131家,陽光私募中重陽投資、淡水泉投資、景林資產、北京和聚投資、展博投資、千合資本、樂瑞資產等大型私募資產管理公司成為資管行業不可忽視的力量。
一秋風雨敬桑田,水草豐茂的私募曠野上,私募人肆意馳騁。
私募行業人員數量從12.44萬人增長到40.25萬人,已登記的私募管理人為1.65萬家。
從專注于二級市場投資,到擁抱一級市場股權投資,登陸新三板,抑或申請公募基金,陽光私募不斷謀求自身變革和破局。
大型私募機構已經不再滿足于國內市場,金融出海的號角即將吹響。
9號牌照成為私募的新追求,重陽投資、富善投資、神州牧基金、望正資本等私募機構摩拳擦掌,美元基金直接投向香港市場,人民幣基金通過港股通和QDII進行投資。
全年發行的可投資港股的私募產品6258只,比前一年上漲了250%。
那是大家共同的夢想是:A股與全球市場的接軌。
而國內,寶萬之爭的硝煙彌漫著整個市場,中國 A 股市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公司并購與反并購攻防戰打得如火如荼。
華潤、寶能、安邦、恒大等各路資本輪番上場,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悉數下場,各種商戰手段在“寶萬之爭”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萬通董事長馮倫親自出面調停,邀請王石和姚振華坐在自己辦公室里“和和氣氣”地談了四個多小時,最終不歡而散。
無奈的王石在微博上寫到:股市過山車,“野蠻人”強行入室。
從此,資本市場對于不按規矩折騰的人有了一個新的代名詞。
寶能為了拿下“寶萬之爭”在資金組織上采取的策略十分的大膽和激進,各種循環股權質押和杠桿讓寶能系的資金鏈崩到了極致。
北青報記者稱:王石和姚振華輸贏固然是一方面,但他們聯手終結了一個時代,寶萬之爭注定會作為一個推動中國商業文明進步的案例而被載入史冊。
多年以后,回不到自家公司的姚振華看著嬌妻幼子依偎身旁的王石,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這一年,全年共發行私募證券基金 14636 只,平安闔鼎、恒天財富發行過百。
這一年,位居榜首的“藍海一號”產品在2016年累計收益率達到180.92%,甩開第二名75個百分點。
這一年,鵬揚申請公募業務被批,成為 業內首家獲批的私募系公募 ,正式開啟私募行業申請公募牌照的先河。
這一年,去杠桿正式被提上議程,從產品結構、宣傳推廣、從業資質、資金池業務等領域全面展開去杠桿化。
這一年,80后的藍海韜略總經理蘇思通鋒芒畢露,以破局者之姿走進人們的視野。
有媒體報道稱,“藍海一號”在私募排排網的宣傳材料上寫道:“澤熙舊部,重出江湖;快刀八郎,唯蘇思通。操作手法,快進快出,極穩極狠。”
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誰能想到短短三年,出道即巔峰的藍海韜略就永遠退出了江湖。
回首長安佳麗地,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
昔日那些雕梁畫棟,如今成了翡翠鳥的家;高大威猛的墳墓,不但不能讓人不朽,那些石雕的麒麟都倒塌了,無人收拾。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江湖。
2017??
火焰燒燎?????
