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什么?
很多人認為,催眠有著神秘的力量,它代表著前衛和控制,喪失意識與意志。一說到催眠,大家就會想到“給雞催眠”、“搭人橋”等等。實際上,這些都是舞臺表演式的催眠。它們利用心理暗示、參與者的從眾心理等手段實現娛樂目的。
而催眠治療師所做的,是在催眠狀態下給人做心理治療,這個是學術領域內的治療。
那,什么是催眠呢?催眠其實無處不在。愛情的狀態就是一種催眠狀態,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朝思暮想著一個人。此外,當我們讀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打一個特別激烈的游戲,或者看一部讓你挪不開眼球的美國大片時,你都處于一種催眠態。
瞧,你處在與現實,與此時此刻的一種暫時的分離中。
對于催眠,美國心理催眠協會給出的定義是:
“催眠包括一個導入程序,在導入的過程中,被催眠者會被告知將會暗示其進入想象體驗。催眠導入是一種最初實施的、持續的暗示,讓個體去使用自己的想象,并可能會包含進一步詳細的導入。催眠程序被用來鼓勵被催眠者對于暗示做出反應以及去評估其對于暗示的反應。當使用催眠時,個體(被催眠者)在另一個個體(催眠師)的引導下對暗示進行反應,這些暗示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主觀體驗,以及在知覺、感覺、情緒、想法或行為層面引入變化。”
嗯?好像不是很懂呢。換一個稍微精簡的說法,就是:
催眠是一種注意力高度專注的聚焦體驗。催眠師在催眠過程中與被催眠者溝通交流,引導他們放松,讓他們專注于自己的內在體驗,并接受催眠師發出的“暗示”,從而影響被催眠者的認知和行為。
催眠的益處在于,它邀請人們在體驗的多個水平做出反應,從而有目的地去放大和利用他們的個人資源。
在心理治療中,催眠可以被利用于四個方面:
a. 暗示癥狀的緩解;
b. 尋找并調動個人的資源來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c. 教授具體的認知、行為、關系或者情緒技能,從而提升自我調節能力或改進情境管理能力;
d. 創造聯想和解離,從而讓個體和自己體驗中的特定元素有更緊密的聯結,或與其拉開距離。
我們每天無數次地經歷催眠的狀態,很多的心理病理問題都是在催眠狀態下形成的,因此它最好也在催眠狀態下治愈。
催眠師是如何工作的呢?
那么,當一個普通人去見催眠治療師,催眠治療師會用哪些技術手法來對你進行催眠?讓你在情緒、感受、認知或行為上實現改變呢?他們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這得先從催眠發展的三階段說起。
催眠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叫權威式催眠,第二個階段叫標準化式催眠,第三個是艾瑞克森式催眠。艾瑞克森式催眠是當今國際上最流行的催眠療法。
第一個階段,即權威式催眠。國內有人從事這樣的催眠,它的主要特點體現在治療關系上:治療師是至高無上的,從上往下催眠著被催眠者。如果你不容易被催進去,那我們就說你對催眠有“阻抗”,這個叫權威式的催眠。
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實驗心理學家霍爾發明了標準化式催眠,很多國人對于催眠的認識也與這個標準化有關。標準化式催眠的定義是:不管治療師什么樣,來訪者怎么樣,治療師都用一個統一的指導語來引導來訪者進入催眠狀態。這樣就會出現有的人容易被催眠,有的人不容易被催眠的情況。霍爾還發明了很多測試暗示性的問卷,他認為,如果不能被催眠,就是暗示性差的表現。
第三個階段的艾瑞克森式催眠則認為,來訪者和治療師是一種合作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如果來訪者信任治療師,那么他們的治療關系就特別牢固。這樣,任何的來訪者都能夠進入催眠狀態。
那么,艾瑞克森催眠治療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利用”。利用的英文是utilization,利而用之。艾瑞克森式催眠治療里的利用是指:來訪者的一切特點都可以拿來為我們所用,促進我們的成長,包括ta的怪僻,思想與行為的特點,甚至是阻抗等等。
1. “利用”的故事
德國的催眠老師特別愛講“賣圣經”的故事:國外的一些教堂會通過賣圣經來收集費用,有經理負責管理這件事,他手下會有不同的人取了圣經,然后挨家挨戶去賣。有一天來了一個患有口吃的人。這個經理想,你口吃這么厲害,還能賣得出去?結果沒想到這個人賣的比誰都快。經理就特別好奇,問他怎么能賣這塊。
然后這個口吃就慢悠悠地,很口吃地說:我我我就就就挨挨挨挨家家挨挨戶戶戶戶去敲敲敲門,然后說說說,你你你你是買一一一本圣圣經,還還還是是,想想想聽聽聽我我念念念。^_^
