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新聞的時候,看到了幾條勵志新聞。
第一條新聞,就是這條:
這條新聞表示,浙江的一對夫婦,開了一家網紅餐館,年入三十五億,而且這對夫婦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就多次沖刺IPO,可謂是屢敗屢戰。
今年,他們又一次站在了港交所門外,再度遞交了上市申請。一對小夫妻,年入三十五億,還是如此屢敗屢戰,那么優秀的人還那么努力,這是多么勵志的一個案例啊!
可當這個新聞出來后,評論區突然就翻車了:
看得出,現在的網友們對這類勵志新聞,已經非常不感冒了。
第二條勵志新聞,就是這個:
這條新聞表示,一個年輕的00后小伙子,通過養蟋蟀,年入800萬,他的這些蟋蟀賣出去不僅可以做成小吃,而且還能做成珍貴的藥材。
而當這個新聞報出來后,評論區全都是這樣的一副景象:
是的,養蟋蟀年入800萬也沒有吸引力了,所以評論區也翻車了。
第三條新聞,是這個:
這條新聞,說的是一位“智慧與美貌并存”的美女,是某名牌大學的核工程計算物理實驗室的碩士畢業生,畢業后,她加入了某著名單位,為我們的核事業貢獻了她自己的力量。
但是當這條新聞報出來后,這位美女的信息,就被扒出來了。據傳,這位美女,是一個“學術妲己”,學術水平非常水,而且據傳她本科學的是與核物理壓根不相干的專業,后面就通過特長生加分進入名牌大學讀研究生,而讀研后,她竟然轉入了核物理專業,從一個不相干專業轉入專業性很強的核物理專業,很多人就表示這非常匪夷所思。而且還有人透露,她的現任丈夫,就是她對口專業研究所的副所長……
而當這些信息被爆出來后,讓她當優秀代表出來演講的某名牌大學沉默了——讓她當優秀代表發言的時候大張旗鼓,被公眾爆出有問題后立刻沉默,這讓一些官媒都看不下去了:
是的,一條非常勵志的“顏值與智慧并存”的新聞,也翻車了。
第四條新聞,是這個:
新聞表示,一個女孩,到北冰洋捕蟹,月入13萬。她在北冰洋工作的日子里,不僅能看到北冰洋的日落,還能拿到豐厚的報酬。
而這條新聞出來后,評論區的各路大神也紛紛出來留言了:
是的,四條勵志新聞,估計報道這些新聞的媒體都本以為能引導網友們多往勵志方向想的,結果呢,網友們全部都不吃這一套了,所以四條新聞的評論區,全部都翻車了。
為什么這四條新聞,評論區全都翻車了呢?
因為其實當你仔細想一下這四條新聞背后的細節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很多細節壓根不是我們普通人能想象得到的。
例如第一條新聞,媒體只告訴你一對夫婦年入三十五億還四次沖擊IPO非常勵志,但是他們沒有告訴你的是,為什么這對夫婦多次沖擊IPO都失敗了?是不是因為他們的財務、管理出了問題?是不是因為競爭壓力過大?是不是因為負債虧損嚴重?是不是因為盈利模式過于單一?這些媒體統統沒有告訴我們。
再如第二條新聞,媒體只告訴我們00后年輕人養蟋蟀年入百萬,但是他們沒告訴我們的是,這個年輕人養那么多蟋蟀,到底是怎么銷售出去的?普通人能有這種銷售渠道嗎?而且養蟋蟀的場地、環境、溫度濕度、清潔衛生、防病蟲害、市場風險,對飼養者要求都極高,如果普通人跟進了,他們能承受得起這些風險嗎?
還有第三條新聞,媒體只告訴我們,一個美女碩士生畢業后進入核研究所工作,為我們的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很勵志,但是他們沒告訴我們的是,這個美女,她的背景到底如何?她到底是如何能通過一個不相干的專業轉入專業性極強的核物理專業的?普通人能做到這種“勵志”嗎?
還有第四條新聞,媒體只告訴我們,一個女生去北冰洋捕蟹可以月入十三萬,但是他們沒告訴我們的是,去北冰洋捕蟹條件有多惡劣,也不會告訴你出海后極寒、巨浪是家常便飯,更不會告訴你捕蟹是純體力勞動,工作不分晝夜,上籠了就得干活。而且捕蟹船更不會因為你不適就回港,而且更要命的是在公海工作,你壓根不敢想會發生什么……
如今的一些媒體,他們只管告訴讀者們一些新聞是多么多么的勵志,一些案例是多么多么的積極向上,但是他們從不告訴我們,一些新聞和案例背后的辛酸到底如何。
一些媒體,他們一直在制造一種信息不透明的環境,選擇性地把信息提供給讀者。不僅一些媒體這么做,有時候一些公司,一些機構,一些社會組織也這么做。
為什么他們要這么做呢?
因為目前社會上,一種很流行的管理方式,就是利用“信息不透明”作為一種管理方式。而這種管理方式在很多時候,是可以讓一個公司、機構或者社會組織變得更穩定的。
例如一些團隊的領導,他在招手下的時候,他一般不會挑選太聰明的,因為太聰明的人什么都懂,這時候他們就不好管理了。
而且當你讓一個什么都懂的人當你手下的時候,因為他什么都懂,你和他沒有信息差了,這時候他們就會權衡利弊,然后對你的安排挑三揀四,而且有時候他們懂多了之后,他們還會直接挖走你的手下出去單干,這時候你就十分被動。
所以,目前的一種很流行的管理方式就是,適當給下面的人制造一種信息不透明的環境,讓聰明人的人聰明不起來,而蠢的人也能聽話,這樣你的團隊就能夠保持穩定與平衡了。
保持信息不透明,讓下面的員工保持在一種聰明與愚蠢之間的平衡態,這就是一些公司或者機構常用的管理方式。
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會問了——既然聰明人不好管理,那直接選蠢人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要搞什么信息不透明的環境呢?
直接選蠢人,也是不行的。
為什么呢?
因為如果下面的人都是蠢人的話,你說什么他們都會信,這也是很致命的。
例如當你在聊天的時候,你無意中說了一句“我們今年業績不好,都是競爭對手搞鬼把訂單都搶走了”的時候,這時一些太蠢的手下,如果真的因此而憤怒,然后跑到競爭對手的公司門口把他們老總堵到角落,然后死揍他們老總的時候,這時候你就知道什么叫要命了……
所以,如何才能讓手下在“聰明”與“愚蠢”之間保持動態平衡,這就是目前很多公司都在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