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3200字,需要18分鐘閱讀完畢。
當我們走進制造企業的機加工車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個設備、機臺的操作人員,都是拿著一張零件圖紙在進行加工制作,零件加工的好壞、速度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員工的技能熟練程度,計劃排多少合適,員工一天到底能干多少,因沒有可量化的數據參考,很多都是“拍腦袋”、靠經驗,最終的結果是:生產效率是高是低?客戶訂單能不能按時交付?還有多少改善空間?誰也說不清楚。
這種現象在中小型制造企業普遍存在,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加工,制造成半成品、成品的過程中,技術實現的轉化能力,即工藝能力不足,大部企業中,能給出大體的工藝路線就相當不錯了,而能給出工藝工時(即標準工時)的更是鳳毛麟角。
標準化作業(SOP),是生產高效率和高質量的最有效管理工具,也是精益生產十大工具中最早被廣泛應用,起源于IE(工業工程)的一種計量化的管理方式,標準作業中的標準工時,在計量化管理的基礎數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產計劃管理、生產效率評價、計件工資的設計、生產成本分析、新產品開發都需要用到標準工時,標準工時是機加工行業效益提升的不二利器,用好標準工時,實現企業效益倍增并不是空話。
從過往的多個機加工行業案例中,我們篩選出部分無標準工時或工時不準,給企業帶來的問題展示,以便于各位讀者準確理解:
- 排產沒有依據,計劃人員只能夠根據訂單的交期,排出需要完工交付的時間點,至于計劃能否按時完成,計劃是否合理,是否與現有產能、人力相匹配,計劃人員不清楚,所謂的計劃只是交付計劃。為實現均衡生產,同時考慮產能、效率和規模效應(一般又稱為規模經濟,從字面上理解可以解釋為因規模增大而帶來的經濟效益的提高,這里主要指的是批量,比如計劃一臺,生產可以多做一臺備貨,或者把后面交付的提前來做),生產人員并不會嚴格按計劃人員給定的計劃執行,雖然從月度上來看計劃完成率尚可,但從客戶角度準交率的完成情況卻差強人意。
- 難以對生產效能進行準確評價,生產對于生產計劃的執行只能依靠經驗,具體產能應該是多少?每個車間、每個機臺,每種型號產品一個小時的產量是多少?因缺少標準,所以也不知道生產干的好還是壞,生產管理及效率提升只能基于問題去優化,不能系統化的持續改善。
- 生產的平衡率低,一個零件的工藝路線上有N個工藝步驟,不清楚每個工藝步驟的工時數據,無法去做產線平衡,各干各的,每個機臺旁邊都有大量的在制品,單一產品的生產平衡率極低。
- 以工時為核算依據的計件工資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司的發展,因工藝給定的工藝工時不準確,給的工時少了,員工每天都在找工藝要工時,給的多了,員工也不會去說,經過一年半載,工藝工時與實際加工時間天差地別,工藝人員每天用來與員工扯皮的時間,遠遠大于工藝改進的時間,在機加工行業,工藝改進帶來的降本增效幅度是巨大的,可想而知,我們因工時的不準確造成的潛在損失有多大!