從社會評價的角度看,口吃是這個人的一個缺點。但這個缺點在他賣圣經這一點上卻成為了優勢,這就是利用的最典型的例子。我曾經有一個特別優秀的女學生,她在參加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大賽之前突然面癱了。所有人都對她說你不應該去,但她本人堅定要去參賽。她跑來找我,我腦袋里想的第一詞就是艾瑞克森催眠治療核心思想:利用。
我跟她說,我不知道有幾百個大學生參賽,但你可能是其中唯一一個得面癱的,所以你會輕而易舉的讓面試老師記住你。我建議你戴著大口罩,PPT里放上自己特別漂亮的照片,上去就給評委老師一個沖擊,讓他們進入催眠狀態。他們會想,這人怎么了?這時候你再把口罩一摘,形成跟PPT上的美照的強烈對比。這個就是催眠治療當中的利用技術,這時對方只能用YES來回答你,跟著你走了。后來這位同學獲得了全國唯一的特等獎。當然,這位學生優秀的綜合素質是她獲獎的基本條件,但是現代艾瑞克森催眠治療的核心思想也確實推了她一把。
“利用”也可以放在治療當中。比如說可以用阻抗來導入。在做催眠的時候,有些人會大笑,其實笑也是一種“阻抗”。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你在笑嗎?你笑的非常好,你的每一次大笑都在做深深的呼吸,你呼進了大量的氧氣,會輸送到你身體的各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放松會讓你整個身體進入到更深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利用“阻抗”來進行導入。
2. “隱喻”的妙處
艾瑞克森催眠治療的另一個核心技術是“隱喻”,在治療過程當中我特別愿意用樹這個隱喻。比如對于那些童年缺少關愛的人,我會對他說,我看到一棵特別有特點的美麗的樹,它生在了一片貧瘠的土地上,沒有太多的優勢,但它非常頑強,它使勁扎根,拼命地吸收土壤里邊的水分和養分。遇到石頭它也頑強地穿過去,穿不過去它就巧妙地從石頭兩邊繼續扎向更深更遠的土壤。它靠自己的這種頑強不息滋養著自己,把營養、水分輸送到樹干,然后滋潤著它的每一片樹葉。它的樹葉也在陽光底下進行著光合作用,吸收進去二氧化碳,生出氧氣,釋放到大氣層中,造福著人類。
我的一位學員有過這樣一個女性來訪者,她在小的時候被性侵過,結婚以后她跟丈夫沒有性生活,因為她有“性交疼痛”。我們在這里就對她使用了一個關于城堡的“隱喻”:國王領導著他的臣民們在一片美麗的城堡里快樂幸福的生活著。突然來了一群敵人把城堡破壞了。國王帶領臣民奮起反抗,趕走了敵人。但從此以后整個城堡的入口都被重兵把守著,想進去是非常困難的。一開始,臣民們覺得很安全,但慢慢地問題就出現了。因為城堡外邊有來送花送水的,有來做客的,但都被關在了城堡外邊。這樣,城堡里的人也覺得孤獨,缺少滋養。于是國王就帶領臣民們開會,決定培訓看守城門的士兵,讓他們去識別來者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如果是來送水送花送友愛的,就允許他進來。如果是敵意的,就堅決拒之門外。
諸如大樹和城堡這樣的隱喻在心理治療中非常有效,咨詢師很喜歡用這樣的隱喻方式去跟來訪者一起工作,因為隱喻的方式很容易被來訪者接受,他聽得懂這里邊的意思。在生活中也可以用這些隱喻的方式來和你的配偶、孩子、上下級以及一些跟你有關系人來進行溝通。
3. “暗示”的作用
催眠當中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叫“暗示”。權威式催眠中的暗示叫“直接暗示”。但直接暗示有時候是非常冒險的。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咨詢師接待一個來訪者,這來訪者在媽媽去世之后體重下降了三十多斤。有經驗的治療師會立即明白這位來訪者的母子依戀關系是非常牢固的,盡管他五十多歲了。這位治療師給他進行了直接的暗示,說:你不能再抑郁,如果你要再抑郁的話,你的媽媽在天國里是會不高興的。據他講,來訪者很高興的走了,再也沒有來。但有經驗的治療師會知道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沒有對他的母子依戀做處理。直接暗示他不要抑郁,他的抑郁還是會“浮上來”的。當他的抑郁再次襲來的時候,他會自責。因為你給了他暗示,說媽媽在天國里會不高興。
相反,在現代艾瑞克森催眠里,會有一種叫弱化的直接暗示。什么叫弱化的直接暗示?曾經有學員參加我的家庭項目的培訓,這個項目有很多的小組體驗。每次不等到體驗結束,他們就提前離開了,然后發短信給我告別。這樣持續了一兩次之后,我就覺得他是一個不能面對分離的人。但我不想直接跟他說:你是不是不能直接面對分離啊?我下次希望你面對一下,跟自己這種分離焦慮呆在一起等等。我選擇使用了埃里克森弱化的直接暗示,我給這個學員發短信說:親愛的某某某,有一部分的我非常的好奇,假設下一次集訓的時候,你能在全部項目結束時才離開,將會發生些什么呢?這就叫弱化的直接暗示。我也不知道這位學員他是不是知道這種弱化暗示,但后來的課程他的確堅持到了最后。
