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蟄,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這是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原文。本章主要論述了不老之道,也叫不壯之道,也叫赤子之道。萬物不壯則不老,物壯則老。物壯則離道。離道就是不道,萬物不道則早亡。
一切生命體皆有不道和合道的兩種表現。不道者早已,合道者雖骨弱筋柔而握固,合道者精之至、和之至、不壯不老。
萬物皆是陰陽相合、剛柔相濟。和之至,就是柔之至,而且是柔中帶剛。萬物壯則為陽,不壯為陰。萬物失去其不壯的柔和特性,則猶如失去其持續存在的根本。
萬物皆可分陰陽。剛是陽,柔是陰。沖是陽,和是陰;沖則散,和則聚;陽以陰為本;沖以和為本。道沖為用,道和為利;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世人追求合道的境界,不過是追求道和之利罷了。
陰陽、剛柔、沖和、聚散、利用、有無、壯老,都是二元對立的有機統一體,而不是割裂著存在的兩個事物。當萬物的陰陽兩面是相合而不是陰陽相沖的時候,即是有道。
萬物皆有其道。道在人身上,則名其為德。在人類之中,品德、德性最高的人,就是所謂的赤子。用老子的話說就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赤子之道最為柔和、含德最厚,卻并不軟弱。他們完全不會主動去傷害別人,也幾乎沒有傷害別人的能力。別人也不會主動去傷害他。用老子的話說就是:毒蟲不蟄,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這些都是赤子之道的表現特性,也是真正有德之人的追求目標。
成年人的世界充滿著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以及貪嗔癡慢疑等,常常把自己帶入到精氣神匱乏的境地而不自知。只有少數人才能始終保持自身旺盛而又充沛的精力,而不是一直依靠透支身體來維持自己的精氣神,這可能便是一些人不老、長壽的秘訣吧。
有道之人、有德之人便是那些最不易衰老之人、最長壽之人。哪里的人最健康、最長壽?當然是在廣大農村參加勞動的最廣大農民。他們即使不依靠藥物也能健健康康活到八、九十歲。
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既需要有飽滿的精力,也需要有柔和的氣息。
飽滿的精力,就相當于身體硬件;柔和的氣息,就相當于心性軟件。心性不好,必然會加速身體硬件的衰弱老化。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這說明他們身體很健康、精力充沛。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這說明他們心理很健康、敢愛敢恨、敢怒敢笑,心性氣機通暢無阻。
人的內在心性需要通暢無阻,人的身體精氣也需要通暢無阻。
人的內在心性通暢無阻,就叫做和。知和曰常。什么是常?什么是知和曰常?
常就是常道,就是道常,就是天道常。常即是道,道即是常。
老子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歸根是常,復命是常;明是常,容是常,公是常,全是常,天是常,道是常,久是常,沒身不殆也是常。常即是道。它們都是道的別名。
知和曰常,其實就是指:和就是常,就是道。知和就是知道。明就是心明、智明、道明,就是明道、明白道。
益生曰祥。就是指:只要做那些對生命有益、對生存有益的事,就必定會帶來安詳、吉祥、幸福,就必定會帶來祥瑞。
心使氣曰強。就是指:以內在心性氣機去驅使外在身體精氣,就必定會帶來強大。
心,代表內在心性;氣,代表外在身體精氣。心使氣,就是指以內御外。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就是指:一切生命物體,只要其外在的身體精氣毫無限制地走向強壯,其內在的心性氣機就必然會走向衰老。
壯,是指身體外在;老,是指心靈內在。外在的強壯,需要以消耗內在的心性力量為代價。
所謂不壯不老,其實就是指要保持身心平衡的一種內外狀態。
假如人們失去了這種身心平衡的狀態,用老子的話說就是:物壯則老。
假如人們身心不能平衡,人們就無法處于有道的狀態,就只能處于不道的狀態。
假如人們長期處于不道的狀態,那么人們的生命周期必然會過早地終結。
物壯則老的道理,其實就是告訴人們:心理不平衡,是人生最大的劫難,也是人生最大的苦難。
外在身體精氣不平衡,會多病;內在心理不平衡,會易老;身心不平衡,會早亡。
身心平衡的不壯不老的生命狀態,就是老子所說的不老之道,也叫赤子之道,也叫有德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