- 齊套性差,生產周期長,因無工時數據,車間的執行計劃無法精確到天、到機臺,只是相對周期的計劃,員工各干各的,哪個好干或者哪個工時多干哪個,加上設備的生產能力不同,每個人生產的數量不同,齊套性差,造成下游裝配工序需要的件沒有,不需要的一大堆的情況,增加了產品的加工周期,嚴重影響了訂單的準時交付。
- 因平衡率和齊套性問題,生產過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的存量大,占壓資金,存貨和資產周轉率低。
從上述列舉的部分問題,我們看到,機加工行業的標準工時看似只是基礎數據的問題,但它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影響到了企業的經營業績,我們如果能夠準確把握標準工時,并在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用用好標準工時,企業的經營一定會得到極大的改善,我們總結部分服務客戶的經驗,提供給大家制定標準工時(即工時定額)的方法:
- 標桿法:以車間技能平均熟練程度為標桿,或者選擇班組長作為測算對象,計量標桿的加工時間,考慮適當的技能系數,形成產品的工時定額,并在實際應用中加以驗證和優化。標桿法適用于工藝技術力量比較薄弱,缺少工藝技術人員或工藝技術人員能力不足的情況, 另外,公司的產品、客戶基本穩定,產品以常規產品為主。標桿法確定標準工時的前提條件,是對員工的操作技能需要做出評價,并且對于行業同等條件下的平均技能水平有所把握,當企業員工操作技能總體都比較低的情況,采用標桿法制定的標準工時定額,會遠低于水平較高的企業,這時候企業應該回歸到人力資源的角度,重新考慮員工的招聘及培訓的問題,此時的標準工時定額,僅可以作為數據參考,企業還有很大提升和改善的空間。標桿法也是實測法的一種,只是測試對象更加聚焦,在設定好技能系數后,可以快速制定標準工時定額。
- 計算法:產品在進行工藝設計的過程中,根據每個零件的加工路線,每個設備的參數,如轉速、線速度、持刀量來計算每個零件每個加工步驟的加工的周期。計算法對工藝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需要有深厚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并且對機床、刀具、加工工藝都需要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成本控制和效益出發,計算法無疑是最科學的方法,計算法可以和標桿法、實測法、歸納法配合使用,通過其他三種方法的驗證,總結提煉經驗教訓,不斷修正計算法的準確性。在個性個定制程度比較高的企業,對于一次定制就不再生產的產品,不建議使用標桿法,使用相似產品的經驗值即可,因投入的精力遠大于偏差帶來的影響。
- 實測法:用工業工程的馬表法,對零件的加工進行多次的測量,確定平均熟練程度及加工周期的一種科學方法。從精益生產的角度,更多應用的是實測的方法,充分考慮內部條件、環境的變化,在充足的樣本量的前提下,對零件的某一加工過程進行反復的測量,排除掉最好與最差、及相關的干擾,測量得出平均熟練程度下的加工周期,實測法的好處是準確度相對高,不好的地方是測量的周期比較長,與標桿法一樣,當企業員工操作技能總體都比較低的情況,采用實測法制定的標準工時定額,會遠低于水平較高的企業,這時企業的管理者要有清醒的認識,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管理工具是否先進。
- 歸納法:通過統計分析每個機臺、每名操作員工的完工數據,得出每個零件每個加工步驟的時間周期,過程中要求員工記錄每個零件加工的開始時間和完工時間(精確的分、秒)。當企業嚴重缺乏工藝技術能力的時候,企業又想要管理上個臺階,這時候是比較適用于歸納法的,特別是初創企業,歸納法是快速獲取標準工時數據最簡單的辦法,需要注意的是,歸納法總結的標準工時數據因有員工主觀的因素,在管理不到位的時候,容易出現失真的情況,歸納法和實測法、標桿法可以配合使用,通過歸納法可以快速獲取標準工時數據,實測法、標桿法可以快速驗證標準工時數據的準確性,出現偏差時,可以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補救。
標準工時是機加工企業最重要的基礎數據,上述四種方法均可以獲得相對準確的數據,各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一個或多個組合來用,相對于沒有工時數據或工時數據嚴重不符的企業,企業的管理實際上是上了一個大的臺階。
△ 圖 / Mike Hindle
相對準確的標準工時,將會大幅提高生產計劃的精細程度和準確性,同時人員、設備的生產效率提升有了依據,通過持續改善,產能得以充分發揮,人均效能得以增長,標準工時能夠助力企業的經營業績的快速增長,在傳統機加工企業盈利持續承壓的當下,標準工時是降本增效的不二利器。
因篇幅有限,本文僅對標準工時的部分影響及確定方法進行了概述,在生產成本分析與改進、新產品開發等重要的業務版塊,甚至擴大到組織效能、定崗定編等管理層面,標準工時仍然可以作為重要的數據參考,各個機加工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內部條件及產品復雜度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實現準時交付”的出發點是一致的,標準工時的應用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不一而足,需要快速提高機加工企業效能的,歡迎來電邀約,入企切磋交流。
大家有好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
作者/編輯:合易咨詢(heyeehr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