中國經濟網這樣評價這一年的私募市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邊是合晟資產、高毅資產、映雪投資和景林資產等優質百億俱樂部憑借強大的投研實力,扛過牛熊考驗,大舉擴張,高產發行;一邊是包括前海旗隆基金在內的300多家私募被基金業協會列入失聯名單。
天成1號以231%的年內回報率獲得2017年年度冠軍,緊隨其后的是常然鴻凱1號,年內收益率為223%,弘茗套利穩健管理型6號、雨山尋牛1號分別以218%和217%的回報率位居第三、第四。
全市場有數據披露的9000多只私募基金去年全年平均回報率超過9%。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為私募行業合規經營綁上了一道緊箍咒,《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更是史上最嚴。
僅僅是上半年,328家私募機構專項檢查,12家私募機構涉嫌嚴重違法違規行為,83家私募機構存在違規問題,190家私募機構存在不規范問題。
盡管私募股權投資者還遵循著新興市場的玩法來創造回報: 在高增長領域中找準投資目標,部署大量資本,然后坐等“宏觀經濟的上升浪潮推高所有船只”。
但是大多數從業者都未經歷過一個完整的投資周期,缺乏在長期低迷的情況下管理投資組合公司的經驗。
海水洶涌,火焰燒燎。
巨大的增長空間和財富誘惑閃爍著耀眼的星光,外資私募機構早已按捺不住躁動的心。
這一年,富達利泰投資獲批成為首家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的外商獨資企業。
瑞銀資管、富敦投資、英仕曼投資、惠理投資、景順縱橫投資和路博邁投資等公司緊隨其后,陸續完成登記。
全球資管規模前十的機構中已有7家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前50的機構中,已有超過半數在國內設立了外商獨資企業。
這一年,新三板私募機構掛牌整改靴子落地,富海銀濤、擁灣資產、銀紀資產、達仁資管、中科招商等5家公司不符合整改要求,將終止掛牌。
同創偉業、浙商創投、菁英時代等10家掛牌私募機構過關,其余仍在核查中。
整改伴隨著管制與禁止,也外溢著某種不可言說的情緒。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么白?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簾,忘了掀開···
這一年,陳繼武的凱石“私轉公”得到批復,成為第二家“私募系”公募基金,也是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
博道掌門人莫泰山也獲得證監會批復,成為 新審批程序下獲批設立的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公轉私和私轉公就像一棟大樓的旋轉門,普惠金融與精英金融之間,關于個人創富、自我價值實現,亦或者是旱澇保收間輾轉騰挪,都是個人管理操作風格不同而已,或許有一些佼佼者可以在二者之間游刃有余,但更多人的只會根據市場氣候選擇。
募資容易的時候,經理人絕不會循跡而行,當然,募資難的時候,經理人也會轉向那條好走的路。
2018??
縮衣減產?????
當年有人說“私募基金生于 2004 、卒于 2018 ”,也有人說“這也許就是私募最艱難的時期”。
顯然,人們既低估了艱難,是誤判了時期。
“跌破股災底”、“產品清盤潮”、“資管新規”、“監管趨嚴”、“行政監管”、甚至連“失聯機構”也成了2018眾多關鍵字中的一員。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A股三大股指均較大幅度下挫,其中上證綜指下跌24.59%,深證成指跌34.42%,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
創業板指跌28.65%,中小板指跌37.75%,也錄得較大跌幅。
2018年下跌的個股超過90%,有1200余只股票跌幅超過40%。
2016年之后,產品發行數量出現大幅度的下滑,清算產品數量卻累計超過8000只,提前清盤的數量超過了5000只,清盤的數量遠遠的多于以往年份。
股票策略近乎全軍覆沒,“年初空倉,一年不到奪冠”這句玩笑話真的實現了,七禾基金榜超過 70% 的股票策略產品不卑不亢的虧損收官,而盈利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低的只比銀行理財產品好了一口氣。
百億級別股票策略私募首次全線告負,曾經的明星私募也回天乏力。
下降的不僅是收益,還有一個寶貴的東西叫熱情。
多年以后,我們把它總結為“信心”,并在各種場合反復倡導: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這一年,募資難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據清科數據統計, 2018 年前11個月跟去年同期相比,募資金額下降了28.7%;前三個季度整體下降57%。
投資基金也在持續縮水,規模從年初的2.61萬億收縮至2.26萬億元,減少3478億元。
這一年,監察力度空前。上半年,共對453家私募機構開展了檢查,發現139家私募存在涉嫌非法集資、挪用基金財產、“資金池”業務、證券類結構化基金不符合杠桿率要求等問題。
這一年,私募行業拼得是誰的虧損幅度小,機構拼得是誰的糧草足,經理人拼得是誰還健康的活著。
在資管新貴的疊加下,“縮衣減產”度寒冬已經成為共識。
管你是宏觀策略、債券策略還是股票多頭策略、市場中性策略,風暴之下沒有局外人。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裁員的鏢也在這一年扎向了私募,部分機構采取轉崗、縮員甚至裁撤部門的方式壓縮成本,私募投研人員回流公募跡象明顯。
幸存者也并不輕松,部分知名私募主動降低管理費至 1% ,還有的采取階梯式提取業績報酬方法,開啟新一輪更殘酷的競爭。
業內人士稱,未來“低固定管理費+高業績分成”、“低固定管理費+分階提取業績分成”可能成為常態。
盡管我們都知道“回歸價值、回歸本源的過程”漫長且痛苦,又不得不面對,但一個行業如果失去了激情,它的復蘇和反彈速度,將遠低于人們的預期和期待。
2019??
