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國突然宣布,決定對波蘭公民實施15日單方面免簽政策。
這是中國今年第一個決定免簽的歐洲國家。
為什么是波蘭?
論歷史友好關系,波蘭比不上法國,論在歐洲的地位,波蘭也比不上“列強”。
但如果從經貿的角度看,免簽波蘭并不是我們單方面的決定,而是波蘭自己的努力……
也就是在上個月,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38.1%的關稅后,波蘭總統(tǒng)就低調訪華。
來搞啥呢?談生意。
杜達去了吉利的工廠,特別提出,想邀請吉利去建廠。
之前,比亞迪和匈牙利,奇瑞和西班牙都已經達成建廠協議,現在中國的頭部民營車企,只剩下吉利這個香餑餑了。
其次,吉利在歐洲也有根基,畢竟收購了沃爾沃,知名度天然就有優(yōu)勢。
最后就是波蘭很著急了,那么多年來都沒有亮眼的工業(yè),和匈牙利一樣,多年來只是給德法汽車大廠做零部件的供應,沒有自己的整車制造企業(yè)。
現在歐洲拼新能源,德系法系的車廠不行了,訂單量也小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大腿被砍,殃及池魚,所以現在很多歐洲國家都希望引入中國的新能源車企進駐。
而波蘭更是要尋求轉型,畢竟誰想一輩子替別人打工呢?
回想中國的汽車工業(yè)轉型,其實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急需發(fā)展汽車工業(yè),也是到處尋找西方各家汽車公司來華投資建廠。
但同時,我們也對外開出了一個條件——所有的公司在中國開廠,都必須用“合資企業(yè)”的形式,即跟中國一家企業(yè)合作,共同操作。
這個做法,就是“用市場換技術”,因為我們也不想給別人打一輩子的工。
合資建廠,多少能得到點技術外溢。
但是,歐洲車企也是賊精,他們也是種種限制,盡量少讓自己的技術外溢,這也使得中國在傳統(tǒng)汽車的追趕方面并不是很成功。
就拿“大眾門把手”來說,中國企業(yè)每次把仿制的產品送到德國去檢驗比較,但德國總說我們生產的門把手就是不合格,后來中國企業(yè)想了個主意,調換了德國把手和中國把手的送檢標簽——結果還是不合格。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大眾就不想讓我們仿制,不想讓我們合格。
也正是因為這個,2000年后,中國企業(yè)下力氣對電動車汽車技術進行研發(fā),從而另起爐灶,并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出現了成果。
今天,中國新能源無論是產量還是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
眼瞅著中國新能源如此成功,歐洲也想著摸著中國的石頭過河。
加關稅,就是一種手段。
20%的加征關稅,很多中國企業(yè)都受不了,這就可以倒逼中國在歐洲設廠,把產業(yè)鏈搬到歐洲去,從而留下技術和就業(yè)。
而且,他們也非常希望采用“合資”或跟當地車企合作的途徑,推動技術外溢,并且能在歐洲建立起一條供應鏈,從而使得歐盟各國得益。
所以歐盟特別壞,壞就壞在給每家的關稅不同。
比如比亞迪之前就釋放了他們想在歐洲投資的意向,所以歐盟單給比亞迪一個比其他車廠低的稅率(17.4%),也是希望讓比亞迪能走上歐盟指定的軌道。
而對于中國的企業(yè)來說,如果貿易壁壘持續(xù)上升,那么歐洲建廠也是一個好的選擇。
吉利就是最早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車企之一,當年收購沃爾沃,就極大帶動了吉利發(fā)動機技術的升級。
進入電動車時代,吉利也是利用了歐洲的研發(fā)優(yōu)勢,提升了整體的平臺調性。
比如6月12日,吉利領克品牌首款純電旗艦轎車Z10,就在瑞典哥德堡的吉利歐洲創(chuàng)新中心舉辦了全球首秀。
之所以選擇在瑞典,就是因為這里有服務吉利的近200名國際一流設計師,而且50%以上還都是時尚領域的,這就決定了領克車型的獨特性和前瞻性。
早在2013年,吉利就在瑞典建成了吉利中歐研發(fā)中心(CEVT),并獲得過北歐革新創(chuàng)新獎、2021年紅點設計大獎、瑞典最美辦公室設計提名和瑞典可持續(xù)建筑評級。
作為吉利與沃爾沃合資打造的高端汽車品牌,領克把歐洲的設計與技術和中國的智造、數字化和電氣化完美結合,深受中外用戶青睞。
2020年,領克又發(fā)布歐洲戰(zhàn)略,正式布局歐洲市場,開始與世界一流汽車品牌,展開正面競爭。
如今,波蘭邀請吉利建廠,吉利會不會去呢?
我們拿去年年底發(fā)布的首臺歐版極氪001舉例。
極氪001和極氪X兩款車型的歐洲市場預售,起售價分別為59490歐元(約47.2萬元人民幣)和44990歐元(約35.7萬元人民幣)。
而在中國的起售價分別是26.7萬和20萬左右。
如果刨去關稅,盡管利潤不如以往,但還是會比在國內賣車賺得更多。
在中歐的貿易爭端中,雙方都有一種對對方的依賴,吉利如果真的在波蘭設廠,或許也會說動歐盟或者波蘭有關人士降低關稅。
畢竟關稅在前,你不去別人就去了,而且歐洲的市場確實也很大。
中國汽車出海,海外建廠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早點去,還有先發(fā)優(yōu)勢,能賺到更多的利潤。
此外,落地波蘭也能規(guī)避壁壘升級的風險。
而且歐洲人有錢,拿下歐洲,也有利于產品高端化、國際化。
這也是當前吉利的一個痛點:在國內卷價格,很難卷過比亞迪,但在國外卷高端,說不定就是一條新賽道。
作為中國最早的民營車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吉利未來的想象空間,會更廣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