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知識星球看到一個提問。提問者是問美國大選對國內股市樓市影響的。
美國大選雖然是美國人的事,并且川普來搞經濟主要也是為美國底層謀利。但此舉卻會極大影響到我們的周期,更會讓我們身邊的一些套利者和收割者,以此為幌子拿走我們的財富,使我們重歸貧窮,特別是針對北上深等一線城市的中產。這篇就此展開聊一下。
一)套利者的雙向收割
說起中美經濟結構的耦合,我們用一個簡化的模型來描述。假設有一個名為China的村子,我們稱為C村,另一個村子就叫A村(America)。
C村有100人,原本經濟自給自足,但有一天,村長提出要去賺A村的錢。于是這100人分為兩撥人,其中有90人勞動養活全村這100人,另外10人去生產產品滿足A村的需求。
也就是說,在C村內部,產品服務的供給側是90人,而消費側是100人。
在這種經濟結構下,C村村民就會有一個感受,自己付出10分的勞動,卻只能換回9分的產品。用通俗的說法,就是感受到通貨膨脹。
整個過程是:出口產品被送往A村,然后A村支付美元給C村,C村央行獲得美元后作為資產存入央行,并根據匯率增發相應的人民幣到C村市場,最后引發C村的貨幣上升和通貨膨脹。
也就是,C村從事出口的10個人,其工資都是C村央行根據外匯被動印出來的。
C村生產,A村消費,C村辛苦勞動賺外匯,A村享受C村的產品并印刷美元支付外匯。
經濟結構就是上述這樣。但我們認知任何一個經濟結構,并非為了認知本身,而是如何從這個確定的經濟循環中實現收割和套利。這就是收割者的立場。
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背景下,C村的貨幣增發和貶值就一定是確定性趨勢。
在金融市場,一旦我們獲得一個確定性,就能構建出一個巨大套利的可能。
那就是,做空貨幣。
然而做空貨幣需要對手盤資產,不能增發的最好的對手盤資產,當然就是核心城市的房產。比如北京五環內或上海外環內的土地,是有限的。
根據我們上一篇文章所講,“借既是空”,所以大量借入貨幣買入房產,坐等房產升值后再做增量抵押,于是再次抵押出貨幣買入房產,通過這個循環抵押和貸款的方式,就能極大的擴充我們的資產負債表。賺到他人幾輩子也賺不到的錢。
而獲得貨幣貶值確定性并大量獲取債務來收割持幣人,也就成了收割者們的第一次收割。我們稱其為正向收割。
但中美這個經濟結構,川普是不滿意的,他要阻止C村對A村的出口,上一任期就加了20%的關稅,這一期更是威脅要加到60%的關稅。
他們的這種做法,就會導致C村的生產過剩,而A村的供給不足。于是造成C村供給增多而通縮,A村供給不足而通脹。
當貨幣增發的外匯因素消失后,貨幣貶值就失去了確定性,再加之貨幣增發的另一要素居民杠桿率見頂,我們M2增速的大幅放緩,就變成了新的確定性事件。
于是,我們依此新的確定性,可以再次實施第二次收割,或稱之為反向收割。也就是作為持幣人反向收割持債人。
我們的老粉絲應該都很熟悉雙向收割,我也在去年京滬房價頂的2月,提示了收割方式的變更,也就是把高估值房產賣出,讓相信通脹的人接盤,如下。
現在回看,此后一切事態發展都精準的兌現了我去年2月的預測。M2增速也如預期般持續下跌至歷史新低。
但我這篇文章并非是要老生常談,而是要帶大家尋找未來新的確定性。
也就是,如果A村一定要阻止我們的出口,我們該怎么解決,想清楚了這個解法,我們就會再次獲知新的確定性,從而可以防范收割者設計的新型收割方式。
二)莊家的鬼牌
計算機科學領域有一句名言,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增加一個間接的中間層來解決。
所謂增加中間層,就是在外部環境變化時,通過增加中間適配層,就可以完全不改變內部的代碼結構和接口。
舉例來說,比如我有一個系統調用的是工行的接口,現在要改為調用建行接口,但建行接口格式不一樣,我又不想改系統,怎么辦?
