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是高考生填報志愿的日子。考生想盡一切辦法進入跟自己的分數段全然匹配的高校和專業,一分也不想浪費;高校也想在相應的分數段內,錄取最優秀的學子。這就是現代高考的選才機制,基本以客觀(分數)條件說話,主觀選拔的色彩少之又少。
而在古代科舉制下,主考官有較大空間憑自己的主觀判斷來選取人才,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慧眼識英才”。
在古今職場中,伯樂提攜千里馬,也在慧眼識人的范疇。我們在諸多描寫歷史人物的書籍或文章中,常見“慧眼識英雄”的說法。譬如蕭何薦韓信,就屬于“慧眼識英雄”的范疇。
“慧眼”一詞,原是佛教用語,古已有之,指能洞察到過去和未來的眼力。但將這一佛教用詞,應用于描述世俗社會場景,所謂“慧眼識英才”也好,“慧眼識英雄”也罷,都是清中后期才出現的。
還是以蕭何識韓信為例,秦漢時期并沒有史家用“慧眼識英雄”形容之,那都是清末以后的文家在追述歷史時用到的句子。
影視圖:蕭何與韓信
那么,“慧眼識英才”或“慧眼識英雄”這種句式,是何時出現的呢?據查證,最早的文字記述出現于清道光年間。
大概在道光十年到道光二十年之間,福建科舉鄉試副主考官蔡家玕力排眾議,錄取了一批不被主流科舉權威看好的舉人,后來這些舉人進一步參加全國會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著實令福建科舉揚眉吐氣了一把。由此,科舉士林開始爭相傳誦這么一句話:“蔡家軒慧眼識人才。”至于誰是第一個說出這句話的人,不得而知。
清代科舉鄉試場景圖
清代科舉鄉試(各省科舉省試),各省選拔的舉人名額是固定的。但錄取怎樣的人為舉人,卻大有講究,標準相對彈性。古代科舉以“國學”為基礎,考驗的主要是寫文章,沒有填鴨式的背誦填空、選擇題,更沒有數理化計算,評分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考官的閱卷水平和價值取向。
因此,蔡家玕以自己的眼光,選拔出了一批能夠在全國會試中勝出的舉人,確實稱得上是慧眼識人才。從那以后,“慧眼識人才”、“慧眼識英才”的句式和說法,逐漸被世人所引用,繼而諸多文家在各種歷史敘事中使用“慧眼識英雄”句式。
這塊【德追梁孟】匾,上款文字為:“賜進士出身 誥授奉政大夫 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 前翰林院庶吉士 加二級 紀錄一次 蔡家玕”。
該匾由蔡家玕題寫于道光十年(1830),贈送對象是一對老年夫婦。彼時,蔡家玕尚未擔任福建鄉試副主考官。
老照片:清代福州貢院考棚
實際上,蔡家玕與福建的緣分,不止于“慧眼識人才”選拔了一批優秀的科舉人才。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后,蔡家玕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期間他對福建的禁煙工作亦有較大歷史貢獻。
據蔡家玕調查,早在林則徐禁煙之前,從廣州入關的西方鴉片,經由廣東潮州陸路大量運至福建漳州、泉州地區,這一條鴉片入閩通道由來已久,危害甚大。
老照片:清代福州禁煙圖
林則徐實施禁煙期間,廣東地區的鴉片貿易受到嚴厲打擊,鴉片販子走投無路,加劇從陸路運送鴉片至福建,并經此通道運往江浙省份。為此,蔡家玕上書道光皇帝,建議嚴打鴉片入閩,斬斷江南鴉片黑市的貨運鏈條。對此,道光皇帝命閩浙總督桂良嚴查嚴打福建、浙江的鴉片走私,給予林則徐的禁煙大業鼎力支持!
蔡家玕是江西上猶縣人,客家人氏。近年來筆者對閩粵贛客家匾額較為關注,蔡家玕無疑是一位值得記述的匾額歷史人物,他在福建科舉歷史上留下的“慧眼識人才”佳話,也將名垂青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