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近期蘇州持刀傷人等事件,產生了一個稱呼“新義和團”,網絡的聲音里甚至有不少人鼓噪成立“當代義和團”,等等。
我覺得有必要給大家提醒一下,所謂義和團殺掉最多的,從來都不是洋人,而是國人。
義和團到底殺了多少洋人呢?
根據教會方面的統計,共計有241名外國人死亡,其中天主教宣教士53人,新教宣教士及其子女共188人(其中兒童53人)。
沒錯,兩年時間,前后上百萬的義和團,就干掉兩百多洋人。這里面,大多還是人家的家屬小孩,真正所謂的“洋人”頂天100多人。
當然,義和團的“戰果”遠遠不止這么多,他們殺的最多的,是國人。
義和團殺了多少國人呢?
據統計共有兩萬多名中國基督徒(天主教18000人,新教5000人)被殺——這只是教民,許多與教會無關的中國人也被義和團殺害,數量遠超被害基督徒。限于時代背景,這個數字無法統計,但僅在北京,死于義和團手下的民眾就有數萬人。
可是義和團不是口口聲聲要滅洋嗎,為什么要殺平民呢?
因為平民容易殺啊!
洋人怎么殺?使館就不用說了,人家有士兵有機槍,一個幾十人的大使館,義和團幾萬人都攻不下來。
沒有士兵的教堂,義和團同樣也很難攻下來。牧師雖然沒有機槍,但他們會組織躲入教堂的教徒進行堅決抵抗。比如義和團圍攻北京的天主教北堂,數萬人打了幾個星期,就是拿不下。
當然也不一定是拿不下,而是不敢沖,因為會死。關于義和團的作戰方式,《天津一月記》是如此記載的:
“團與洋人戰,傷斃者以童子最多,年壯者次之,所謂老師、師兄者,受傷甚少。傳言童子法力小,故多傷亡;年壯者法力不一,故有傷、有不傷;老師、師兄則多神術,槍彈炮彈近身則循衣而下,故無傷;人多信之。有觀其后者,歸語人曰,臨陣以童子為前隊,年壯者居中,老師、師兄在后督戰,見前隊倒斃,即反奔。”
拿小孩頂在前面去送死,拳師們不是是什么?這說明他們根本就無心戀戰,他們熱衷的是包圍后的集結,然后燒殺搶掠平民。
人渣
所以絕大多數義和團傾向于跟軟弱的本國教民和平民“戰斗”,因為他們沒有組織,難以抵抗。
義和團是很聰明的,他們一開始就把搶劫教民當作主要目標。當教民被搶得一貧如洗后,義和團便對攻打對象越來越不加區分,他們的攻擊目標擴展到所有外國的東西,比如電燈、鐘表、藥品、火柴等任何洋貨。出售洋貨的東西成為縱火和洗劫的目標,人們家里如果存放洋貨,就會有喪命的危險。
為了方便扣帽子,義和團對國人進行了劃分。外國人被稱為“大毛子”;中國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通被稱為“二毛子”;其他通洋學、懂洋語、以至用洋貨者,或者上述之類的親朋好友。被稱“三毛子”至“十毛子”。
這樣一來,還有幾個百姓能獨善其身呢?但凡十毛之列,義和團想怎么處置都可以。
《拳事雜記》記載: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曾有學士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仲芳氏也在《庚子紀事》中說:哄傳各家不準存留外國洋貨,無論巨細,一概砸拋,如有違抗存留,一經搜出,將房燒毀,將人殺斃,與二毛子一樣治罪。
對當時中國最開明立志救國的維新派,更是要“拆毀同文館、大學堂,所有師徒,均不饒放”。
到了運動后期,義和團已經到了隨意扣帽子,濫殺無辜的程度,只要看上你的財產,就給你隨意冠上漢奸的名號,一概殺之。當時記載義和團進入北京后,“被害之家,嬰兒未匝月亦斃之,慘無人理”,“京師盛時,居民殆三百萬,自拳匪暴軍之亂,劫盜乘之,所過一空,無免者。”
總之,義和團不過是借愛國之名行搶掠之實,就是一幫反火車反電線反一切科技反進步的人。大師兄們告訴老百姓他們刀槍不入,卻拿別人去當擋箭牌。他們殺死幾百個傳教士及其婦孺,便屬于反帝愛國壯舉;屠戮幾十萬中國人,算可以忽略的代價,這個叫做政治正確。
當然也不能否認,在時代背景下,義和團里或許確實有愛國的人。但這種愛國,是愚昧的。或者說,是有相當局限性的。
大清實行的是封建專制制度,皇帝以天子的身份君臨天下,大權獨攬,成為國家的化身。所以愛國與忠君是混在一起的,忠于國家和忠于皇帝就是一回事,難以區分。
而這種愛國觀表現到對外方面,就是皇帝自古以來所提倡的“華夷之辯”與“夷夏之防”。
由于古代中國長期處于東亞國家頂端的地位,導致國人失之于自得自大。進而把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國、各民族,統統鄙視為野蠻的,不開化的蠻夷。
事實上,我們的古代中國放到整個世界上,并沒有那么昌盛與強大。歷史上我們有過一些亮點,但人家也不差,而到了19世界初,中國則早已被先進文明遠遠拋在了身后。可大清統治者仍以“天朝上國”自居,傲視天下,以“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沾然自得。
千百年來形成并不斷強固的“華夷之辯”觀念,不僅深深扎根于統治者及其士大夫思想中,更是被統治階級的普遍心態。
“華夷之辯”、“夷夏之防”觀念不能正確對待外部世界,妄自尊大,因循守舊。導致閉關鎖國,阻礙社會進步。哪怕是在鴉片戰爭以后,這種傳統愛國觀仍然長期支配和禁錮著大多數人的頭腦。
這就是義和團的愛國觀,說白了,也就是妄自尊大的情緒導致盲目排外,要求恢復到鴉片戰爭前那種“閉關而治”,自成一統的局面。
盲目排外發展到排外狂潮,就表現為義和團運動。
可以說義和團這兩年時間基本都是在殺本國人,而殺死的241個洋人卻成了壓垮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