答案就是加中間層,讓系統先調用中間層,中間層提供和工行一樣的對外接口格式,然后內部做數據包裝后,再去調用建行的接口。
而我們的產能過剩,同樣可以通過這個辦法解決。
試想,C村從事出口的10個人,就是生產了產品,交給海關出口,然后去央行領取了增發的貨幣。
也就是,生產,然后領錢。
至于產品被運往A村,然后A村支付美元到C村央行,這個事情,這10個人可以不關心。
所以,只要這10個人生產產品給到央行,然后央行找個垃圾填埋場,把這些產品直接填埋了,然后增發相應的貨幣給到這10個人。就能維持C村的現有經濟運行模式不變,也就是通脹以及產能不過剩。
也就是說,產品是出口到A村然后換回美元再增發C村貨幣;還是產品直接填埋,然后央行增發C村貨幣。對于C村內部,是沒有任何感知和區別的。
唯一的不同,就是后者的情況,央行就沒有外匯收入了。但維持了C村的現有經濟模式不變。
但填埋產品,無疑是對勞動的巨大浪費。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要做一下升級。
三)美元錨和國債錨的博弈
上文提到掩埋產品并增發貨幣,只是增加中間層并使得國內經濟運行模式不變的一個理論辦法。
但真實的增發貨幣,是需要有對應的資產的,不能無錨印鈔。那么,這個錨,或者說資產,過去就是美元。現在就是國債。
所以,你也可以認為所謂的中間層,就是國家發債賣給央行,然后央行根據國債這個錨,來增發貨幣買下這些產品并掩埋。
但掩埋產品無疑是對勞動的巨大浪費,而我們本質要解決的,只是產能過剩,也就是這些從事出口的人員的就業問題。
所以答案也很簡單,就是發國債時就指定用途,而所謂的用途,就是工作機會。比如要做救災,做基建,做科技攻關,這些都需要人來做。也就是把原本從事出口工作的人轉移到救災基建這些項目上。這樣他們的就業得到解決,勞動也轉化成了有用的成果,沒有被浪費。
我們來看前段時間陸家嘴論壇央行行長的一段話。
第三,逐步將二級市場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近期市場對此比較關注。我們一直在不斷豐富和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方式。 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主要靠外匯占款被動投放基礎貨幣;
什么意思?就是未來如果美國要打擊我們,導致我們賺不來外匯無法增發貨幣,我們就要改外匯錨為國債錨了。
之前大家看行長發言可能看不懂,但這篇文章解釋到這里,相信你應該都懂了。
那么,在未來美元錨改為國債錨的轉向驅使下,未來的確定性在哪里?
四)未來的確定性
國債錨,是不是指可以用國債來取代美元,繼續長期來增發貨幣呢?
當然不是!
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對于外匯,只要你能持續賺來外匯,就可以持續增發本國貨幣,沒有任何限制。但增發國債意味著增加政府部門杠桿率,而這個杠桿率,是有限制的。
也就是說,增發國債并不具有持續性。他只是在經濟轉型中用于過渡的。當新的經濟結構,新的繁榮周期形成,國債增發就需要退出,政府部門杠桿率不能無限提升。只是當下政府部門杠桿率還不高,還可以多發點債。
第二,外匯必然意味著本國貨幣增發,但國債是否意味貨幣增發,則根據購買人的不同而不同。
國債如果是普通投資者或機構購買,那么就是貨幣轉移,也就是投資者或機構的貨幣轉移到財政手中。而不是貨幣增發。
只有央行購買國債,才是貨幣增發;但反過來,如果央行賣出國債,則是貨幣回收。
而我們當下的問題,是市場的國債購買太火爆,導致國債收益率過低,于是外匯承壓。因此央行要做的,反而是賣出國債回收流動性,提振收益率。是收水而非放水。這個我們之前的文章詳細論述過,在此不再贅述。
但這并不重要,盡管央行因匯率承壓回收流動性,但因民間資產荒和購買力太旺盛,財政依然可以通過發行國債來獲得充足的資金。從而投向市場解決就業。
即便貨幣總量不增加,但國債融資提升了貨幣流速,也是提振經濟的。
這個就是短期的當下局勢,那么在國債支持下的經濟轉型后的長期格局呢?
先看如下公式:
居民勞動總產出 =居民總消費 + 企業投資 + 凈出口 + 政府購買
我們依次來看。
政府購買取決于財政收入的稅收和發債,但發債有杠桿率限制,稅收則涉及稅改,本篇不討論。
凈出口可能會受到歐美影響而承壓。
企業投資的最終獲利還是依賴居民消費和出口的預期。
所以呢,短期我們通過政府發債來滿足就業,但長期還是只能依賴消費。
而居民消費 = 居民收入 - 住房支出。
過去我們在住房上抽取大量土地出讓金支援基建建設,是因為有美國人消費來拉動出口和GDP,所以也無所謂。但現在美國人不干了,就只能依賴我們自己的消費。
于是結論也就很清晰了,短期看,我們靠國債來解決就業,且融資來自存量資金而非增量。由于存量資金被抽調,且央行可能因匯率承壓下場回收流動性,樓市的潛在入市資金會變少(當然這些買國債的資金原本也不打算進樓市)。長期看,由于要促進消費,因此房價軟著陸就變成了唯一正確的選擇。
五)后記
從去年初開始,我預期到樓市的一個巨大的周期轉折,也判斷貨幣增速會不斷下滑。告知大家盡快賣房不要對賭放水。事后也印證了我所有的判斷。
而當下國債的增發,依然采取存量融資而非增量,并且央行因匯率承壓已多次表態要賣出國債提振收益率,這會回收基礎貨幣使得短期M2增速繼續下滑。
加上長期角度,提振消費和內循環會成為主旋律。因此無論短期貨幣面還是長期經濟新格局,增持樓市資產都是危險的行為。
我也看到當下不少自媒體在沒有根據的鼓吹要放水,如若北上深中產據此做出錯誤決策,在讓對手盤收割獲利的同時還會把自己陷入極為悲慘的境地。正如同昨天的備受關注的中金女生刷屏事件一樣。
說起央行承壓的匯率,上周末外匯管理局已公布了最新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由于話題敏感,本周末我會把匯率前景的分析發在知識星球,星球的同學可以關注下。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