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畢亞軍
1978年10月28日,鄧小平冒雨參觀了松下大阪茨木工廠。
當他詢問陪同的松下幸之助:“松下老先生,你能否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幫點忙?”。
松下幸之助毫不遲疑:“無論什么,我們都將全力相助?!?/p>
第二年,松下幸之助應邀訪問中國,并向上海燈泡廠提供了一套黑白顯像管成套設備,鄧小平專門見了他,并對怎么幫忙提了具體想法:
希望松下能從自己擅長的電子工業出發,幫中國做一些努力。
松下幸之助痛快地答應了,還提出一個聯合日本電子工業來支持中國的宏偉計劃
回到日本后,已經80多歲的松下幸之助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活動。他約見其他大企業負責人,安排媒體報道,積極動員相關企業一起到中國投資。
但一番忙碌下來,沒有一家企業愿意投資中國,甚至都不愿和他一起到中國看看。一些朋友因此勸松下:沒人會有興趣的,算了吧。
松下幸之助說,答應了的事情,不能做到,也要當面說清楚。于是,1980年他再次到中國專門拜會了鄧小平,說清楚情況之余,也堅定承諾:即使其他人不來,松下也要自己來。
此后不久,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投產了,日本企業前往中國投資,也由此掀開新的序章。
2018年,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為10位國際友人頒發了中國改革友誼獎章,其中一位就是,已北京松下投產的第三年去世的:
松下幸之助。
據公開信息,目前,日本已累積在華投資設立企業近5.6萬家家,實際在華投資超1300億美元,是世界投資中國的第二大國。
2023年,中國大陸對日本出口商品貿易額約1.1萬億人民幣,從日本進口商品貿易額1.13萬億人民幣。
日本是中國的第二大出口對象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國,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與最大進口來源國。
數據之下,是兩國產業經濟的相互依賴。
中國制造業離不開日本的一些關鍵零部件與材料,日本也離不開中國的一些資源、制造力優勢,尤其是市場。
比如,日本在芯片領域的一些關鍵零部件和材料,幾乎可以卡主整個世界芯片產業的脖子;再比如,中國制造業對日本數控機床、以及一些精密關鍵設備也是高度依賴,甚至可以說,沒有這些機床和精密設備,一些中國工廠就要停擺或者生產大降級。
日本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就像中國芯片對日本一些關鍵材料一樣。包括日本汽車,對中國零部件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如今也有約37%來自中國,而日本幾乎所有行業都把中國視為重要市場。
這種相互依賴與成就,讓中日經貿發展迅速,但最近幾年,兩國經貿合作,尤其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發展開始面臨較大考驗。其中除了中國成本上升的影響,很有一個關鍵就是:
挖墻拆臺的越來越多。
對日本企業,尤其日本制造業在中國的投資發展,挖墻拆臺最猛的當屬美國,以及一些日本政客了。
近年來,鐵了心且不擇手段打壓中國的美國,不斷推動所謂的供應鏈去中國化,并在多個區域布局,試國中國之外再造制造業中心。
說白了,就是讓制造業領域的一些關鍵企業搬離中國,然后落戶到諸如東南亞各國、印度、墨西哥等地區,與中國制造競爭。
讓日本制造業從中國遷移,就是美國人打主意最多的計劃之一。
因為,日本制造業,無論是核心技術、工業管理能力,都依然在全球供應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從中國制造的墻角,還是在中國制造之外再建供應鏈,日本企業都是不可或缺。
美國的一些政策,事實上已經給一些日本企業在華發展造成很大的麻煩,并且動搖著一些日本企業的信心。
比如,2019年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就讓至少20%日本在華生產企業受到影響,因為這些企業產品大多都是出口美國的。關稅一加,這些企業就可能失去競爭優勢,甚至直接搬到美國人圈出的地方去。
再比如,美國的芯片禁令,也對一些日本在華企業供應鏈造成現實沖擊。這些企業需要美國的芯片才能生產,但美國一禁,他們就無法在中國得到芯片了,因而也只能要么調整轉型,要么外遷。
在美國的影響下,日本政府近年來對本國企業投資中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一個典型舉措就是,推動所謂的“中國+1”投資戰略,鼓勵相關企業從中國遷出一些產能到諸如東南亞國家,或者回流本國。
比如,2020年4月安倍政府出臺的經濟刺激方案中,就包括數十億美元的補貼:協助日企將在華生產基地遷回國內或向東南亞國家轉移。
這幾年,在華日本企業外遷的例子,也的確多了起來。
公開的標志性案例就包括,佳能關閉珠海工廠、東芝徹底關閉中國工廠、歐姆龍解散東莞工廠、理光將復合機生產從中國遷往泰國、索尼將部分相機生產線轉移到泰國、旭化成將汽車零部件遷回日本等等。
包括松下,也正在進行類似計劃。比如,將中國的家用空調壓縮機產能轉移到日本國內,并且關閉了已在沈陽運營快30年的一家電池廠。
不只是日本企業,事實上,所有外資在華制造業,現在也都面臨著相似的情形。至于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正在強化本國制造業發展的國家,自然也是對美國和日本政府這些舉措樂見其成,巴不得更多企業從中國淡出,進而給他們更多機會。
我國政府顯然也是看到這些挑戰,因而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優化外資投資環境,增進外資企業的中國信心。其中的一個重點就是,進一步加大對外商制造業的引入與優化。
在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就明確規定,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并尤其鼓勵高端制造業到中國投資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努力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優化外商發展環境的另一邊,一些社會言論和行為卻在背道而馳,讓影響外資企業信心的事件和因素不斷增加。
其中一個典型就是,越來越多人喜歡以愛國名義制造一些針對外籍人士,在華外企的不友好事件和輿論,而且越來越經由互聯網的傳播,放大成全國甚至全球輿論事件。
無論這些事件本身如何,最終都會被一些外媒煽風點火,演變成對中國投資發展環境的攻擊和抹黑,久而久之,自然會影響中國的對外開放形象,也影響到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大國的地位,是有賴于外資企業共同成就的。據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我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2.61萬億元,占整個出口30.2%,換句話說,我們制造業大國之下的1/3是外資制造。
所以結論是,理性愛國,別幫倒忙,別挖國家的對外開放和投資發展環境的墻腳。很多以愛國名義排外的人,現在都最恨美國政府,現在最想看到中國人排外情緒高漲的,恐怕也就是美國政府了。
美國對我們搞“脫鉤斷鏈”這么多年,都沒啥效果,如果能有一些中國人跳出來主動排外,主動脫、主動斷,那它真是做夢都要笑醒了。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