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運河(四十里河)
歷史演變與遺存初探
陳建木
浙東運河西起錢塘江南岸,經杭州濱江區西興街道到蕭山,東南到錢清鎮,再向東南過紹興城至曹娥江,過曹娥江以東至梁湖街道,東經上虞豐惠舊縣城到達通明壩而與姚江匯合,全長約125公里,此段為人工運河。之后,經余姚、寧波會合奉化江后稱為甬江,東流鎮海以南入海,此段以天然河道為主,亦有部分人工改造河道,自西興鎮到鎮海招寶山全程近200公里。其中,過曹娥江以東經上虞豐惠舊縣城到通明壩,此段河道稱為四十里河。因其修鑿年代存疑,且關聯河道較為復雜,本文重點梳理了不同時期四十里河演變治理過程,本文認為,在梁湖埭建成前,“四十里河”為天然河道,西與曹娥江(古稱舜江)相連通,亦稱舜江,向東注入姚江;梁湖埭建成后,切斷了與曹娥江的連通,經過疏鑿,成為人工運河,系浙東運河一部分,后稱四十里河。通過考證,進一步了解到四十里河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時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作了初步探索。
四十里河惠豐段
一、四十里河前身
晚更新世以來,中國東部平原區發生了三次海侵(星輪蟲海侵、假輪蟲海侵、卷轉蟲海侵)。卷轉蟲海侵是大理晚期海退以后發生的最后一次海侵,從全新世之初(大約1.5萬年)就開始掀起,7000~6000年前,海侵到達最高峰,海面穩定一個時期,隨后發生海退,該時期海侵海退或又幾度發生。在《孟子·滕文公》等文獻記載,“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后,海平面逐漸趨于穩定。此時,曹娥江以東區域原始天然河道(包括四十里河)慢慢開始形成。
歷史上,曹娥江、姚江與四十里河關系密不可分。20世紀90年代,有多位專家就姚江源頭進行過探討辯論,主要形成二種意見:一種認為姚江源頭在上虞梁湖江坎頭,盛鴻郎等在《余姚江河源辨》作過專門考證;另一種認為姚江源頭出自四明山夏家嶺東北眠崗山。但同時《姚江志》也提到“評審會有人也提出了姚江河源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建議”,說明會上有不同的意見。但可以肯定,歷史上曹娥江與姚江相通,故均稱舜江。民國出版的浙江地形圖標注,姚江穿越余姚城段,又稱“中舜江”。其時,曹娥江水可通過四十里河、經姚江注甬江入海。《姚江志》“曹娥江洪水東溢侵蝕和古人疏導,加速了姚江的形成?!?/p>
從上可知,四十里河前身應是一條連通曹娥江與姚江的天然河道,后經過人工修鑿而形成。根據前一種辯論說,四十里河則是余姚江的上游正源;根據后一種辯論說,四十里河是曹娥江與余姚江的連接段。曹娥江與姚江相連通的時間估計長達二千年以上。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梁湖埭的興建。
二、四十里河的形成和發展
(一)四十里河雛形期
浙東運河是我國春秋時期建成最早的人工運河之一。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后,海侵過后的山會平原(主要在今蕭紹平原)多為湖泊沼澤和咸潮出沒之地及南北向自然河流。越國濱海的水環境正所謂:“西則迫江,東則薄海,水屬蒼天,下不知所止。交錯相過,波濤浚流,沈而復起,因復相還。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時,動作若驚駭,聲音若雷霆。”公元前490 年,越王勾踐開始實施由山麓地帶向平原發展,先建山陰小城,不久又建10倍于小城的山陰大城,形成一個水陸交通四通八達的越國平原都城。
《越絕書》卷八載:“山陰故水道,出東郭,從郡陽春亭,去縣五十里?!睋甲C,這條記載中的古水道,西起今紹興城東郭門,東至今上虞區東關街道的煉塘村,全長約25千米。 在越王勾踐將水路開至曹娥江口后,浙東古運河并沒有停止東進的步代。在之后的漫長歷史時期,這條古老運河繼續向東延伸,直到“通江達?!薄?/p>
越國水利圖(引自《紹興水文化》)
