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11日,正在西撤向徐州靠攏的國民黨軍第7兵團黃百韜部,在碾莊圩一帶徹底陷入解放軍華東野戰軍重圍。為了殲滅這一重兵集團,華東野戰軍集中了4縱、6縱、8縱、9縱、13縱和特種兵縱隊的大炮、坦克組成突擊集團,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統一指揮,負責共計殲滅。另外抽調7縱、10縱、11縱為正面阻援集團,抽調2縱、12縱、魯中南縱和中野11縱為迂回打援集團,準備全力阻擊從徐州來援的國民黨軍。
淮海戰役指揮機構
華東野戰軍抽調重兵阻擊援敵
之所以要抽調7個縱隊擁有阻擊援敵,一方面是因為不足百里的徐州方向駐扎重兵,除了徐州“剿總”直屬的大批重炮、坦克、后勤部隊外,還有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等部,總兵力超過30萬人,其中不乏第5軍這樣位列美械“五大主力”的王牌勁旅。
另一方面,也是實在有些低估黃百韜兵團的實力。該兵團系1個月前剛剛組建的“大雜燴”,雖然擁有5個軍11個師的龐大編制,內部派系卻十分復雜,所屬第63軍、第64軍是從廣東調來的粵軍雜牌,第44軍是剛剛調入的川軍部隊,僅有第25軍、第100軍是嫡系中央軍部隊,裝備尚可。
杜聿明部署援救行動
此前渡過運河時,黃百韜兵團曾遭到華東野戰軍襲擊,損失頗為慘重,除了最先渡河的第64軍幸免外,其余各軍都損失了數千人,第100軍損失了1個滿編師,第63軍更是全軍覆滅,軍長陳章也被擊斃。因此包圍圈內的黃百韜兵團實際上已喪失近三分之一的戰力,不僅我軍認為解決它問題不大,就是敵人陣營也普遍認為黃百韜兵團支撐不了太久。
徐州城內負責軍事指揮的“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曾提出一個作戰方案,即暫時放棄對黃百韜的援救,留下孫元良兵團守徐州,集中邱清泉、李彌兩支精銳,首先向西會合從華中“剿總”來援的黃維第12兵團,采取個個擊破的戰術,先集中兵力擊破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中原野戰軍,然后再回來對付華東野戰軍,將黃百韜救出重圍。
黃百韜劇照
黃百韜兵團防守頑強
但這一方案實施有個前提條件,就是黃百韜兵團至少要原地堅持7至10天,以牽制華東野戰軍主力。因此,遭到了所有人反對,因為沒有人相信黃百韜這個雜牌將軍能夠堅守那么長時間。不料,最終黃百韜兵團竟然死守了整整12天,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但黃百韜兵團能夠堅持12天時間,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由于華東野戰軍抽調了7個縱隊阻擊,最終用于攻堅的僅剩5個縱隊,與黃百韜兵團殘部相比,兵力對比并不占優勢。況且該兵團殘部龜縮在以碾莊圩為中心,方圓僅10里的狹窄區域,無法實施穿插分割戰術,只能逐村逐屋展開爭奪,慘烈的肉搏戰比比皆是,進展緩慢,又傷亡慘重。
戰場形勢圖
空中火力也十分配合
另外,11月12日開戰不久,國民黨空軍1架負責聯絡的飛機在碾莊上空墜落,飛機上的1名通訊上尉跳傘落入了包圍圈。此后,這名通訊上尉一直親自用電臺指揮飛機實施轟炸掃射,極大提高了地空配合作戰的能力,使得華東野戰軍圍攻包圍圈的部隊遭受不少損失。
14日,遭受了重大損失的華東野戰軍暫時停止了大規模攻勢,緊急調整部署,補充糧食彈藥,并迅速確立了“先打弱敵,后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新作戰方針。會后,華野特種兵縱隊和各縱直屬的重炮也統一進行整編,80門炮編為3個炮兵群,分別從三個方向支援攻擊,效率大大提高。
但碾莊圩一帶到處都是水塘、洼地,地形易守難攻,此前又是李彌第13兵團駐地,修筑著十分堅固的防御工事,因此進攻依然比較緩慢。加上邱清泉、李彌兵團已經大舉來援,隆隆的炮聲讓包圍圈內的殘敵始終保持著逃生的希望,不愿輕易放下武器,因此直至22日才結束戰斗,全殲殘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