風流遲暮?????
這一年,滬指收盤站上 3000 點整數關口之上,依托上一年過于慘淡的漲幅,這一年的指數漲幅方面,上證指數、深成指、創業板指數、上證 50 漲幅分別為 22.30 %、 44.08 %、 43.79 %、 33.58 %。
股票策略私募錄得22.29%的平均收益,復合策略私募收獲15.49%的平均業績,組合基金、事件驅動等策略的收益率也都超過了14%。
市場稍微給一點點好臉,新增登記私募管理人便呈三位數增長,全年新增了包括鈞富投資、紅鈞資本、東亞聯豐投的284家證券類私募管理人。
這一年,行業市場準入管理邊界進一步明確, 私募首次納入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
私募基金已成為我國直接融資體系中的重要有生力量,全年私募基金投資于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新三板企業股權和再融資項目數量為11.71萬個,為實體經濟形成股權資本金6.89萬億元。
這一年,科創板開市交易,引爆了二級市場參與新股打新的熱潮。
據私募排排網的統計,6、7月份公布的14家科創板公司網下中簽名單中,有56家私募約290只產品獲配,參與的百億私募只有高毅資產、盈峰資本、源樂晟資產等。
10月份傳音控股網下配售名單中,有74家私募的331只產品現身,至少有11家百億私募參與其中,包括股票策略為主的保銀投資、盤京投資、拾貝投資,以量化策略為主的金锝資產、銳天投資、明汯投資。
這一年,百億私募收益前五名的業績則全部超過45%,其中盤京投資、景林資產、少數派投資、盈峰資本等4家為股票策略,僅凱豐投資為宏觀策略私募。
這一年,首批3家私募資產配置管理人銀河投資、玉皇山南和金晟碩業誕生,7月份3家各自備案了新產品。
以首只山南云棲基金為例,公開報道顯示,其首期將投資于浙江銀杏谷數字新經濟領域VC基金以及敦和、永安國富等私募證券基金的宏觀對沖、期權套利、CTA、指增等基金產品,充分體現了橫跨一二級、橫跨資產大類的配置優勢。
隨后,又有2家資配管理人備案成功,百億私募樂瑞收入了第四張資產配置牌照,而第五家資產配置管理人則花落信銀投資。
市場的花活依舊很多,但募資端和退出端兩端受壓、企業估值擠水分的大背景并沒有改變。
這一年活最狠的上海華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35 億元左右存續產品無法正常兌付,托管賬戶貨幣資金僅剩下 1300 元,上海洗霸、中原內配、康力電梯等三家上市公司購買了該私募的產品。
曾經在管基金產品高達到57只的巨無霸年末轟然倒臺,給這一年畫上了一個不完美的句號。
古原誰記王孫去,可笑風流惜遲暮。
2020??