那么過曹娥江之后,其水道走的是哪一段?學術界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是上虞的四十里河。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記載四十里河的書,是《嘉泰會稽志·卷十》:“運河,在縣南二百二十步,源出七里湖漁門浦,自皂李湖均匯于河,西抵梁湖堰,東之通明堰,各三十五里 ?!?br/>
明萬歷《新修上虞縣志·輿地志四》:“運河在縣治之南。其東接新舊通明壩,西距梁湖堰,橫亙三十五里?!惫饩w《上虞縣志校續》點校本記載:“《萬歷志》云:橫亙三十五里?!秱涓濉钒福航袼追Q四十里河?!笔窌祥_始出現”四十里河”名稱。
據考證,四十里河(古籍多稱“上虞運河”),西起今梁湖街道外梁湖村江坎頭自然村,向東流經梁湖街道、豐惠鎮,至通明船閘匯入通明江(姚江上虞段),長30余里,“故民間以約數稱四十里河?!?/p>
關于其開鑿歷史,《曹娥江史話》認為其始創于晉代,“根據現有資料,最早的航線應該始創于晉代,晉代以前并無記載?!钡搅藭x代,對于四十里河連通曹娥江航運的情況,有了相對明確的旁證,那就是來自西晉大文豪陸云寫給他姐姐的一封信。那一年,陸云的外甥石季甫出任鄮縣 (古縣名,在今寧波一帶 ) 縣令 ,全家人都很擔心,覺得鄮縣一帶是荒野,交通不暢。陸云于是致書其姐:“(鄮)縣去郡治不出三日,直東而出,水陸并通?!?《陸士龍文集》卷十《延祐四明志》一)。就是說從會稽郡城東門經山陰故水道過曹娥江,然后沿姚江可以直達今寧波,其中在曹娥江和姚江間起連接作用的無疑就是四十里河。
也有專家認為認為開掘時間可能更早,推測依據是《漢書·地理志》關于會稽郡句章縣的描述中有“渠水東入?!钡任淖帧!扒笔侵附浫斯な梃徴蔚倪\河,句章城始于春秋越國,既然句章是越國一個東部沿海的港口,那就必然會有一條內河航線與之相通,這條內河航線很可能就是經過四十里河的浙東古運河。
很多古河道都有一個慢慢疏通的過程,就拿浙東運河最早開掘的一段山陰故水道來說,早在越王勾踐開鑿之前就已經有雛形了,而越國則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疏通拓浚。四十里河應該同樣存在這個情況。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將水路開至曹娥江口后,浙東古運河并沒有停止東進的步代。四十里河經過局部疏鑿,過姚江,到句章,已具備通航條件。春秋越國時期,四十里河雛形已基本形成。
(二)四十里河形成和發展
梁湖埭的興建為四十里河形成奠定了基礎?!端涀ⅰ罚骸捌株柦媳备饔熊ぃ疽曰煨新?。胡梅磵曰:浦陽江南津,即今之梁湖堰,北津,即今之曹娥堰。”(注:這里浦陽江應為曹娥江)據考證,梁湖埭的始建年代當比南朝宋更為久遠。
梁湖埭興建后,曹娥江潮汐失去了姚江的分流,引發了曹娥江干道的擺動變化,涌潮更為兇險,感潮河段因而向上延伸,引起曹娥江支流小舜江入河口段的淤積及曹娥江東岸今上浦鎮東側的沖刷和坍岸,淹沒了原地上的古冢。《水經注》有記:“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墮水,蹙有隱起字云:筮吉龜兇,八百年落江中。謝靈運取蹙詣京,咸傳觀焉。”即指此。謝靈運還親眼目睹了他的宅地——東山始寧墅洲渚被江水、涌潮淹沒的情景,遂記錄于《酬從弟惠連》詩中,云:“辛勤風波事,款曲洲渚言。洲渚既淹時,風波子行遲。”這首詩是謝靈運對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詩的回詩,作于宋元嘉七年(430),由此可證,引發東山始寧墅洲渚被淹的梁湖埭的始建年代當比南朝宋更為久遠,其位置應在今上虞梁湖街道所在地附近。
梁湖埭興建不久,南朝會稽太守孔靈符在上任之前,就向孝武帝提出了富有遠見的“開發浙東”建議,于大明元年(457),提出“山陰縣土境褊狹,民多田少。……徙無費之家于余姚、鄞、鄮三縣界,墾起湖田”的移民建議。孝武帝批準了他的建議,并調他出任會稽太守,坐鎮指揮,組織實施。這次移民路線,由于曹娥江對陸道的阻隔,走的必定是水路,而從安全性和經濟性考慮,無疑會選擇從會稽郡城,經鑒湖運河航道,過曹娥埭渡曹娥江,再從梁湖埭進入姚江、甬江,到達余姚、鄞、鄮三縣這條浙東運河的東段航線。移民船舶以民間小型舟船為多,不可能走涌潮出沒的后海航線,而浙東運河在晉代就已開通,故走浙東運河無疑。
