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去辦理房屋出租手續。新租客是三個東北大學的師兄弟,一個去年畢業的加兩個今年新畢業的孩子。
雖說也都二十五六歲了,但是感覺生活經驗嚴重不足,這也是現在很多孩子常見的問題吧。
因為一直聽說這兩年大學生不好就業,我就問他們怎么那么幸運,一下子就被體制內的研究所給招來了。
對了,我家那邊附近有好幾個航空航天類的研究院,雖然眼高于頂的高端家長們看不上,但是對于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畢業進去工作是個不錯的開端。
更何況他們是從東北過來的呢?現在大家都在努力逃離東北呀。
結果那個來辦理手續的孩子和我說,他們專業找工作不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就業率,他覺得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太夸張了。
我又問他,那你知道你們學校別的專業的就業率怎樣嗎?他說不關心,所以不知道。
他們進去工作的是一個微電子研究所,招他們是因為上學的時候就在做相關的項目。按照還有師兄存在的情況,這應該是研究所的對口院校,只要缺人就會考慮從那里招人的那種。
我不懂啥是微電子,回來問了一下孩子爸,他說是做芯片的。我瞬間就明白了,他們當然不愁工作呀。
擱以前這專業屬于理工類艱苦專業,現在看是朝陽產業,正是用人的時候。東北大學又是理科見長的雙一流高校,這專業算是里子面子都有了。
研究所雖然收入不高(話說剛畢業就拿超高收入的又有多大比例呢),但是勝在有北京戶口,工作生活穩定,是個不錯的起步,如果家里再能給支援個一兩百萬首付,那就完美了。
北京今年的高考志愿填報已經結束了。
盡管現在在張雪峰等大網紅們的帶動下,大家越發注重志愿填報了,但是每年的填報過程中,讓家長們糾結的問題一個都不少。
比如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比如考了尷尬的670分上下或者600分左右,怎么選擇學校和專業?等等。
知道填報志愿重要和明白怎么填報志愿之間,還隔著一個太平洋。
作為娃還有四年就要高考,現在又是在做家長工作的我,最近一年以來也在關注相關信息,感覺內容龐雜,不好著手。
信息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孩子,試探著問過幾次,他并沒有對方向的思考,也沒有特別偏好的方向。
當然,他還是孩子,也不能要求他像很多天才兒童一樣,早早地就有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感。
所以,就更加茫然無頭緒了。
都說規劃,那也要有個基礎才行呀,啥都沒有,怎么規劃?
只能邊走邊看,目前只能是首先盡量去選理科,如果他高一能支撐住,其次觀察一下他喜歡的地理到高中是否還喜歡得下去。
目前從我這里看,我覺得高考填報志愿有兩個底線不能打破:
一個是當選學校和選專業發生沖突的時候,盡量以保證專業優先。
現在看,好專業就是好飯碗。對大多數人來說,并沒有自己極其顯著的偏好,最后能不能好好在本專業發揮力量,看的是個性是毅力。
不喜歡但也不討厭就可以選擇。沒有足夠的熱愛,不影響賺取工資養家糊口,影響的是工作上能夠做出的成績和事業上可能達到的高度。
只是,現實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只有工作,并無事業,工作只是過得去,并不會做出多大的成績。
不是我們不想自己的孩子可以肆意人生,我們更希望他們安穩踏實。
其實就是外人關心他們飛的高不高,咱們做父母的只希望能保證底線,關心他們過的穩不穩。
按理說,專業還是學校的這個道理,已經填報志愿的家長們肯定比我們懂,但是為什么還會有很多人為了去好學校而選擇明顯的“爛”專業呢?
