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專家最新發現:在偏心30~53°環形區的雙眼間離焦量差異,與兒童近視屈光參差存在一定關聯,當大于30°的周邊視網膜存在遠視離焦狀態將加快近視的發展,并顯著增高視網膜病變的風險!
近日,核心期刊《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發表成都愛迪眼科醫院小兒眼科與視光專科廖俊教授團隊的論文《近視屈光參差兒童周邊視網膜離焦狀態分析》,披露了該專家團隊歷時兩年的研究成果。據悉,該項研究已列入成都市醫學科研課題。
近年來,周邊視網膜離焦學說在近視防控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臨床應用,如OK鏡和周邊離焦框架眼鏡等產品已顯示出積極的效果。然而,什么樣的離焦量、什么范圍的離焦環對控制近視更好?目前尚缺乏明確的科學論證。成都愛迪眼科醫院小兒眼科與視光專科廖俊主任團隊,秉持對近視防控的執著探索,在歷時兩年的時間里,對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據廖俊教授介紹,近視屈光參差是指睫狀肌麻痹驗光后,兩眼間球鏡度或柱鏡度相差≥1.00 D,且至少一眼為近視的一種屈光狀態。因這些兒童患者受相同的遺傳基因及相似的環境影響,雙眼間的屈光度差異正好體現近視發展的不平衡,是比較理想的近視研究模型。
廖俊教授團隊采用系列病例對照研究方法,連續納入2022年7—8月在成都愛迪眼科醫院就診的83例(166眼)屈光參差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采用了屈光地形圖(MRT)自動采集視網膜屈光力,減少人為測量誤差,比較近視屈光參差兒童自身雙眼間屈光度、視網膜離焦量和眼軸發育的差異,在研究參數上,對視網膜鼻上顳T 4個象限和0-15°、15-30°、30-45°、45-53°4個區域偏心的相對離焦量進行了觀察,進一步分析了雙眼間的離焦差異和眼軸差異、屈光度差異的關系。
經過嚴謹的實驗分析,廖俊教授團隊得出了極具參考意義的結論:近視屈光參差兒童的近視發展可能與偏心30°~53°環形區的雙眼間離焦量差異有關。這項研究意義重大,不僅進一步論證視網膜周邊離焦更有效的可能范圍,隨著研究的深入,也有望開發出更精準的近視干預措施,有效減緩近視的發展速度,提高兒童青少年的視覺健康水平。(供稿:青羊區眼科質控中心 張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