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努力,是因為沒在有效努力,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像 PUA?好像是在說應該「更加」努力、「再多些」努力。換句話說,可能就是得多加班、多費工夫。
這是我們對努力的通常看法。
但如果這句話是暫停實驗室的郭婷婷說的,我可能就要讓思緒停下來,好好想想這是什么意思了。
郭婷婷是暫停實驗室的創始人,也是我的老朋友了,這次我被邀請參加暫停實驗室最新發布的「有效努力:基于腦科學的目標實現能力訓練」,有了與上次參加情緒調節和正念練習時不一樣的體驗。
讀過我之前那篇關于正念的文章的朋友1,應該知道,我對正念的了解經歷了一次起伏。在這幾年離開大廠之后,又有了更多體會和感知。
另外,職場朋友們依然會存在長期的工作焦慮,這種焦慮一定程度上轉化成了躺平、內卷和對離開職場的向往。
要是 2018 年,我會很建議每個在大廠的好朋友,出來試試看。坦白說,放到今天就未必了。如今的環境,打工還是性價比最佳的解決方案。
有時候,真正的焦慮并不來自于環境,反而來自于自身。并非是自身的不努力、不刻苦,而是自我的心理出了狀況,沒有及時地回到內心,做一些心理的調節。
心理的調節并不代表心理有問題,而是我們可能長期在某些事情上沒想太多,沒有太考慮更好的解決方案。也許是日常的休息安排和精力狀態,也許是壓力、情緒管理,也許是計劃和行動過程中的盲目和低效,等等。這些是郭婷婷團隊在考慮的問題。
婷婷的經歷很有意思,本碩是心理學,博士是腦科學,研究創造力,她還是一位 9 年的創業者,一個非典型 CEO,也是「有效努力」這個練習計劃的設計者。我對她是怎么看待努力,有很多好奇。
在上個月,我跟郭婷婷在播客「三五環」做了一次對談。我們詳細聊了聊有關有效努力的各種問題,包括一些我長期疑惑的、不解的難題。郭婷婷的回答讓我有很大收獲,我把部分精華的內容摘錄在下面。也期待這些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考慮到本文的長度,有必要提前預告一下,如果你之前已經聽說過暫停實驗室的這個產品,并且想試一試的話,文末有產品介紹和劉言飛語讀者專屬優惠信息。
目錄
01 我們都需要大腦健身訓練
02 努力不等于卷
03 懶也不等于是錯的
04 我們對大腦規律存在很多誤解
05 抗壓能力也是可以鍛煉的
06 很多人都做錯了精力管理?
07 完美主義是不是敵人?
1 我們都需要大腦健身訓練
郭婷婷:我是郭婷婷,是暫停實驗室的創始人,也是「有效努力」練習計劃的主創。我之前一直是心理學科班的,碩士學的是臨床與咨詢,博士學的是腦神經科學。腦神經科學的這部分知識,是直到研發這個練習計劃的時候,才帶到我們產品里的。我們原來把自己叫做「心理健身房」,最近又覺得更確切的叫法應該是「大腦健身房」。
我們鍛煉的,就是大腦的相關功能,聽你播客的,估計大家的主要生產力工具就是自己的大腦了。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大腦的認知、加工、解決問題這一部分理性思維的能力,而且會用得很好。但大腦的另外一部分,是情緒對我們行為驅動的力量,我們怎么用好這一股力量,讓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部分是大家比較少關注的,在我們的大腦健身房里面,也會教大家如何用好這股力量。
劉飛:一說這個比喻,可能大家會有更具象的認知。現在大家對健身已經有認知了,我感覺 10 年前,好像對健身沒什么認知,身邊大部分人對于健身最早的認知就是減肥。后來發現健身也分很多種,有的是塑形,有的是增肌,有的是專門訓練一個項目。上臂和下臂的訓練不一樣,心肺的訓練也不一樣,分得很細。大腦功能,其實也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訓練的,這個認知還是挺重要的。
郭婷婷:我們聊的是大腦的可塑性,大腦里面有很多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是以網絡的形式組織在一起的。我們的信息就是在這些網絡中不斷地被傳遞,然后被存儲。有一些網絡可能會參與一些功能,如果你經常用它,這個功能就會比較發達,用起來比較好使。如果這功能你不怎么用,它就會慢慢退化。
從這個意義上其實我會覺得健身這個比喻更容易幫大家理解,大腦跟我們身體一樣,也是需要我們進行一些刻意訓練的。比如說有效努力的訓練中,會有注意力的訓練。注意力是人的大腦非常底層的能力,你做任何事情,你得先讓你的注意力鎖定在這件事情上,才有接下來做它的可能性。我們鍛煉的就是,怎么有意識地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想放的地方,以及如果我們走神了,怎么把它拉回來的這樣一種能力。
2 努力不等于卷
劉飛:我剛看到「有效努力」這個練習計劃的名字的時候,也會存在一些誤解。現在處于這樣一個社會語境里:大家都不是那么想卷了。
郭婷婷:我們叫「暫停實驗室」嘛,很多人都會體驗到一種強烈的沖突。你們教人心靈獲得寧靜的地方,怎么推出了一個這么卷的產品?