貪心吧。不想浪費分數,畢竟分數是雞娃十幾年花了幾十上百萬培訓費考出來的,這種努力必須被看見。
虛榮心吧,畢竟進了知名的好學校聽起來好聽,當下會很開心,而工作是四年乃至七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
只能說,升學考試這一路,家長的貪心和虛榮在每個關鍵節點都有發揮作用的空間,能不能好好克制,確實影響孩子的前途命運。
比如小升初經常討論的實驗班普通版班牛校普校的選擇問題,初升高經常出現的好學校的普通班還是下一層級的實驗班的選擇問題,都是對家長心態的考驗。
最近一個在網上被討論的很多的案例是一個小學市三好英語FCE以及校內成績很好還有其他獎項一大堆的孩子,初升高壓線進了人大附,最終高考出路很一般。
這是很乖很聽話的那類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父母托舉的很好,小學初中一路順暢,高考那塊不太靈光了。
有人討論說,如果她不上人大附,去一個差一點的學校,在那里做個中上游的孩子,最后高考結果未必比現在差。
只是,絕大多數父母缺少放棄的勇氣,都寧愿讓孩子踮著腳尖去夠更好的,只是,腳尖踮久了,足跟腱壞了,孩子躺平擺爛了。
養孩子的智慧,不是年齡增大了就有了,也不是孩子管的多就有了,它需要思考和沉淀,也需要克服貪欲和虛榮。
第二個不能打破的底線是,當孩子的選擇和家長的愿望發生沖突的時候,盡量聽孩子的。
可以給孩子建議和分析利弊,甚至為了說服他可以帶他參觀相應的工作環境,或者去見一些專業上的牛人,但最終不要強迫他服從父母的選擇。
這個道理也不難懂,就是孩子的人生是他在過,不是我們。哪怕過的不好,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但是現實里太多父母還是克制不住控制欲,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安排,有的甚至偷著去改孩子的志愿填報。
有個例子是一個男生考分非常高,清北水平,但是當時聽從父母安排,為了不浪費分數去學了計算機專業。
父母的出發點沒錯,計算機專業是好專業,奈何這孩子不喜歡計算機專業,大學學的相當痛苦,幾年下來毫無意氣風發的樣子了。
可以想見,以后工作也都是專業為基礎和起點的,他還得不知熬過多久,才會產生斷臂割舍的勇氣。
本來起點應該很高的,專業的選擇可能讓他在工作和事業起步之時就遭受了巨大波折,早早泯然眾人。
實際上,如果孩子特別有主見,有明確的想學的專業和目標,這個孩子將來很大概率不會出現父母擔心的不能好好生活的情況。
而自己沒有想法,或者想法不強烈的孩子,他就不會和父母因為這個事情發生嚴重沖突。
最怕的是什么都不懂,卻又很執拗的情況,這是家庭教育要背的鍋。
比如我們這一代人里面最常聽說的例子就是,學習不怎么給力,有能力的父母給安排個穩定的工作,干不了幾天非要自己出去闖,結果混的灰頭土臉,想回頭父母已經退休,幫不上了。
這種怎么說呢,以前生活太好了,上帝是公平的,總要給個機會讓他體驗一下人生的不容易,父母想攔也攔不住呀。
張雪峰給的大方向是文科重院校,理科重專業,有道理。但是再往具體了說,還需要家長根據孩子想法、家庭情況等等幫助孩子進行個體化的選擇。
一想這個就頭大,還是覺得80后父母不容易,當年我們報志愿,父母老師根本都不知道那些花里胡哨的專業名稱啥是啥。
我看有人說孩子學了十二年,填報志愿就幾天,我們當時估計也就倆小時,就把這么重要的事情給確定了,真坑呀!
今早看到別人寫的一個有用的原則,就是如果孩子確實不知道自己想選啥專業,那就給自己留下后續選擇的空間,比如去發達地區,選擇一個寬泛的專業,方便后續進學校后或者考研時重新選擇。
再怎么著,大學四年過去了,也不能還完全沒有方向吧。
我個人覺得社會實踐非常重要,比如初高中有時間多去企業里面看看之類的,但是走馬觀花的看沒有意義,親身體驗時間上又不夠,加上現在卷成績都把時間耗盡了,這一點可操作性似乎不強。
現在就連本科生們都在忙著卷績點,不出去實習了呢。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難處呀。
但是有思考有方向的孩子和自己只會埋頭讀書的孩子完全不一樣。
最近流傳的播音腔“狀元”視頻,號稱考了743分的那個童鞋,其實是去年的高分考生,他把自己的方向和假期安排的明明白白這一點,已經讓他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職業起跑線,真是讓人羨慕呀。
以上。
這有雨不下的天兒真叫悶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