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15日,淮海戰役已爆發近10天,國民黨軍第7兵團黃百韜部也被包圍了整整5天,所屬的5個軍,第63軍已被全殲,第44軍、第100軍被基本打殘了,戰斗力最強的第25軍和編制最完整的第64軍也都傷亡不小。盡管徐州“剿總”派出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5個軍東進增援,但進展十分緩慢,這讓南京的蔣介石十分焦慮,甚至在日記中記載:“今日徐州東進邱兵團進展甚緩,而黃兵團在碾莊被圍,勢甚危急也。”
兩軍同時實施迂回側擊
為了打破僵局,負責軍事指揮的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決定兵行險著,一方面集中7個師、20輛坦克,在飛機支援下,分三路繼續從正面猛攻,另一方面抽調總預備隊、邱清泉第2兵團第74軍,繞道潘塘鎮,經雙溝迂回攻擊華東野戰軍側后,以迫使其后撤,從而解救黃百韜兵團。
無獨有偶,華東野戰軍方面為了減輕阻擊部隊壓力,于同一天命令第2、12、魯中南縱隊和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向北迂回威脅徐州,途中也要經過潘塘鎮。16日凌晨,雙方這兩支帶著同樣作戰意圖的部隊在潘塘東南遭遇,一開始雙方都以為遇到的是對方的小股部隊,不愿過多糾纏,雖然相對而行也未發生戰斗,但走著走著就發現不對,雙方竟然都是上萬人的部隊,最后干脆就地開戰,打了整整一個晚上。
潘塘大捷的相關報道
徐州方面謊報“徐州大捷”
隨著戰斗的不斷升級,杜聿明增派第12軍、70軍各一部和騎兵旅,趕到潘塘鎮助戰。眼看迂回襲擊敵人的企圖已無法實現,我軍遂暫停攻擊,讓敵人占領了潘塘鎮。同時,為了引誘邱、李兩兵團繼續深入,以便下步將其圍殲,粟裕命令包圍圈這邊也暫停攻勢,留下黃百韜殘部作為誘餌。
兩個方向攻勢的停止,使劉峙、杜聿明做出錯誤判斷,認為華東野戰軍已經難以支撐,有全面潰退的可能,決定命令邱、李兵團實施追擊,迅速擊破當面之敵;留守徐州的孫元良第16兵團也以有力一部向南進擊,掩護邱、李兵團側翼;黃百韜殘部則以有力部隊向外出擊,夾擊華東野戰軍,以竟全功。11月17日,邱、李兩兵團進至大許家以西,四處吹噓取得了“徐東大捷”,蔣介石也信以為真,聞訊傳令嘉獎參戰官兵,僅邱清泉兵團就獎勵20萬大洋。
《淮海大戰》劇照
援軍進兵始終謹慎
但實際上,邱清泉和李彌這兩個家伙都知道自己根本沒有取得什么勝利,華東野戰軍也并非敗退,而是有序撤退,因此他們很擔心華東野戰軍會“圍點打援”;更擔心目前暫停圍攻黃百韜只是一個誘餌,真正的目的是圍殲援軍,所以他們始終對自己的后路十分關注,一直以相當大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和徐州的聯系。前面的增援行動雖然飛機坦克重炮都上陣,看上去炮火連天場面火爆,但眼睛一直都向后撩。
18日,邱清泉、李彌并未繼續向大許家以東繼續推進,而是向防線南端的狼山、鼓山一帶集中力量猛攻。這里是戰場中部的制高點,除了地勢有利以外,從這里向北突進,就可切斷邱、李兩兵團的退路,讓他們成為黃百韜第二。但邱、李畢竟也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不奪下狼山、鼓山這一帶丘陵絕不向東前進一步,雙方反復爭奪,一直到20日凌晨。
《大決戰》劇照
10天僅前進20公里
此時,從華中“剿總”來援的黃維第12兵團已經進至蒙城一帶,南線蚌埠一帶來援的劉汝明第8兵團也進至固鎮以北,如果與邱、李兩兵團合兵一處,就將增加6個軍的兵力。根據這一變化,華東野戰軍決定放棄誘殲邱、李兵團的計劃,先全力解決黃百韜,碾莊圩一帶的槍炮聲再度激烈起來,黃百韜預感到覆滅在即,更加拼命的向徐州和南京求援。
邱清泉、李彌也被迫加緊攻勢,力圖突破最后防線,起碼也要把黃百韜這個中將司令救出來,但直到黃最后斃命當場,援軍始終在20里外的大許家徘徊。從11月12日出兵開始,直到22日黃百韜覆滅,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在20多公里長,20多公里縱深的范圍內,先后投人5個軍12個師16萬人連續猛攻11天,最后傷亡萬余人,損失坦克34輛,消耗炮彈12萬余發,總共才也就前進了約20公里,每天進展平均不到2公里。
蔣介石為此十分震怒,在電報中斥責邱、李“有失軍人武德,乃軍人之奇恥大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