唐宋是浙東運河發展的全盛期。唐長慶二年(822年),上虞縣城遷至豐惠,古運河穿城而過。又由于鑒湖和西興運河交通便利,使甬江和錢塘江通過浙東運河的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四十里河航運更加繁忙。宋室南渡后,“四方之民,云集兩浙,百倍常時”。浙東漕糧、食鹽、絲綢、茶葉等重要物資,官商交通和外國使臣都由浙東運河驛運。南宋狀元王十朋在所撰《會稽風俗賦并序》中,對浙東運河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堰限江河,津通漕輸, 航甌舶閩,浮鄞達吳,浪槳風帆,千艘萬鱸”的繁華景象。
南宋以前已經把梁湖埭改建成梁湖堰,這樣可能更有利于通航。為加強管理,堰旁設梁湖堰營?!都翁尽酚浻小傲汉咴诳h(上虞縣治豐惠)西二十五里”,已不記梁湖埭。由于上虞段運河(四十里河)介于曹娥江與余姚江兩大潮汐河流之間,筑于運河上梁湖、通明兩座堰壩,在浙東運河所有堰壩中最為高大。這一方面可能與四十里河與姚江存在較大水位差有關。據目前水情資料,四十里河灌區通明站中水位為3.6米,而虞北灌區余姚牟山閘站中水位為2.1米,兩者存在較大落差。
在浙東運河諸段中,四十里河通航能力是最小的?!都翁尽ぞ硭摹酚涊d:四十里河“在縣南二百二十步。東來自余姚縣界,經縣界五十三里六十步,西入會稽縣界,勝二百石舟?!倍渌佣味酁槲灏偈邸W钪饕蚴撬氖锖又骶€存在淤淺河床等問題?!端问贰ず忧尽罚骸敖B興初,高宗次越,以上虞梁湖堰東運河淺澀,令發六千五百余工,委本縣令佐監浚治?!?/p>
明永樂九年(1411年),疏鑿黃浦橋至鄭監山堰河道,又向東北開十八里河直抵江口壩,入余姚江。四十里河豐惠段北復線基本形成。永樂以后,官名船皆走十八里河。明清時期,浙東地區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城鎮繁華,運河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仍十分突出。
解放后,政府多次組織民眾對四十里河進行拓寬疏浚。在航運、灌溉、防洪等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四十里河現狀
由于浙東古運河部分航道窄淺、彎曲,而且沿線地勢起伏,形成河道多級,隨著經濟日益發展,運量和運能的矛盾十分突出。為緩解矛盾,1979年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批準開通杭甬運河工程,按40噸級航道建設。1980年工程正式開工,至1983年7月1日基本通航。其中,上虞段經蕭紹運河到曹娥老壩底入曹娥江,再從下游趙家(百官)升船機沿虞余運河向驛亭、五夫、馬渚、斗門入姚江。杭甬運河建成后,過曹娥江后,運河走上虞北線,大大減少了四十里河通航數量。
杭甬運河通航后,運量和運能的矛盾得到緩解。但由于沿線受升船機和局部航段限制等影響,急需實施新杭甬運河改造工程,該工程被列入浙江省“十五”重點工程項目,按四級航道標準改造。工程于2002年開工,至2009年9月基本通航。
新杭甬運河上虞段線路:過上三高速公路東關公鐵橋、上虞開發區、塘角船閘、曹娥江(塘角船閘一大厙船閘段),大厙船閘,沿四十里河,經豐惠大橋、通明船閘入姚江,終于紹、甬分界處安家渡。2005年起,四十里新運河開拓疏浚,西起點南移到大厙船閘。其中,大厙船閘至梁湖十里亭處為新開河道(江坎頭到梁湖十里亭古運河依然保留)。全河道通航能力達500噸級。
浙東運河上虞段示意圖
(四)四十里河重要關聯河道
1.十八里河
光緒《上虞縣志校續》記載:“上虞城(豐惠鎮)東七里,通明南堰下有七里灘,沙積水淺,舟常待潮而行。”由于受潮汐影響,通航受到限制。明永樂九年(1411年),郟度新開十八里河,西起上虞豐惠新通明閘,向東北直抵江口壩,后入余姚江。在上虞境內長5.5千米。十八里河為浙東運河四十里河豐惠段的復線。
2.后新河
光緒《上虞縣志校續》記載:“后新河在縣北。永樂九年,鄞人郟度以通明江七里灘阻塞不便,上言將縣后舊溝開浚,置西黃浦橋,直抵鄭監山堰(現落馬橋村至新通明閘段河道稱十里河)。置新通明壩,又開十八里河,自新通明直抵江口壩,官民船皆由之?!?/p>