那間接暗示呢?其實就是隱喻。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說非言語信息的運用,像語音、語調、語氣、語速、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軀體姿勢,包括手勢的運用都可以是暗示。艾瑞克森曾接待過一個疼痛的病人,這種疼痛是一種心身障礙。在診室里,艾瑞克森看了看這個人,只字未提疼痛和心身障礙。他帶著這個來訪者來到他的院子里,給他講他是如何種植西紅柿苗的。西紅柿苗的種子怎么入土啊,怎樣冒出嫩綠嫩綠的小尖芽啊,怎樣舒適地慢慢生長著呀。大家能聽到這種描述所帶來的舒適感,他把這種舒適的感覺慢慢地植入了來訪者的心里。
利用、隱喻、暗示,是艾瑞克森催眠療法里的關鍵技術,治療師/咨詢師通過這些方式與來訪者一起工作,調動來訪者的自身資源,解決困難。除了心理治療領域,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在各行各業,以及個人生活中都有所應用,如醫學領域、教育領域、商業領域等等。
需要祛魅的是,受一些催眠節目的誤導,許多人對催眠抱著既恐懼又期待的想法。他們既怕催眠能夠在“控制”他們意識的情況下逼迫他做一些事情,又期待催眠能夠做到立即見效,藥到病除。這兩種想法都十分不切實際。催眠沒有那么神奇。很多情況下,在臨床催眠中,治療要起到作用,是需要治療師和來訪者的不懈努力的。
預約咨詢:+V drmxinli
電話:4008202621
關于催眠的誤解與真相
摘選自《臨床催眠實用教程》第四版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美)Michael D. Yapko 著, 高雋 譯,方新 審校
誤解一:你在催眠中會睡著或失去意識
請記住,催眠不是睡眠。從外人來看,處于催眠狀態的人可能在物理狀態上類似處于睡眠狀態的人。但是,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來訪者處于注意力集中的狀態,是有意識和警覺的。甚至是陷入深層催眠中的來訪者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對外在現實做出反應。
誤解二:一旦你被催眠,你就永遠無法抗拒它的力量,甚至說出或做出違背你意志的話或事情
有人認為,一旦催眠師控制了被催眠者的意志,且這些被催眠者一旦“臣服于催眠師的力量”之下,那么他們就永遠無法擺脫。這個誤解實在是大錯特錯,因為催眠的過程是一種基于催眠師和催眠者共同的力量之上的互動,雙方共同參與這個過程從而獲得某些期望獲得的治療效果。
在某些極端的情境下,控制一個人是可能的,但是這些情境和在臨床情境下所應用的催眠完全不吻合,因為在催眠中強調的是合作而非強迫對方。
誤解三:你會“卡”在催眠狀態里出不來
催眠必然會涉及到聚焦注意力,聚焦的方向既可以是向內,也可以是向外。這是由來訪者所控制的,他們可以自己選擇開始或結束催眠會談。“卡在”注意力集中的狀態中無法自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你能想象自己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卡在”讀書狀態中嗎?
造成這一誤解的來源之一是一種不常發生的情況,即臨床工作者給出了讓來訪者結束催眠體驗的暗示,但是來訪者仍然處于催眠之中。其原因至少是下面兩個中的一個:要么他們當時的狀態十分舒服,要么他們仍然在工作來結束這個體驗,也就是說,處于收尾中。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是給出一個開放的暗示,即暗示來訪者在準備好結束的時候把自己帶出催眠體驗。最終,通常在一兩分鐘以后,來訪者會結束體驗,睜開眼睛,重新和你進行交流。
誤解四:催眠可以用來讓你準確地回憶起曾經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
有關記憶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清晰的證據表明,頭腦并不會將體驗原封不動地存儲起來供日后準確的回憶。事實上,記憶是在知覺的基礎上進行存儲的,因此也就可能會遭受相同的扭曲。人們可以生動地“回憶”那些實際上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的細節。同樣,人們也可以僅僅記得某個體驗的片段,或者將不同的記憶片段組合成為一個錯誤的記憶。簡單來說,記憶并不可靠;如果你想尋找的是“真實”,你不太可能在記憶中找到它。
如果一段記憶是通過催眠獲得的,那么它是否更可靠一點呢?催眠可以用來揭示在某一個人的過去所發生的事情的真相嗎?面對這兩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答案都是否定的。此刻,知道這一點就足夠了,那就是催眠并不會增加準確回憶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會降低這種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