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
這條位于珠江三角洲伶仃洋海域的超級工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東起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西至中山翠亨東互通,總長約24千米。
深中通道北距虎門大橋約30千米,南距港珠澳大橋約31千米,是環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
深中通道
其中,連接廣東深圳、中山、廣州南沙區的跨海通道,為雙向八車道,主線設計速度為100千米/小時。
深中通道的開通,不僅意味著珠江兩岸的“深莞惠”和“珠中江”兩大城市群被串聯在了一起,也讓深圳到中山通行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30分鐘左右。
對于中山而言,更是喜從天降。
2018年,連通粵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成為中國也是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之一。
不過,港珠澳大橋雖說將香港、澳門和珠江西岸連成一體,可還是有一處小缺憾。
港珠澳大橋,圖片來源:千庫網
由于大橋采取了“單Y”設計,未預留到深圳等珠江口西岸的通道,使得深圳只得“望橋興嘆”,更讓不遠處的中山等市既委屈又無奈。
中山,古稱香山,因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而得名,是全國4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也是傳統制造業強市。
雖有通江達海的地理優勢,還曾與東莞、順德、南海一起被稱為“廣東四小虎”,憑借雄厚的電子制造、小家電、燈飾等產業而稱霸一方。
曾經中山靠著“一鎮一品”的特色,打造出一批知名企業,如古鎮的燈飾、小欖的五金、沙溪的服裝、大涌的家具等,創造了“中山艦隊”的工業神話。
中山紀念堂,圖片來源:千庫網
可如今的中山卻有些掉隊。
2023年,中山的GDP為3850.7億元,相比十年前,增幅超過100%,但排名卻是全省倒數行列。
倒不是中山不努力,實在是省內的兄弟城市發展實在太迅速,自己在地理位置上又缺乏好的“帶頭大哥”:既不如珠海毗鄰澳門,也不像佛山與廣州親如一家的優勢,更不如深圳兩翼的東莞與惠州,處處受到呵護。
過去,從中山開車去深圳等地,需要繞行虎門大橋,起步就是兩個小時,與那些彼此通過跨江大橋抬腳便到的城市,實在沒法比。
由于客流量巨大,虎門大橋是每逢節假日必堵。
擁堵的虎門大橋
中山當地曾有一個段子說,中秋節帶了十盒月餅回老家,結果堵在虎門大橋,等下橋后,月餅只剩下兩盒……
從中山到深圳,大橋不僅經常堵車,通勤距離還超過100公里。
與那些相互間通過跨江大橋抬腳便到的城市,中山人只能艷羨地嘆口氣。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深中通道承接來自深圳的高新產業外溢,無疑成為中山渴求的“及時雨”。
其實,在深中通道通車前夕,中山為鏈接深圳外溢產業早已做好了準備。
珠江口已建成、在建以及規劃中的部分跨海通道,圖片來源:中山房頻
作為深中產業聯動的“橋頭堡”,中山擁有廣珠城際、廣澳高速,中開高速、中山港澳碼頭等大灣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100公里范圍內通達大灣區5個國際機場、4個國際港口。
更重要的是,從2022年開始,中山通過“工改”騰挪出大片的工業土地,已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超3.9萬畝,可謂蓄勢待發。
深中通道開通后,從中山的馬鞍島到深圳寶安,地理距離僅有30多公里,而且直接串聯深圳西部城市核心區,像前海、南山、國際會展中心、寶安國際機場等等核心節點,都被納入“30分鐘通勤圈”范圍。
這是什么概念?