據此分析,后新河大致包括三段河道:一是十八里河(見前述);二是十里河(落馬橋村至新通明閘段);三是后河(民間俗稱,從西黃浦橋至現落馬橋)。
三、四十里河重要水利遺存
四十里河開鑿以后,為不斷提高其灌溉、防洪、航運等功能,千百年來,充分發揮勞動人民智慧,沿線創置了眾多配套設施,包括堰壩水閘、橋梁埠頭、大小湖泊等?,F選擇部分重要水利遺存作簡要介紹。
(一)堰壩水閘
1.梁湖堰
由梁湖埭改建成堰。梁湖埭始建于南朝宋以前,此后疏有記載。及宋,《嘉泰會稽志》記有“梁湖堰,在縣(上虞縣治豐惠)西二十五里”,不記梁湖埭,可見在南宋以前已經把梁湖埭改建成梁湖堰。而梁湖堰址由于受曹娥江江道擺動影響漸向西移,運河也隨著向西拓延伸。元代時,堰向西遷移。明嘉靖間,江潮往西遷徒約七里,縣令鄭公蕓浚為河,移壩江邊,以通舟楫。清道光十九年(1839)、清道光十九年(1839),又開通外梁湖至曹娥江邊河道約二里(俗稱十八槁),梁湖堰再次外移。現已湮廢。
粱湖堰遺址
2.通明堰
通明南堰因位于余姚江上游通明江而得名,亦稱舊通明壩。通明北堰早于通明南堰建成。光緒《上虞縣志校續》記載:“在二十二都,距縣東三里。宋嘉泰元年置?!奔翁┰暌院?,南北堰并用。通明堰(南堰)的興建,使通明堰至梁湖堰的余姚江段渠化成浙東運河之上虞段運河,在宋代長約三十五里,后把通明南堰至梁湖堰 這段運河稱為四十里河。
3.新通明壩
光緒《上虞縣志校續》記載:“ 一名中壩,在一都鄭監山下,急遞鋪西南,距縣東十里。宋淳熙間,縣令汪大定置,名通明北堰......明永樂間府志作“洪武初”,鄞人郟度以舟經舊通明壩,灘流壅塞,鹽運到,必須潮水大汛始得達,舟常坐困,建言將縣東北舊港開浚,自西黃浦達是壩,又名鄭監山堰,官商往來便之?!爆F已改成新通明閘。
4.上源閘
上源閘建于民國25年(1936),位于百官街道龍山北腳下,引曹娥江水灌溉上虞四十里河區域。因工程失當,閘建成后即廢。1954年政府投資重建。與總干渠平面呈“ㄚ”字型分布,均為單孔混凝土結構閘,西閘早于東閘,東閘孔徑大于西閘孔徑,做法也略有不同。20世紀60、70年代上源閘為上虞引水工程的一部分。
5.無量閘
無量閘始建于宋代,由邑人張達在建沙湖塘時創置。位于梁湖街道華山村與外梁湖村分界處?!岸掠芙被迹S時啟閉,為闔邑田廬利益攸關處”。道光三十年,洪水為災,橋閘沖圮。咸豐初年修復。遇干旱時引曹娥江水至四十里河,對緩解豐惠地區及姚北平原旱情具有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在原閘橋西側建新閘。
無量閘
6.清水閘
現名通明閘。建于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是全縣最早的擋潮、灌溉、排澇閘。據萬歷縣志載:“置閘夫遇澇啟之注水入江否則閉焉”。南宋初廢,僅存故址。宋嘉定元年(1208年)重建,閘旁有過船車壩。日久閘廢。元至正八年(1348年)由海塘府史王永重建,并加寬加深。至清代,已又多次重修。1966年列入曹娥江翻水站配套工程,將閘門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梁板式閘門,電動螺桿啟閉。1973 年將閘旁過水堰改建為2孔閘。1984年11月,在疏浚四十里河時進行了修理。現通明閘為2017年姚江上游西排工程建設時重建。
清水閘(現名通明閘)
(二)古橋
1.九獅橋
九獅橋始建于元代,位于上虞區豐惠鎮街河(四十里河)上。清光緒《上虞縣志校續》記:“九獅橋在縣東等慈寺前,歲已圮,元至正癸未,寺僧永貽、良玉、普益、似蘭、大逵等募緣重建洞橋?!闭y志云:“至正間重建洞橋,則九獅橋當屬元代改名,嘉泰志等慈橋即此?!本弄{橋是一座雄渾蒼老的干砌石拱橋,因原橋橋欄上有九尊石獅而得名。橋之北有始建于梁朝天監二年(503年)的佛寺等慈寺,故又名等慈橋。
現存的九獅橋正是元代等慈寺僧人化緣重建而成的那一座,幸運地保留了下來。此橋為單孔石拱橋,拱矢高大,跨徑三丈有余,跨越街河,北連等慈弄,南接槐花弄。全長26.85米,寬8.8米,高6.3米,凈跨9.95米。系單孔石拱橋,用長方形條石交錯疊砌。橋頂用青石板錯縫平鋪而成。兩邊置踏步,南邊26級,北邊29級。橋面寬闊,古拙雄渾,數百年來一直堅固耐用。