擁抱長期主義??????
這一年,得益于 A 股市場的逐漸恢復,以及科創板和注冊制政策紅利推動,中國企業IPO大爆發,A股今年全年將有387家公司首發上市,位居全球第一的同時創歷史新高。
私募基金管理的總規模達到15.91萬億元,較去年底大增2.17萬億元,連續跨過14萬億元、15萬億元兩個臺階,直逼16萬億元。
這一年,原公募冠軍、東方紅資管副總經理林鵬“奔私”設立的上海和諧匯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林鵬首發產品“和諧匯一遠景系列”,在渠道熱銷,單日募集規模達到150億元左右;
工銀瑞信基金原董事長郭特華辭職后創業,設立海南富道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大成基金原研究總監、社保投資部總監王文祥,加盟上海聚鳴投資,擔任公司副總經理;
泰康資產原基金經理余海豐也備案了上海慎知資產管理合伙企業。
這一年,或許會成為中國私募基金歷史上一個標志性的一年: 景林、高毅和明汯同時成為史上第一次的千億私募。
從百億再到千億的歷史性突破,景林花了十四年,高毅花了五年,明汯只用了不到一年。
“ 年輕化 ” 的百億私募更是井噴式爆發。
62家百億私募中,成立時間超過十年的僅8家,包括東方港灣、彤源投資、林園投資、上海大樸資產、淡水泉、星石投資、銀葉投資、鳴石投資等老牌私募。
有11家百億私募成立不足五年,分別是寧波幻方量化、于翼資產、聚鳴投資、盤京投資、正心谷資本、煜德投資、寧泉資產、磐灃投資、上汽頎臻(上海)資產、禮仁投資、衍復投資。
從老牌百億私募到新銳百億私募,今年越來越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推出長封閉期基金產品,如漢和資本、景林資產、格雷資產、九坤投資、高毅資產等。
其中,格雷資產推出了一只封閉期為15年的產品,震驚行業。
或許是行業沒有快錢了,他們逐漸意識到,只有基于超長期的維度深入思考價值,以實業投資的角度去審視上市公司,長期伴隨企業發展,從而獲益于企業長期內在價值的提升,才是最行之有效且可持續的投資之道。
多年以后,這句話被演變為:擁抱長期主義。
因為募資環境仍在惡化,當年新備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3860 只,同比下降 4.3% ;新備案規模 4705.37 億元,減少 1340.37 億元,同比下降 22.2% 。
所以清醒的人依然很清醒,長期主義還得堅守。
2021?
朝露與余暉?????
2021 年的私募江湖,比前三年更熱鬧了些。
76歲的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親自下場,執掌浙江娃哈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并在協會上備案私募,宗慶后個人還獲取了基金從業資格證書;
67歲的首富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也進軍私募,備案了關子私募基金管理(杭州)有限公司;
洛陽鉬業實控人于泳備案北京匯橋投資有限公司,邀請博時基金知名基金經理歐陽凡加盟;
賭王何鴻燊兒子何猷龍創辦的家族辦公室及私人投資旗艦黑桃資本,外資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再添一員;
雷軍執掌的小米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在年末完成私募管理人登記;
劉強東、章澤天、李瑞玉共同持股的海南三亞天博產業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成立了;
華為旗下哈勃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登記,正式進軍私募行業。
企業派以正規軍的身份闖蕩私募圈,不僅可以扶持與布局自己所在行業的產業鏈上下游,未來還可以發行私募基金產品,面向高凈值客戶或機構投資人募集資金,從事私募股權投資等業務。
企業通過股權投資實現財富增值并打造生態鏈,帶動企業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種必然趨勢。
這說明他們的商業思維和盈利思維,已經從過去單純的實業思維進化到了資本金融思維。
事實上,「流動性遲滯現象」讓這些企業在運營的過程,銷售商品獲取現金流變得相對艱難,為當下內外蓄水,亦是重要原因。