其實這個產品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教大家怎么去卷同事、卷領導,怎么在職場里生存,不是這些東西。而是「更有效的努力」,你的精力會更充沛,你休息時間應該更長,你的精力管理應該更好,你的生活狀態應該更好。這一定程度上,跟暫停實驗室的價值觀和理念是一致的。
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努力」跟「卷」這個詞就掛鉤了。因為最早的時候「內卷」的含義,其實是說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再怎么努力,你獲得的也是有限的。
再回過頭來,為什么我們會想把「努力」放在產品名稱里?我會覺得,大家對「努力」這個詞有極大的誤解,這個誤解讓大家經常說那句話,什么「45 度,一會卷一會躺」,或者「想卷卷不動,想躺躺不平」。
努力永遠都是有價值的,但是大家誤解了。
努力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心理學里,努力其實跟正念里的一個關鍵詞是相通的,叫做「有意識的」。我可能還愿意把它翻譯成「主動的」。意味著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自發地、自愿地去做。就像正念里面訓練注意力,首先你得知道,不是被動的注意,是主動的注意。我在為自己活著,我想把生活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我會覺得這是努力的前提。
3 懶也不等于是錯的
郭婷婷:大腦有一個天然的特性,大腦天然是想省力的。很多人不太承認自己的大腦想省力,他們會把這個污名化叫做「懶」。
我們大腦之所以想要省力,是因為我們大腦超級耗能,它是我們全身最耗能的一個器官,并且它處理的信息過于復雜。所以在大部分事情上,使用省力原則,能夠幫我們提高效率。
但是當環境出現了一些超出我們預期之外的事情,按照原來的那種省力的方法沒法應對的事情,就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時刻。所以努力不是說我要一直緊繃著,而是識別出來那些最值得我們努力的事情,然后在這些事情上去做點什么,讓生活繼續回到我們期望的那個樣子。
劉飛:該懶的時候懶,該努力的時候努力。
郭婷婷:要把力氣用在刀刃上,要用在那些最值得的時候。
如果再把我們努力的目標放大一點的話,就是我們叫做「幸福」的那個東西。當我們說我們要追求什么的時候,很多人會說我要追求好生活,我要追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幸福的人生到底包含什么?其實心理學里也一直在研究,當你擁有什么的時候,你會感覺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
我們找到了幾個很重要的維度,一個當然就是我們的情緒。當我們感覺大部分時候的情緒體驗是積極的,沒有特別大的情緒波動或者持續處在情緒風暴中,這是幸福的其中一個維度。
另外一個維度,是我們要聊的工作,在工作中,我感覺我喜歡這份工作,我能夠專注投入于這份工作中,我認同它的價值等等。工作的投入度是幸福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很多人會說什么「精神離職」、「我不喜歡我的工作」等等,這就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還有一個維度,我們把它叫做價值意義的維度,是生活中,我是不是在追求我認為重要的東西,比如說,別人可能會覺得金錢或地位,這些東西很重要,但我真的這么認為嗎?當我追求它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很充實嗎?那我真正認為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在真正地踐行我的這些價值?在追求我真正重要的東西,這是幸福的一個維度。
還有就是人際關系:我是不是能夠跟別人有互相支持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把所有的這些加起來,在所有的這些維度上你的評分都是「是的」,那你此刻一定是一個感到很幸福的人。
4 我們對大腦規律存在很多誤解
劉飛:現在很多朋友會覺得,環境是真的不好呀,我是真的沒辦法,才留在這兒的。你會覺得這種情況也是有辦法調整的,是嗎?
