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段精彩的評論,內容節選自攝影師、導演郝大鵬《AI圖像生成:種植還是狩獵》。他用類比的藝術語言,準確、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對AIGC內容創作邏輯的理解,讓人感同身受。
以下是節選內容:
卡帕說,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不夠近;小川紳介導演用“種植電影”的執念來進行創作。
總之,在影像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有途徑來規定、矯正和觸達內容以及呈現方式。
原生藝術家如同農民,可以規定自留地中生產小麥還是玉米,花生還是高粱,可以養雞種菜,可以殺豬宰羊,可以決定今晚吃番茄雞蛋還是手抓羊肉。創作的方法論可以豐衣足食。
可在AI的沃野上,這些自留地已經“元宇宙”化,它們虛擬,它們動態,它們龐大。在數據和靈感的動態平衡中,農業般的創作方式已經回歸到狩獵狀態。
藝術創作沒有了“節氣”和“種子”,更多的是碰見什么就吃什么,不可控成為 AI 圖像現有的魅力所在。
如同不斷地燒窯,窯變看似有規律,卻又是門玄學。AI 圖像的創作不來源于畫面的直接信息傳達,而來源于自洽、辯解和傳說。
這種過程如同讀海明威的小說,得到獵物并不是故事本身,得到和失去獵物的過程才更有藝術性和藝術價值。
可創作者是在狩獵,他們是漁民或獵人,他們不一定是精彩的演說家。
把這個邏輯移植過來,在AI圖像創作的過程中,畫面好像并不重要了,而是那些關鍵詞、關鍵詞方法顯得更加重要,可關鍵詞卻又不一定可以被驗證。
于是創作回歸到“原始”狀態,然后我們可以理解原始部落中為什么會有“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