至于這類非職業經理人透支“明星”光環撬動資金的模式,未來具體的業績能力怎么樣,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李安嶙評價說:中國商業巨頭,和創始人,最終的走向,都會邁入投資市場,而成立私募基金,是他們開啟新的創業的一個起點,而是終點。
希望這是一條艱難卻正確的路徑,無論與他們而言,或者與市場而言。
這一年,上市公司成為私募產品的接盤俠。
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這一年上市公司用于認購私募的資金已超過60億元,其中用于認購證券類私募基金的資金為24億元,認購股權/創投類私募基金的資金40億元。
包括陽光照明、三木集團、文峰股份等26家上市公司認購了來自32家證券類私募機構的總計36只私募基金產品。
在這些獲上市公司認購的產品中,以主觀多頭產品的數量最多,達到16只;量化多頭產品其次,達到9只;還有市場中性、債券復合產品各3只;其他涉及的策略包括FOF、純債策略、套利、主觀多策略等。
供給端,理財產品收益下降,私募基金以其靈活的投資方法和工具、重視絕對收益、回撤控制而受到青睞,符合上市公司閑置資金理財需求。
需求端,大部分上市公司在使用閑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時都希望能以穩健為主,且風險承受能力不太高,總體保持相對謹慎。
這種倒反天罡的商業操作,恰恰就是市場反哺私募的絕佳操作范本。
私募業2021年創造的種種驚喜,源于其把握了資管大時代所賦予的歷史性機遇。
枯葉紛飛時,一片新綠,朝露晨光。
盡管前路充滿未知,但私募行業也許還能在撲朔迷離的時代迸發出相應的活力。
接下來的幾年,市場再難看到這股余暉。
2022?
好夢易醒?????
中信中證的統計, 2022 年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整體規模縮量明顯,較年初減少 8773.78 億,大幅下降 24.4% ,其中市值縮水 4939.39 億。
《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攪動著每個從業者的心境,“公奔私”的江湖趣聞鮮有報道。
曾經綠袖雞冠金鑲蹄的基金經理們,面對“出大于進”的調整趨勢,只得停留在了公募與公募之間的互相消化和挖角。
董承非加盟睿郡,和興全前同事杜昌勇、王曉明再聚首;
崔瑩、林森、張航、鄭博宏等公募資深投研共同創辦勤辰;
中歐明星基金經理周應波,同原銀華基金經理陸文俊等攜手創立運舟資本;
螞蟻雄兵的作戰模式顯然不再適應彼時的環境,報團取暖成為私募明星的最佳選擇。
其實同一時期,互聯網并購潮已經完成,風投抱團基本定型,私募算是在市場傳導中相對滯后的敏感體了。
2022 年股票主觀多頭的百億私募旗下共計 780 只產品中,僅 30 只取得了年內正收益,超 9 成產品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虧損,近半數產品跌幅超過了 20% ,跑輸同期滬深 300 指數。
但斌創辦的東方港灣旗下10只產品更是直接包攬末尾十席,整整齊齊。
10月,但斌發博稱已經飛抵肯尼迪機場,隨即傳出輿論:他是不是一種戰術逃離。
有人說是去尋求海外展業,也有人說是去看女兒。
好夢由來最易醒,個中緣由自清明。
這一年,景林、淡水泉、源樂晟這樣的老牌私募,也都出現了公司歷史上都較為罕見的回撤幅度。
老巨頭顫顫巍巍,新花旦如履薄冰。
景林、漢和等百億私募自掏腰包,花真金白銀自購來告訴投資者:我們和你們的利益高度一致,基金凈值不好我們也會虧錢;
敦和、赫富以及東方港灣等私募通過降低管理費的形式來讓利投資者。
1月份,正心谷資本創始人林利軍在投資者交流會上直言對2021年業績很不滿意,向投資人表達誠摯歉意。
隨后,希瓦資產梁宏、盤京投資莊濤、敦和資管施建軍、正圓投資戴旅京、景林資產、淡水泉趙軍、和諧匯一林鵬、永安國富孟樂等相繼發聲,對過去的投資操作進行了深刻反思,并向投資人誠懇致歉。
如果后人總結歷史,也許會將這一年總結為債務違約元年。
泰禾、陽光城、龍光、恒大、融創、世茂那些耳熟能詳的曾經的高凈值資產,如今只能被稱為非理性案例。
就債券投資而言,銀行和公募加起來已經主導了絕對的話語權,私募難以做出明顯差異化的業績表現,更難以在性價比上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
但或許,這只是開始。
這一年私募圈開始流行一句話:我對標的基準是空氣,本質上就是一個全市場選股的產品。
2023?
