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有正事應該去做或不得不做,但總是難以從手機或其他娛樂中抽身,甚至有可能一邊在心里罵自己,一邊手上刷視頻的動作不停。
我的朋友A之前也和我吐槽過,說她自己每天晚上都熬夜看小說打游戲,自己心里清楚該去睡了,但就是停不下來,想著“看完這章就睡”“打贏這局就睡”,但往往是一邊罵自己沒有自控力,一邊手機上點開小說下一章。
最后的結果就是熬夜熬到三四點,第二天一整天都昏昏沉沉,找機會就瞇一會;到了晚上又精神十足繼續熬夜,如此循環往復。
又或者是手頭有工作需要完成,但就是不愿意停下來去做,甚至是越臨近截止日期越想摸魚。
至于那些給自己定下的事項就更不用說了,本來想著要堅持健身,但往往是想著想著就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直到最后都沒能站起來去健身,最后躺在家里刷著手機度過原定的時間。
這些困擾你的,讓你一邊自責一邊繼續玩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拖延行為。
拖延是指人們盡管預見到會帶來不利后果,仍自愿推遲開始或完成某一計劃好的任務。
回憶一下,每次你拖延癥又犯了的時候,你是不是都清楚地知道這樣拖下去是不行的,是不對的,但卻又忍不???
實際上,拖延是一種極其普遍的存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都一致表明,拖延行為廣泛存在于各類人群之中:
在心理學家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15%~20%的成年人存在慢性拖延,超過70%的學生承認自己存在學業拖延,其中嚴重學業拖延約占16%。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這首寫于明代的《明日歌》已經充分說明了拖延的危害,也警示人們要謹防拖延。
拖延行為妨礙著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工作到學業、從睡眠到運動計劃,甚至于拖延還影響著疾病防治。
大量研究證實,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具有跨時間和跨情景穩定性的問題行為,不僅會損害個體的學業表現和工作成就,而且還會帶來很強的焦慮、自責、自我否定等負性情緒,進而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例如,加重心血管疾病、破壞免疫系統等。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既然拖延的危害如此之大,我們到底該怎么做才能避免拖延行為的發生?
預約咨詢:+V drmxinli
電話:4008202621
如果你確實在生活中飽受拖延之苦,并想要改善這種不健康的行為模式,那么從心理學的角度上,推薦你采用“五分鐘法則”,這最早是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拖延心理學研究小組所提出的有效辦法。
所謂“五分鐘法則”,也可以叫做“五分鐘起步法則”。顧名思義,這一心理法則的原理是讓你從第一個五分鐘開始起步,直到完成你所需要做的事情。
那么這個“五分鐘法則”具體怎么做呢?
第一步:起動
對于任何事情,無論它有多么困難、復雜和深奧,無論事情有幾件,有幾個部分,我們挑選最簡單的一件事中最簡單的那個部分,然后只做5分鐘。
舉個例子,假如眼下你需要完成一份PPT,那么你可以把打開電腦打開制作PPT的軟件和打開材料信息的頁面作為第一步,在五分鐘里完成。
必須注意,在這五分鐘里或者開始一切行動之前,你不要想著后續的其他麻煩事情,你就告訴自己,花個五分鐘迅速搞定起步的事,要是不想做后續那就放在哪兒,總之,先把開頭完成。
我們在做事前,慣常的思路是,找到各種理由、動力來說服自己去做;如果是大事,收集、分析各種信息后,找到努力的原因和理由,是必須的,畢竟這關乎你人生的重要抉擇。
但我們要做的大選擇不多。畢竟日常生活是由零碎小事組成的。
這種情況下,拖一拖的代價和動力就會降低——就好比熬夜玩手機,雖然都知道對身體不好還會影響第二天的狀態,但說實話除了你自己之外有誰會知道你有沒有熬夜通宵嗎?在這種情況下,再去盤算去對比行動的意義,只會讓你懷著一點點負罪感越玩越嗨。
因此,直接行動可能才是更有效的方式——別想什么打完這一局看完這一集,關上手機,立刻睡覺。
村上春樹在他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寫道,你不能等想學了才去學,想做了才去做。“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這才是長距離跑者的思維方式?!?/p>
在這最初的五分鐘里,你可能會煩躁,可能會抗拒;這很正常,這是人的本性。接受它就好了,不用責怪自己。你不妨告訴自己,萬事開頭難,能開始就是好的。
第二步:升級
在做完了最初的五分鐘之后,你已經勝利了一大半,你接下來可以從難度和時間上對自己的任務進行一個升級。
比如果你要寫一篇報告,在最初的五分鐘后你已經萬事俱備只差開寫,那么此刻你可以對自己說:花二十分鐘,把報告開頭寫了。
又或者你是一個準備去健身房健身的人,此刻你已經在開頭的五分鐘后那好了水和衣服,站在家門口穿鞋,那你可以告訴自己:用十幾分鐘去健身房,今天健不健身等到地方了再考慮,先去了再說,就當散步了——反正你連鞋都穿好了。
你會發現,在經歷了最開始五分鐘準備階段之后,下一個十幾二十分鐘就變得容易接受了,甚至于就算你依舊心懷抗拒,但已經做了的充分準備就是你在這件事上投入的沉沒成本,讓你心理的那個天平悄悄地朝著“做都做了那就再做點吧”的方向傾斜。
簡而言之,如果你也深受拖延癥的困擾,那么請善用五分鐘法則,體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