郭婷婷:是的,在我們的練習里面一直在講的,是關于想法和行動的關系。當我們有一些想法,比如說「就這樣了」,「如果我出去一定會怎樣怎樣」,這都是在我們行動之前的一些假設。
當我們真的去試試,去做出跟之前不一樣的行動,我們獲得一些新經驗,會發現也許事情并不是我們一開始想的那個樣子。很多人之所以沒有行動,沒有做出改變,是他們特別不假思索地,把這些想法當成了事實。這些想法可能包括自己的預設想法,也包括外界的聲音。就像小馬過河,老牛說水很淺,松鼠說會淹死,但小馬沒有真的去淌過,就不知道事實是怎樣。
劉飛:這就涉及到一種思維方式,當你想到一個事情的時候,有沒有主動去嘗試,還是說基于慣性,陷入了恐慌,陷入了思考里。因為你身邊的人都是這么想的,那你也這么想了,最后你也不邁出這一步,你就不斷地在內耗,就陷在這個環境里了。這是一種思維方式,或者說是可以去訓練的一件事情。
那么你們在做的事情,為什么能夠幫助到大家呢?
郭婷婷:大家對大腦規律的了解真的非常少。比如說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到底我們能在一件事上專注多久?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的專注能力太差了,覺得是因為自己看短視頻看多了,所以沒有辦法穩定地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一旦發現自己走神了,就開始批評自己,不夠自律,這種批評又進一步地把自己拉向了更遠的走神。
但其實關于一個人能穩定地專注在一個事上多長時間,是有很多研究的。具體地說,你專注在同一件事上完全不走神的時間,比大家想象中要短很多,是一分多鐘。你不要想自己是個神人,成年人都是一分多鐘,小孩是不到一分鐘。
你如果想要穩定地專注,就要不斷拉回來,是很耗能的。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我們知道前幾分鐘可能會比較專注,能夠不斷地拉回來,但后面拉回來就會越來越慢,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費勁。你可以理解為大腦的肌肉,一直在發力,一直在試圖控制,而這種控制,一天四、五個小時就是極限了。
如果你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里面,一定有很多無效的時間。是因為你的大腦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在不停地走神,不停地拉回來。那你要做的就是:第一,不要讓這個過程太痛苦,不要因此太苛責自己;第二,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你要能夠更快地意識到走神,更快地拉回來。
5壓能力也是可以鍛煉的
劉飛:你們的訓練里為什么有壓力應對的模塊呢?
郭婷婷:壓力到底是什么?它其實是我們感受到的,一種環境的變化導致的不平衡。跟我原來感受到的不太一樣了,于是我感覺到了壓力。
所謂的「適應」指的是什么?就是我搞定了這個坑,又重新回到平衡的狀態,這叫做「適應」。為什么大廠里的人會覺得壓力這個事很重要?就是有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適應了,但其實沒有適應,是從一個急性的壓力變成了慢性的壓力。
急性的壓力很好理解,比如說突然遇到一件事,你的身體就會立刻產生一些排斥,算是「調動」吧。一方面是你情緒的排斥,另一方面,你的心跳加速,你感覺自己這會兒好像比剛才更清醒了,等等,其實是你在做身體準備(調動)。
有的時候,這事好像看上去解決了,但我心里覺得不對勁,我覺得自己解決得不夠好;或者說我覺得這事未來可能還會發生,這是個潛在的危險。
還有的時候,在這件事里我獲得了一些評價,這些評價讓我感覺我自己不行。這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事,過去就過去了,我沒有辦法立刻回到原來的狀態了,我因為這個事被改變了。
如果這些一直都沒有獲得處理,它就會被累積起來。這事好像過去了,但我身體的反應沒有真正地過去,我身體還在緊張著,我一想起來這個就會感到緊張,我們把它叫作慢性壓力,是你從一個很快能平復的狀態,到你遲遲不能平復的狀態,再到最后可能會出現一些身心問題,比如說焦慮、壓抑等等,都跟我們一直沒有辦法回到原來那個狀態有關。
劉飛:那怎么通過鍛煉提升抗壓能力呢?
