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新一期開播,在上一期汪蘇瀧靠一首《傻瓜》重回統治區并成功晉級。#汪蘇瀧 又好聽了#沖上熱搜,“這期汪蘇瀧的熱搜到底是好聽還是難聽”,甚至成了《歌手》的熱梗之一。
作為節目中的“小字輩”,汪蘇瀧這次參加《歌手》,簡直就像來“渡劫”。#好聽#和#難聽#的相關話題交替在熱搜榜單上出現,汪蘇瀧的排名也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他本人則從“破碎小狗”一路進化出強心臟,已經能邊看熱搜邊調侃自己了。
有意思的是,雖然在節目中被前輩們“壓著打”,節目外的汪蘇瀧好感度卻不降反增,好像觀眾對他特別偏愛一樣。在第七期節目播出后,在#汪蘇瀧 好聽#的話題下,有觀眾表示“這次瀧瀧走不了了,還是希望他能多留幾場”。
不止如此,冷眼發現汪蘇瀧就像“綜藝潤滑劑”,可以絲滑地融入不同類型的節目中,而且觀眾反饋都還不錯。作為曾經的Q音三巨頭、一代人的青春回憶,他是如何完成“綜藝重生”的呢?讓我們從《歌手》聊起。
汪蘇瀧的《歌手》歷險記
別人來參加歌手是比賽的,而汪蘇瀧卻像是來“大冒險”的。
第一場比賽,汪蘇瀧本著走出舒適區的想法,選了一首觀眾并不熟悉的歌,結果拿下全場第四。其實這個成績對于他而言還算不錯,僅次于海外選手和樂壇前輩那英,但觀眾對此卻并不滿意,戲稱這是“矬子里拔將軍”的結果。
或許是看到第一期唱情緒豐沛的“大歌”更容易獲得觀眾的認可,第二期節目中,汪蘇瀧又選了和自己的音域并不貼合的《血肉》,并且來了段有點尷尬的“詩朗誦”。結果表演結束還沒公布結果時,觀眾就把#汪蘇瀧 難聽#刷上了熱搜,而那一期汪蘇瀧排名第五,堪堪與淘汰擦肩而過。
大歌行不通,就換個新鮮的。第三期的《螞蟻筑起高塔》屬于實驗性歌曲,本來受眾就不多,更別說在競技舞臺上表演。果不其然汪蘇瀧的排名繼續下滑,卡在第六差點要和《歌手》說再見,而那天晚上,網友玩梗似的刷起了#汪蘇瀧 破碎感#。
到了第四期終于選對了歌的汪蘇瀧總算來了次翻盤,拿下全場第四的同時,熱搜上出現了#汪蘇瀧 好聽#的詞條。
從熱搜詞條變化不難發現,大眾對于汪蘇瀧的情緒,是一條U形曲線。從難聽到好聽的詞條更迭背后,是從嘲諷到憐愛的態度轉變。大眾的情緒之所以出現這樣極與極的變化,一方面與汪蘇瀧本身的特質有關,我們后文再詳細分析;另一方面,則得益于節目中的成長線刻畫。
為什么我們總說綜藝是“藝人整容院”?因為綜藝的人物成長線能夠讓我們看到藝人不同于營業模式的,有血有肉的一面,而這種成長與變化,就像劇集的起承轉合一樣,又勢必會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從而建立感情紐帶。
汪蘇瀧的《歌手》故事線,可以說是十分豐滿。
第一期關于汪蘇瀧的部分中,冷眼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關于選曲理由的闡述——《想到我們》是一首新歌,觀眾不熟但沒關系,因為上這個舞臺就是要突破的。雖然這首歌的舞臺表現確實沒能贏得觀眾的認可,但卻給出了人物動機:汪蘇瀧來參加節目是為了走出舒適區,而不是單純為了贏。
同時因為淘汰賽制的存在,汪蘇瀧始終面臨兩難選擇:堅持做自己可能會被淘汰,只有留下來才能讓觀眾看到更多可能性。
于是人物動機與節目規則又帶出了這條成長線的看點:尋求突破、甚至逆觀眾審美而行的汪蘇瀧能不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找到自我突破與大眾審美之間的平衡點。他能不能最終獲得觀眾的認可。
如果說第一期的成長故事可以被概括為“一盆冷水”,那么第二三期的成長線,冷眼愿把他們稱為妥協與搖擺,向大眾偏好妥協,但這種迎合適得其反;想另辟蹊徑靠小眾突圍,卻不得其法。
觀眾對汪蘇瀧的批評達到了頂點,也埋下了觸底反彈的種子。在關于#汪蘇瀧 難聽#的討論中,就有人提到他的長板不是唱,而是編曲和以情動人。第三期的成績雖然依舊不佳,但也有人指出,《螞蟻筑起高塔》的編曲是節目中最出彩的。