扶優限劣??????
這一年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正式發布,意味著我國私募投資基金行業首部行政法規正式落地。
從第一只私募基金發行算起,到2017年,私募基金總規模突破10萬億元,間隔約13年半;再到2023年,私募基金規模20.75萬億元,第二個10萬億僅間隔約5年半。
站在商業記錄的視角,我們不妄定論,但市場總在猜測,是否真的增速見頂了。
畢竟這一年的私募關鍵詞,總讓人不寒而栗。
管理人減少、砸盤傳聞、跑路事件頻發、巨頭丑聞不斷、管理資格注銷、正收益占比縮減···整頓行業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扶優限劣、進退有序”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明晃晃,又寒氣逼人。
這一年,華軟新動力、云南信托等多家信托機構以及鄭煤機、英洛華、橫店東磁等多家上市公司紛紛踩雷;杭州瑜瑤、深圳匯盛等涉事私募機構被立案調查;洛克資本張穎豪“卷款跑路”的消息迅速發酵,未兌付的資金共 12 億元。
這一年,存量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數從最高峰的1.5萬家下降到了1.28萬家;新登記管理人是10年來的最低點,2023年全年僅新登記了316家管理人;新注銷管理人在2023年一年達到了1725家,管理人已經連續2年出現負增長。
這一年,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2467家機構注銷私募管理人登記,其中1858家為協會注銷,561家為主動注銷,48家為依公告注銷。
這一年,明汯投資被多家私募機構聯合舉報;幻方量化、九章資產股東徐進被爆存在婚外情;靈均投資一員工也被爆出婚外情風波。
收益好的時候,沒有人在意或者窺視他們的言論、行為、私生活,但是這種情景下,任何細微的疏忽,都會變成別人趁手的攻擊武器。
與其說人性使然,不如說環境使然。
這一年,量化10家新晉的百億私募陣營中,有8張都是新面孔,信弘天禾、穩博投資、乾象投資、頑巖資產、銳天投資等都在業界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算是暗淡時光里的一束微光。
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見到舊人哭,看似個鴛鴦蝴蝶,不應該的年代,可是誰又能擺脫人世間的悲哀···
結束語
幾十年過去了,這群天資聰慧、圓熟老練的基金經理們,在自己的運行圈子和規則里,經歷了「 少年恃險若平地 」的崎嶇拓荒、「 十里洋場有諢名 」的意氣風發,憑著各自的學識、氣運、想象力,為風起云涌的造富潮流注入民間資本的活力,并成長為全球私募基金中管理規模首屈一指的管理人。
當如今私募已經成為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一股重要力量時,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個鋒芒與粗糲俱現、凱歌與悲歌交織的十字路口,征途依舊望不見頭。
盡量去掉政策、監管的濾鏡,在宏大敘事和微觀個體輾轉間,我們回味這看似眸海溫漣,卻藏著山高水遠的私募二十年,一起為今天的哀鴻奏一曲百鳥朝鳳。
采得百花成蜜后,驀然回首,將軍白發征夫淚。
商業史系列
商業觀察系列
商業故事系列
商業人物系列
精彩內容永不錯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