基本上相當于從深圳市內的龍華到福田中心的時間。
難怪中山市領導在深中通道開通之前,談到中山與深圳兩地合作前景時,將其描述為“上海浦東與浦西的關系”。
這個愿景著實令人興奮,畢竟上海這些年的經濟飛速增長,浦東新區功不可沒。
2023年上海GDP為47218億,其中浦東GDP就達16715.15億,占比達到35%。
中山,能否讓深圳再造一個大深圳,又能否成為新的“浦東”,想想都令人激動。
值得一提的是,深中通道兩端,鏈接中山的正是深圳如今的核心發展區——前海。
深圳前海風光,圖片來源:千庫網
通過這條海底隧道,意味著中山一頭就扎進深圳未來最被看好發展區域。
而且,中山的制造業體系配套非常齊全,深圳的高科技企業研發后,可以到中山直接來進行生產落地。
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深圳的高新產業外溢,無疑成為中山渴求的“及時雨”。
不僅如此,深中通道開通,也讓中山與香港的關系更為密切。
香港人歷來喜歡中山,吃在中山、住在中山,是不少香港人周末的必修課。
這是因為眾多香港人祖籍以廣東中山、惠州居多,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就是霍英東跟何鴻燊投資建設的中山溫泉賓館。
90年代開始,一批又一批港人到中山買房,當時香港最流行的內地旅行,就是“中山買房團”。
大批香港人涌向中山買房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近五年港澳客置業熱點城市TOP5中,中山以25%的占比,高居第一。
中山獲得香港人青睞,除了“僑鄉”屬性的加持,也因中山風景秀麗、空氣質量佳,曾六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并先后榮獲“聯合國人居獎”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榮譽,從而吸引不少港人回來居住、養老。
這些年,只要稍微關注下中山,就會不斷聽見新聞報道,某位香港明星在中山置業了,某位香港名人選擇在中山養老,這種“明星效應”在大灣區其他城市,甚少出現。
港星任達華在中山看房
更關鍵的是,相比其他城市,中山對港客最具吸引力還是性價比,是“臨港城市”中房價較低的城市之一,均價15000元/平,就通行距離、居住環境、房價等因素來看,中山都是香港居民的首選。
不過,早期香港人去中山,大部分坐船到中山港;不想坐船的,只能坐大巴,繞行虎門大橋。
即便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后,香港人經珠海去中山坐車,其實還是需要顛簸半天時間,被港人戲稱為“痔瘡”團,意思是長途坐車太過辛苦。
如今,中山通道開通,使得中山與深圳距離縮短了半小時,也意味著香港到中山的車程將會縮短至少30分鐘。
其實,香港專門做跨境業務的巴士公司已經開始籌備,計劃從每天20班增至30多班,其中大部分都是開往中山。
對于去膩了珠海、深圳的港人來說,中山確實極具誘惑。
要知道,中山也是大灣區有名的美食之城,荔枝柴燒鵝、石岐乳鴿、風生水起菊花撈雞、阜沙咕嚕肉、麥香焗神灣菠蘿、鹽油蒸吊水鯇魚……早令港人垂涎已久。
中山美食,圖片來源:小紅書@茄紫
最主要是,中山很多價格比深圳便宜太多。
甚至,由于交通等費用降低,香港目前推出的“中山一日游”,包含游古村、吃美食、逛公園,最低只要199元港幣。
若覺得199元港幣太貴的話,還有一天來回的團隊,只要88元港幣。
同樣的情況,對于澳門、深圳等地的居民來說也適用。
大批外地游客來到中山,自然也不只是吃吃喝喝,從投資到創業,從買房到養老,中山也真正成為了港澳兩地的“后花園”,更成為大灣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不過,深中通道開通后,中山能否真正“躺贏”,還值得觀察。
深中通道對中山來說,看似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實際也未必。
中山如今提出“深圳與中山雙向奔赴,兩地聯手面向世界招商”的策略。
提出這樣的招商概念,是因為中山規劃的“4+X”產業中健康醫藥、裝備制造及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與深圳主導產業有著高度的重合性。
這意味著,中山是將自己與深圳放在同臺競技的角度。
但別的不說,中山與深圳早已不是一個量級:
2023年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GDP)為34606.40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為11818.61億元。而中山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3850.6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為1506.30億元。
很顯然,雙方的差距極為懸殊。
在這一背景下,中山市或許在招商領域,不僅與深圳無法“雙向奔赴”,更面臨人才和資源被深圳“虹吸”的危險。
因此,中山或許要改變下思路,變“雙向奔赴”為“擁抱深圳”,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此外,前面提到中山為承接深圳的產業外溢,推行“騰籠換鳥”的工業改革政策,清理數萬畝土地。
但這樣的政策也帶來一個弊病,俗稱“倒洗澡水連孩子一起倒掉”。
意思是,在中山“工改”過程中,許多不達標的本地企業被迫搬遷,大量曾經是中山工業基石的中小型企業不得不改換門庭。
如何在承接深圳產業轉移同時,繼續對本土企業進行扶持,幫助其轉型升級,提供有效的資金、政策等扶持,是中山目前最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還有一個可能很多人未必注意到的,深中通道通車后,接住這“潑天富貴”的可不止中山,還有江門。
江門風景,圖片來源:小紅書@Yicsmile
江門和中山都是珠江西岸的制造業城市,彼此相鄰,也競爭多年。
2004年之前,江門的GDP領先于中山;2004年—2018年,中山GDP領先于江門;直到2019年,中山又被江門超越;2023年中山和江門的GDP分別為3850和4022億,江門領先中山的優勢不斷擴大。
這些年,當中山還在埋頭房地產業時,江門卻通過承接深圳產業轉移,孵化出華南激光谷和新能源電池產業鏈。
甚至,中山在提“雙向奔赴”時,江門針對承接深圳外溢產業,卻低調地提出“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生產”、“深圳服務+江門制造”等口號,顯得很務實。
隨著深中通道建成通車,企業投資自然優先考慮到經濟實力更強、配套更齊全的地方,江門毫無疑問會是可中山的勁敵。
畢竟,中山最大的優勢就是比江門快半個小時到達深圳而已。
不過,作為激活大灣區交通網絡的“關鍵一橫”,深中通道的開通,只是在大灣區的城市間又畫出一道“起跑線”。
誰會在未來這條漫長的區域賽道領跑和超越,依然需要時間和耐心來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