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爆發后,國共兩軍連續爆發惡戰,先是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碾莊圩圍殲黃百韜第7兵團5個軍12萬人,經過連續10余日激戰,最終將其全殲,但也付出4萬9千人傷亡的慘重代價。然后黃維第12兵團4個軍另1個快速縱隊被中原野戰軍阻擋在宿縣雙堆集一帶,由于中野兵力有限,最終在華東野戰軍支援下,才將其全殲,但也付出34000余人傷亡的代價。
我軍各軍區送來10萬新兵
相對于國民黨軍中、后期,解放軍的縱隊和師(旅)的總數量基本無變化,但部隊的實力卻有較大增強。66天中,各軍區共為前線升級補充了10萬以上新兵。如華野所屬兩廣縱隊,戰役前原有5513人,戰役后統計的各類減員人數有2585人,但戰役以來的增加人數則有3148人。這里面,增加的人數多為主力縱隊調撥的解放區新兵,達2832人。截止1949年1月15日,該縱現有人數為6076人。
更厲害的是解放軍的“即俘、即補、即教、即戰”。快的話,上午才俘虜的國民黨兵,下午就編進連隊拿起槍戰斗,這使部隊在傷亡較大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強大的作戰能力。華野4縱12師,在戰役開始時共有7697人,戰役中傷亡3830人,占原有總人數的50%,但戰后,這個師則擁有10505人。
大批俘虜補充進我軍
國民黨軍隊越打越少,又無士兵可以補充,解放軍卻越打越多,淮海戰役第一、第二階段中俘虜的國民黨軍10余萬人,犬多數都及時補入了解放軍部隊,成為除地方武裝升級外的最主要的兵員補充途徑。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兼副政委粟裕也說:“淮海戰役開始,華野為36.9萬人,戰役過程中傷亡10.5萬人,戰役結束時達到55.1萬人,這中間除整補了幾個地方團外,補進的主要是解放戰士。”
同樣,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中原野戰軍也補充了大量的俘虜兵,其麾下原本僅有12萬部隊,在淮海戰役中卻要負責圍殲同樣擁兵10余萬的黃維第12兵團。黃維兵團以美械精銳“五大主力”中資歷最老的第18軍為骨干,下轄4個軍都是嫡系中央軍部隊,這在國民黨軍多個野戰兵團中也是不多見的;此外,還配屬第4快速縱隊,加強了坦克和重炮部隊,火力十分強大。中原野戰軍在圍殲黃維兵團過程中,戰況十分慘烈,從1948年11月23日起,至12月15日止,歷時23天,最后傷亡2萬余人。
俘虜進入我軍立即開始戰斗
但由于當時配合作戰的華野部隊不要任何繳獲、不要任何補充,將偌大的黃維兵團全部留給了中原野戰軍去補充,使得中原野戰軍迅速得到恢復,但所屬不少部隊中的俘虜比例都達到60%左右。以4縱10旅為例,該旅前身是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更早是紅四方面軍的三十一軍,歷來以戰斗作風硬朗頑強著稱,屬于實打實的主力旅。
該旅31團1營作為主攻營,開戰后始終沖殺在前,全營499人,共傷亡418人,但戰役結束時統計,全營卻有500多人。究其原因,除了官兵們強烈的戰斗意志,輕傷包扎后主動歸隊外,更多的就是依靠“即俘即補”的解放戰士。這些剛剛俘虜來的蔣軍士兵,進行短期的訴苦教育,提高階級覺悟后,立即參加1營投入了前線激戰,不僅使得部隊始終保持建制和滿員;有些俘虜由于提高了思想,明白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道理,調轉槍口后反倒成了英勇戰士,最后不少人還立了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