跌至低谷,找到長板,浴火而生。低迷了整整三期后,汪蘇瀧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第四期憑借《雨天雨天》拿下第四名,排名甚至超過了大前輩那英。而到了第五、第六和第七期,#汪蘇瀧難聽# 和#汪蘇瀧 好聽#交替沖上熱搜,這一次汪蘇瀧不再對結果患得患失,他全盤接受同時又保持著自己的節奏。從崩潰破碎到釋然享受,汪蘇瀧迎來了排名與口碑雙翻盤,這條成長線也迸發出了弧光,人物完成了成長。
為何人人都愛汪蘇瀧
如前文所說,汪蘇瀧的口碑翻盤除了得益于節目成長線刻畫,和他自身也有很大關系。冷眼覺得,他是那種“潤滑劑”風格的藝人,所以能夠無縫融入不同類型的節目。
他在節目上的風格,是潤滑劑式的。
東北出身的藝人,自帶口音buff,再加上汪蘇瀧那張看起來文質彬彬的臉,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感。這種的反差感,讓他一張嘴觀眾就控制不住想笑。尤其是在錄群像慢綜時,一個汪蘇瀧慢慢影響著大家都說東北話,好笑程度更翻倍。
作為歌手轉型的綜藝人,汪蘇瀧在各種節目上的表現不輸喜劇人,但他那種搞笑風格既不同于相聲演員的三翻四抖,也不像新派喜劇人的段子與冒犯,他就像是學生時代,班里那個說話特別幽默的同學,說出來的話沒有什么理解門檻,也不需要什么知識儲備才能get深意。而且除了搞笑,他也很會說走心的話。
比如《桃花塢》里,汪蘇瀧的身份從650的汪臺長到桃花塢的攝政王,他也經常借著攝政王的身份“狐假虎威”。這種行為就是一種源自生活本身的搞笑,很自然但觀眾也很容易就get到。
汪蘇瀧與其他嘉賓的相處方式,也是潤滑劑式的。
很多觀眾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很多節目里都有汪蘇瀧,但這么頻繁出現在綜藝節目中的他卻不招人煩。冷眼發現一方面,汪蘇瀧選擇的節目都是適合自己的,比如發揮長處的音綜,或者不需要激烈對抗的慢綜。
另一方面,是他的處事方式讓人覺得舒服。很多喜劇人搞笑起來就忘記了分寸,自己在興頭上說話口無遮攔,甚至無意中傷害到其他嘉賓,這一點在韓綜中特別明顯,幾位有名的gagman大哥,包括劉大神在內,都有這個問題。
但汪蘇瀧卻屬于有分寸地搞笑。他其實是個觀察力很敏銳的人,知道會讓對方不舒服的點在哪兒,所以很多互動都是點到即止。像《桃花塢》這樣一個社交試驗場,總是免不了出現碰撞,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局面,汪蘇瀧則經常充當這種場面中的潤滑劑。
丹姐為什么在錄制中越錄和汪蘇瀧越親,就是好幾次尷尬局面都是汪蘇瀧出來打圓場解圍,到了后期丹姐有時候說話稍微過火,汪蘇瀧一句“媽媽”,場面就立刻平靜了下來。作為藝人來說,在節目中很多言行都會被放大,有汪蘇瀧這樣潤滑劑似的伙伴在旁邊,對于其他嘉賓而言,是件好事。
在有大前輩的綜藝中,汪蘇瀧也很懂分寸感。記得去年《聲生不息·家年華》播出,樂壇老中青三代云集一堂,其實節目中有不少汪蘇瀧的熟人,以他的搞笑天賦這種場面他也可以自然地跟大家聊到一起。
但是汪蘇瀧選擇安靜如雞坐在一邊,把場子讓給前輩們,這就讓觀眾的觀感很好。國人還是很看重尊重前輩這件事的,很多時候藝人在節目上讓人覺得“煩”,不是他們的表現有多不得體,而是他們凸顯自我的場合不對,特別是有大前輩在場的情況下。
而且有時候靜下來反而更有節目效果,《聲生不息·家年華》第一期播出,汪蘇瀧坐在角落里不肯多說一句話,為了避免和前輩social時尷尬,帶著幾個同齡朋友去倒水干活等,都成為了那期節目的名場面,被觀眾所討論。
面對著觀眾的批評,汪蘇瀧的反饋還是潤滑劑式的。
換作任何一個人,在自己表演結束后看到#難聽#這樣的詞條,可能都難以維持體面,甚至會立刻找機會反駁為自己辯解。但面對觀眾的批評,汪蘇瀧沒有選擇和大眾情緒對著干,而是任輿論發酵,用新的舞臺來證明自己。
觀眾的好惡其實沒有那么莫測,越是對著干越會引發觀眾的逆反心理和負面情緒,相反不做解釋或者適當“示弱”,反而會引起觀眾的憐愛。加之汪蘇瀧本來在有大眾好感度基礎,只要作品水平上來了,口碑也就能跟著翻盤。
作為歌手轉型綜藝人的代表,汪蘇瀧的順暢轉型是存在可復制與借鑒性的。冷眼也相信,經歷了《歌手》這次大冒險,汪蘇瀧未來的路會越走越好,也會有更多節目對他拋出橄欖枝。
因為老油條易得,而潤滑劑不易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