郭婷婷:外界發生的事情,不是造成壓力最直接的原因,最直接的是我們對這個事的看法,是我們怎么理解這件事情,是我們的解讀影響了我們接下來的一系列反應。
當我們說到抗壓能力的時候,我們真正訓練的東西是什么?是三個東西,一個就是我們的注意力,當外界發生那件事情的時候,我到底能看到哪些?我是只看到了風險,還是同時看到了資源?我的注意力是不是只盯在問題上。
我們容易產生一些自我否定,或者事情很嚴重之類的災難化的想象。有效努力中就有訓練注意力的練習,我們把它叫做「公正的觀察者」,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怎樣更公正地獲得更多的信息?這是需要訓練的。
另外一個訓練是關于我們想法的,很多人所謂的內耗是注意力更多放在了一些擔憂上、放在了對自己的評價上,而并沒有放在這件事的具體解法上。
這個鍛煉其實挺難的。難就難在,事情總是唰地一下來,我們的想法總是唰地一下就產生了。當場去調節,顯然是不可能的,誰都做不到。所以,就像一場球賽,我們錄了一盤影像,事后就像球隊教練一樣,我們再重新回顧一下當時發生的事情,看看當時我是怎么反應的?我想了些啥?我注意到了哪些信息?事后回顧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些不太一樣的東西?你會發現人在壓力中的時候,注意力總是狹窄的,總是容易災難化的。但當我們恢復理智了之后,我們是有機會看到更多的。
第三個就是行動。我這一次做了什么?下一次如果再遇到這事,我還可以怎么做?其實我們很多時候是能想出來的,我們只是在那個時候僵住了。這就是為什么有人說自己心理素質不好,壓力一來的時候,原來很多有效的行動,現在做不出來了。
6很多人都做錯了精力管理?
劉飛: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精力管理不就是有空就休息嗎?我休息好了、多睡點覺不就行了嗎?
郭婷婷:當我們提到精力管理,管理的是什么?
我覺得電池那個比喻挺好的。我們每天睡覺,可以當成最大的一次充電。充完后開始一天,不管做什么事,都在緩慢地消耗。有些事可能掉電掉得格外快,有些事掉得慢一點,有些事甚至不怎么耗電。你在一天結束之后,回到家竟然還有點電量,還能干點啥;如果你一點電都沒了,即使你不困,也只能躺在那刷手機了。
大家會覺得,我只要工作就一定耗電,我要出去旅個游或怎么樣,就叫給自己充電。大家會把是否耗電粗暴地等同于這個事情帶來的效果,但實際上更根本的,是我做這件事的時候,大腦和身體所處的模式。很少人意識到這一點,比如說同樣是工作,有些人耗電,有些人不耗電。
什么時候人會耗電?
一個是應激反應,當你感覺到巨大的威脅,當你全力以赴,好像在戰斗的時候會耗電。哪怕你下班了,你在旅游,你想到第二天老板還給你打電話,你一直在想這事,其實身體是沒有辦法得到放松的。
另外一種耗電,是我們的認知控制。只要我腦子里有一個目標,并且一直想要去實現它,我要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就意味著我的注意力要不斷地從走神中拉回來,這種控制一天不會太久的。為什么我們晚上回家,明知道刷手機不能讓自己放松,但只想做這件事?因為現在這事最方便,你做其他任何需要認知控制的事情,可能都已經控制不了了。
還有一種耗電是我們的身體消耗,去運動、去外面跑肯定會累,如果就坐著躺著,就相對輕松一點。
考慮這三種情況,可以大概知道在這個模式下,自己處于耗電還是充電的狀態。
有的時候我們講到「內耗」這個詞,是我現在明明也沒干啥,也沒有做特別重要的事情,也沒有在解決問題,只是大腦里面一直在評價,一直在琢磨。這些琢磨也讓我很緊張,有應激反應,這個就叫「內耗」。這種時候,哪怕你刷手機,去旅游,很可能都在內耗的狀態里。
7 完美主義是不是敵人?
