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課題組在青少年研究領域權威期刊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IF=4.9, JCR Q1,排名9/77;中科院一區Top)上發表題為“Timing Matters: A Longitudinal Study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and Timing on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Outcomes”的論文。本研究通過對大樣本縱向數據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時機和不同強度的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體影響。
青少年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青少年每天至少進行60分鐘“中度至劇烈”的體育運動。大量實證證據表明,體育運動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有助于緩解青少年的抑郁、焦慮,提升其幸福感。然而,這些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體育運動的某一維度(如強度、時長、頻率)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缺乏對體育運動的強度和時機的綜合考察,無法結合青少年的日程特點給出精準適切的體育運動建議。鑒于此,本研究提出,應在充分考慮體育運動的強度(輕度vs.中度至劇烈)和時機(平時/工作日vs.周末/節假日)組合的基礎上,細致考察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本研究在兩個時間點采集了來自中國158所學校的數萬名青少年學生數據(T1樣本量8.4萬余人,T2樣本量4.4萬余人;兩次測量間隔6個月),采用多水平回歸分析考察不同強度不同時機的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強度(輕度vs.中度至劇烈)和時機(平時/工作日vs.周末/節假日)的交叉組合,將體育運動細分為:(1)平時/工作日進行輕度體育運動的時長(LPAw);(2)平時/工作日進行中度至劇烈體育運動的時長(MVPAw);(3)周末/節假日進行輕度體育運動的時長(LPAh);(4)周末/節假日進行中度至劇烈體育運動的時長(MVPAh)。心理健康變量包括:積極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抑郁、焦慮。協變量包括:性別、年齡、BMI、學校區域(城市vs.農村)、學校類型(公立vs.私立)。
本研究的核心發現是:
其一,在周末/節假日進行中度至劇烈的體育運動(MVPAh),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更大且更持久的積極影響,能正向預測當前(T1)和6個月后(T2)的積極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并負向預測當前和6個月后的抑郁、焦慮。
其二,在平時/工作日進行中度至劇烈的體育運動(MVPAw)以及在周末/節假日進行輕度體育運動(LPAh)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為當下影響,既可以正向預測其當前的積極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也能負向預測其當前的抑郁和焦慮。然而,這兩種體育運動對6個月后的心理健康指標的預測有限:雖對積極心理有一定預測作用,但均無法預測6個月后的抑郁和焦慮。
其三,在平時/工作日進行輕度體育運動(LPAw)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較為復雜,正向預測其當前的積極心理健康、抑郁、焦慮,負向預測其6個月后的生活滿意度。
上述結果表明,中度至劇烈的體育運動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益,在周末/節假日進行中度至劇烈的體育運動尤為有益。相反,輕度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時機而異,在周末/節假日進行輕度體育運動有益,而在平時/工作日則可能有害。平時和假期的不同效應可能反映了自主的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其中的心理機制。
本研究還發現,隨著青少年年齡的增長,他們參與中到高強度體育運動的時間有所減少,而平時/工作日的輕度體育運動的時間則有所增加。這一趨勢可能加劇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惡化的風險。這提示我們在制定青少年的體育運動日程時,應充分考慮其階段特點,重視體育運動的強度和時機的結合,從而優化體育運動的心理健康效益。
總之,本研究通過區分不同強度、不同時機的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為關心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界人士提供了重要的實證參考,為青少年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強調了鼓勵青少年在周末/節假日進行中到劇烈體育運動的益處。
論文第一作者為我系博士畢業生、斯坦福大學博士后閆偉。彭凱平教授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博士生王予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其他合著作者包括英國杜倫大學社會學碩士畢業生袁藝丹、圣地亞哥大學助理教授May Farid和我系博后張鵬。本研究得到了清華大學行為與大數據研究實驗室基金和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基金的支持,特此致謝。
文章鏈接:
Yan, W., Wang, Y., Yuan, Y., Farid, M., Zhang, P., & Peng, K. (2024). Timing Matters: A Longitudinal Study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and Timing on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Outcom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Online First.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24-02011-9
責任編輯 | 吳衛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