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女地位極其不平等的封建社會,小妾是會受歧視的,況且還是通房丫頭出身的小妾。
也正是因為這個身份,她在飯桌前站了整整24年,看著丈夫和別的夫人吃飯,她還得在一旁伺候,直到兒子及第之后,才有資格上桌吃飯。
坐在飯桌前的那天,她拼命忍住不掉眼淚。
兒子對她說:“娘,以后您也是這個家的主人。”
這個母憑子貴的女人,便是晚晴狀元譚延闿的母親李氏。
李氏之夫譚鐘麟
李氏是河北宛平縣人,也是個苦命孩子,從小爹娘就死了,和弟弟一起長大,再大一點被賣到譚府當丫鬟。
李氏知道譚家是大戶人家,能夠進入這府上,也算是下輩子有了著落……
李氏進入譚府之后,勤勤懇懇,守規矩懂禮儀,深得譚夫人的喜愛,當然也引起了老爺的注意。
老爺便是晚晴著名重臣譚鐘麟。
譚鐘麟發奮苦讀,終于在三十四歲那年,也就是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中了進士,此后入朝為官。
曾任浙江巡撫、陜甘總督、兩廣總督等,為官期間,做出過許多貢獻,比如在陜西大旱期間,富平知縣賑災時欺上瞞下,中飽私囊,譚鐘麟得知后,革除這些貪官污吏的職務,并且將重罪之臣斬首示眾,起到了震懾作用,也讓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再比如,譚鐘麟在擔任兩廣總督時,看到廣東地區賭博風氣盛行,便下令禁賭,頒發了一系列的措施,關閉了很多賭館,并且對當地風氣進行了整頓。
歷來,晚晴大臣對譚鐘麟的評價都是比較高,左宗棠就曾經說過:
“數年來百姓綏靖,糧餉不匱,臣得一意軍事,無兼顧憂,皆鐘麟力。”
通房丫頭誕下子嗣
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譚鐘麟出任陜西布政使,當時本來是第一任妻子陳夫人跟他一起去的,但是陳夫人卻在這個時候生病了,這個時候,譚鐘麟就盯上了丫鬟李氏,他一直有納李氏為妾的想法,這正是個機會。
就這樣,李氏成了譚鐘麟的小妾,明面上是小妾,實際上還是個通房丫頭,地位極低,隨時有可能被拋棄,唯一的改命方法,就是給譚鐘麟生一個兒子。
幾年來,老爺忙于政務,李氏便在一旁伺候,任勞任怨,把老爺伺候得很好,老爺對她十分滿意,不久果然懷孕了。
老爺欣喜萬分,整天讓她休息不要干活,李氏知道,這也只是暫時的,如果能生個兒子當然會被繼續尊重,但是如果生個女孩可就沒這么幸運了。
于是她日夜祈禱。
老天爺確實很照顧她,1880年正月,李氏誕下一子,已近六旬的譚鐘麟欣喜萬分,給兒子取名延闿。
生下兒子之后,李氏的地位上了一個臺階,至少不用干那么重的活了,雖然沒辦法和正房夫人相比,但好歹在譚府得到了一絲尊重。
不過,吃飯的時候還是得站在一旁,伺候著夫人和老爺吃飯。
站在飯桌旁伺候老爺和夫人
而且自打生下兒子之后,那些夫人更加看她不慣了,尤其是老爺對她越好,就越是受到排擠,這也正常,嫉妒心作祟,讓這些夫人恨不得掐死這個小丫鬟。
此后,李氏的肚子也很爭氣,陸續給譚鐘麟生下兩個兒子,因為是小妾,這幾個兒子也得不到優待,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要先給正房的孩子,最后才是輪到他們三兄弟。
李氏自己受罪無所謂,但是讓幾個孩子跟著自己受苦,心里還是很難受。
但李氏不是那種嬌弱無能的女人,她教育幾個兒子,不管自己是什么地位,一定要爭氣,只有將來你們幾兄弟出息了,我們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這句話深深刻在譚延闿幾兄弟的心里。
譚延闿暗暗發誓,將來一定要讓母親上桌吃飯。
兒子譚延闿及第
幾個兒子都很聰穎,學習用功刻苦,頗有父親譚鐘麟的才能。14歲那年,譚延闿便考上了科舉,不過他沒有驕傲,考上科舉不是他的終點。
22歲那年,譚延闿參加鄉試高中。光緒三十年(1904年),譚延闿參加清末的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了貢士,同一年四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
當時譚延闿其實是一等進士,為什么又變成二等呢?主要還是當時慈禧來看考卷,看到第一名和第二名,第一名是譚延闿,慈禧一看這個名字頓時沒有好感,因為讓她想起了主張變法的譚嗣同,而且又是廣東人,孫中山也是廣東人,因此慈禧一揮手,把一等變成了二等,而第二名的劉春霖,則是變成了一等。
當然,譚延闿對此并不知情。
不管是一等還是二等,反正他實現了自己的愿望,終于可以讓母親上桌吃飯了。
消息傳出,老爺譚鐘麟無比欣喜,剛好趕上吃飯時間,李氏淡定地站在一旁,本想繼續伺候著老爺和夫人用餐,譚鐘麟大手一揮:“還愣著干嗎?上桌!”
李氏戰戰兢兢,坐在夫人和老爺的旁邊,強忍著淚水。
整整二十四年了,自己終于有機會坐著吃飯了。
最后的教誨成為譚延闿的指路明燈
譚延闿在譚府也得到了極大的尊重,那些平時總是恥笑他是“小妾所生”的人,也不敢再輕視他,而是點頭哈腰。不過,譚延闿并不和他們計較,將來,他要去朝廷為官,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母親李氏教導兒子譚延闿,不管在哪里做官,一定要行得正坐得端,不能貪污腐敗,要走正道,要為民請命。
譚延闿牢記于心。
正是如此,進入朝廷之后的譚延闿,意識到晚晴的腐朽,非教育不能移之根本。于是在父親譚鐘麟去世之后,回到長沙辦起了教育,他拿出自己全部的積蓄,資助當地的學校。
31歲那年,譚延闿當上了湖南省省長,也是以清廉公正為本,盡量做到為百姓辦實事。
隨著公務越來越繁忙,自己也沒有多少時間陪伴母親,但他仍然對母親十分牽掛,娶妻之后,還專門讓妻子留在母親身邊,平時照顧母親,自己則是時常通書信。
不過,母親為了不耽誤譚延闿,一般都是報平安。
1916年,李氏病逝于上海。
譚延闿送走母親最后一程。
然后繼續他此生未完成的事業,而他將來要做的事業,都是他那個沒有文化的母親,叮囑他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