劉飛:完美主義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嗎?
郭婷婷:我看了一些研究,完美主義這種特征在一些高水平運動員、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好的人里面,會更多地出現。為什么?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促進績效表現的特征。為什么完美主義能持續地保留下來?當然是因為它有用。
但過于完美主義可能就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它的副作用在于,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更多的自我苛責,因為標準高,更容易發現自己做得不夠好。完美主義的人覺得自己還不夠努力,于是對自己評價偏低,哪怕已經做得比很多人都好了。另外一個就是:累。只要想高標準,肯定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所以這種自我苛責和累,長期來說就可能會危害到人的心理健康。所以過于完美主義的人,很典型的表現是事情做得不錯,但心理健康可能有問題。
劉飛:內耗特別多。
郭婷婷:對,可能一開始只是焦慮,如果時間再長,長期處在這種自我苛責和疲憊狀態,行動力會更低,可能對自己的注意力、認知都會有影響。然后發現自己更沒有辦法達到原來的高標準、嚴要求了,理想和現實落差就更大,就會更痛苦。
所以對于完美主義的人來說,怎么樣去預防自己的心理問題,不要惡化到沒有辦法幫自己提高績效表現的程度,是他們需要關心的。因為一旦到了那個程度,完美主義對自己帶來的更多就是傷害了,沒有起到促進作用了。用好它,但不要被它傷到,這是完美主義者需要應對的一個挑戰。
以上只是播客對談的摘錄,收聽完整內容,可以在小宇宙、蘋果Podcast、喜馬拉雅和網易云音樂等平臺搜索「三五環」。
暫停實驗室新品:「有效努力:基于腦科學的目標實現能力訓練」
關于這個產品,播客中還有很多沒有展開,推薦大家到文末掃碼去看看詳情頁,25 天具體練什么,解決哪些問題寫得非常清楚。
如果你在工作中,想擺脫內耗,在壓力中,也想穩住情緒、穩定發揮;
又或者你正在為一些長線目標努力,想要突破瓶頸,提升精力,解決問題,達成心愿;
又或者你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美好的期待
那「有效努力」是適合你的。這既是一個為有效實現目標設計的練習,也是一個為創造好生活而設計的練習。
以下是重要的報名方式,每月只開一期,新一期 7 月 8 號(周一)開營,錯過就要等到 8 月了。
報名方式:
下方海報掃碼關注「暫停實驗室」后,就能領到我的讀者專屬優惠(立減 50 元)。如果是 14 歲以上的學生新朋友(包括畢業一年內的),還有更優惠的學生專屬價,在商品詳情頁中就有學生價申請入口。
播客里提到的我之前參加過的改善情緒、提升情緒調節能力的練習是「情緒 EBP 基礎」,掃碼也可以找到。
祝愿每個人都能擁有好生活。
參考
1
2
題圖和插圖由 Midjourney 繪制。Prompt:
1.People working in landscape scenes, in the style of fujifilm film, traditional landscapes --v 6.0 --ar 2:1
2.the man on top of the mountain, in the style of alien worlds, dark silver and indigo, terragen, snow scenes, associated press photo, science-fiction lands, lunarpunk --ar 16:9 --v 6.0
3.A simple line drawing of an Asian man sitting on the ground with his cat beside him, in a flat illustration style with black and white lines and a minimalist design on a white background. The artwork has a minimalist art style with simple details, lines, and coloring book illustrations. The vector graphics include simple patterns with minimalist style and simple color blocks. --ar 16:9 --v 6.0
4.gears moving in unison anime style as flowers, coloring page for kids, bold lines, no grayscale, simple Osamu Tezuka's manga style. Animation from the 1950s black and white --ar 16:9 --v 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