九獅橋
2.通濟橋
通濟橋始建于宋代,位于豐惠鎮西南門河與街河(四十里河)的交匯處。通濟橋又名八字橋,有兩座石橋,構成一個“八”字,大八字橋名通濟橋,架在街河主航道上,小八字橋名望稼橋,架在西南門河注入街河入口處。兩橋布局奇特,位置重要。
歷代都有修繕,現存的是清光緒年間所修。清朝以前,不僅西大街、西南門街圍繞著橋的節點,店鋪林立,熱鬧非凡,各路商客聚集于此,構成了一幅旺市圖景。
3.豐惠橋
原名“酒務橋”。位于豐惠古城東大街中偏西部南側。跨越街河(四十里河),北連錢家弄,南接南街。長27米,寬4.5.米。原系石砌階梯形單孔拱橋。1973年12月橋面坡度改緩。
該橋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周顯德年間(954~960)。宋嘉定十七年(1224)知縣樓杓重修此橋。因其舊名“酒務”不雅,邑人感其恩德,擬更名為德政橋。樓曰:“天以豐歲加惠我民,事幸而集,予何德焉?以豐惠揭之其可?!彼旄拿麨樨S惠橋。原橋處“酒稅務”旁,簡稱“酒務橋”后又將諧音演變成“濟富橋”。
4.永慶橋
又名浦灣橋。位于豐惠鎮永慶村??缭狡褳澈樱ㄋ氖锖樱?南連浦灣自然村,北接倉弄。系三孔石梁橋,長24米,寬3米。
元代始建,為木板橋。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民間募捐重建。
5.太平橋
位于梁湖街道,該橋系清代建筑,南北走向。據清光緒《上虞縣志校續》記載:“太平橋在縣西梁湖鎮,清嘉慶間王望霖陳永言等重修?!睒驗閱慰坠皹颍瑯蛎骈L22米,寬2.80米,凈跨10米,矢高2.60米。橋拱券為縱聯分節并列砌筑。橋兩側舊有扶欄,兩堍舊有落坡石階,20世紀80年代運河治理中橋面改成平直混凝土路面,北面橋墩設圓拱形橋洞,利于河北岸通行。太平橋是華山、洪山湖等地村民通往百官、豐惠等地的主要交通通道。
(三)湖泊
1.皂李湖
據《皂李湖湖經》記載:“上虞縣西有皂李湖,一名皂里,去縣半舍,坐第十都,其都地勢高仰,民患旱暵,唐貞觀初,鄉人曹氏、黎氏率眾割己田為湖,以二姓音近者皂李名湖?!?/p>
皂李湖位于梁湖街道倪劉村東南部,湖周約15里,水面近18O0畝,平均水深1.8米,最深處達6米,蓄水量達206萬立方米,系目前上虞第一大淡水湖。
皂李湖地圖(引自《皂李湖湖經》)
2.西溪湖
清光緒《上虞縣志校續》記:“在二十一都,距縣西南三里,周七里,溉田二千余畝。宋戴令延興為堤七里以障之,又名七里湖。”宋代建湖之初,面積約14萬平方米,蓄水量近14萬立方米。西溪湖位于現豐惠鎮西溪湖村。歷史上,歷經多次廢復,現僅存零星池塘。
參考文獻
1、《紹興市水利志》,邱志榮主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21年3月。
2、《浙東運河史》,邱志榮、陳鵬兒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7月。
3、《錢塘江河口治理開發》,韓曾萃、戴澤蘅、李光炳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年9月。
4、光緒《上虞縣志校續》點校本,(清)儲家藻修,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6月。
5、《上虞市水利志》,上虞市水利局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年3月。
6、《越絕書》,張仲清譯注,中華書局,2020年8月。
7、《曹娥江史話》,趙暢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11月。
8、《紹興水文化》,盛鴻郎主編,中華書局,2004年9月。
9、《水·化寧波》,黃文杰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
版權歸作者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丹
審核:壹之
總期:773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