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5日,經過連續(xù)半個月艱苦鏖戰(zhàn),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終于攻克錦州城,東北入關咽喉通道被徹底切斷,國民黨軍僅剩沈陽、長春兩地還在苦苦支撐,再無翻盤可能。尤其是長春,從年初開始就被重重包圍,糧食、蔬菜、柴火等生活物資完全斷絕,守軍官兵每天僅靠少量空投維持,長期處于饑餓狀態(tài),士氣低落、兵無戰(zhàn)心。
長春守軍先后起義投誠
駐守長春東城區(qū)的滇軍第60軍首先舉起義旗,全軍近3萬官兵在軍長曾澤生率領下通電起義,加入人民陣營;17日晚,第60軍秘密撤出陣地,將防線移交圍城的東北野戰(zhàn)軍部隊。撤退前,曾澤生軍長特意給負責防守錦州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第1兵團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鄭洞國去信,勸說道:今日時局,政府腐敗無能,官僚之貪污橫暴,史無前例,公乃長春軍政首長,望即共襄義舉。
次日清晨,駐守西城區(qū)的中央軍新7軍忽然發(fā)現(xiàn),對面陣地的友軍全都戴著東北野戰(zhàn)軍普遍裝備的狗皮帽子,說話也不再是熟悉的云南腔,大驚失色,立即向軍部報告。但軍部高層也不愿繼續(xù)毫無意義的抵抗,軍長李鴻、副軍長史說和參謀長龍國鈞等人商議后,決定向東北野戰(zhàn)軍投誠,放下武器。18日上午,新7軍政工處長楊天庭等人前去談判,當面保證不破壞武器、倉庫,所有機要文件一律交出。
勸說鄭洞國一同起義遭拒
當晚,新7軍為表示誠意,先將4門105毫米榴彈炮交出,又安排2位副師長參與談判,雙方在19日晨5時30分簽訂協(xié)議,新7軍隨即撤離西城區(qū),城內僅剩鄭洞國兵團部直屬部隊還在負隅頑抗。考慮到鄭洞國畢竟是抗戰(zhàn)時期的老長官,參謀長龍國鈞代表新7軍前去勸說共同行動。龍國鈞到達鄭洞國所在的中央銀行大樓后,委婉表示:“史說副軍長正主持會議,但有些重大問題尚待決定,倘若司令官親自參加,問題就容易解決些。”
但鄭洞國思想十分頑固,當初曾澤生寫信勸降時,他就直接回復:“曾軍長要起義,請他自己考慮,要我和他一路,我不能干。”此番,跟隨自己打過鬼子的龍國鈞竟然也要投降,還來拉攏自己,他毫不客氣的回絕:“龍國鈞,你和史說隨我做了幾年事,我待你等不薄,今日何苦這樣逼我!”眼看鄭洞國情緒如此激動,龍自知多說無益,遂轉身離開,數(shù)小時后率部放下武器。
形勢所迫放下武器
第60軍、新7軍相繼撤離長春后,東北野戰(zhàn)軍安排獨立第9師1團包圍了鄭洞國的指揮部,盡管鄭本人毫不動搖,并做好了舉槍自戕的準備,但其身邊的人卻不打算為蔣家王朝殉葬。兵團參謀長楊友梅、參謀處長郭修甲出面與東北野戰(zhàn)軍談判,提出鄭洞國不在報紙和廣播電臺發(fā)表講話、對外宣傳要說鄭系受傷被俘等條件,以保全鄭洞國臉面,東北野戰(zhàn)軍方面表示全部同意。
21日凌晨,楊友梅下令警衛(wèi)部隊對空鳴槍一陣,以表示最后抵抗之意,然后就集體放下武器。樓上的鄭洞國聽到槍聲,認為“最后時刻已到”,遂準備自戕,卻被身邊警衛(wèi)牢牢保住,眾多部下又苦苦哀求,勸說:“千萬莫走絕路!”無奈之下,鄭洞國走出房間,代表兵團部宣布投誠,長春全城解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