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新中國正在努力擺脫經濟落后的歷史遺留問題,其中石油匱乏尤為突出,嚴重制約了國家的工業發展和國防需求。在那個年代,飛機難以起飛,工廠難以運轉,缺油的困境逼迫著國家必須作出改變。
在這樣的局面下,有一個人接過重擔,帶領中國石油廣大職工,在東北松遼平原舉行石油大會戰,開發了大慶油田,一舉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他就是“獨臂將軍”、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
長征途中打頭陣失去左臂
1936年1月,當蔣介石的軍隊發動第五次“圍剿”,企圖徹底粉碎紅軍之際。奉賀龍總指揮的命令,余秋里與團長成本興一道,作為前衛部隊的核心,帶領十八團成功突破了黔軍的封鎖線,為全軍開辟了一條生命通道。之后,他們又經過長途奔襲,成功搶占了鴨池河渡口,確保全軍安全渡過烏江。
3月12日,余秋里接到新的任務,率領六師十八團截擊國民黨萬耀煌的部隊。
這場戰斗尤為緊張和關鍵,余秋里與成鈞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前線偵察。就在敵人瞄準他們的一瞬間,余秋里本能地用左臂將成鈞拽倒,自己的左臂卻被敵軍的子彈擊中。這一英勇的舉動救了成鈞的生命,但余秋里的左臂嚴重受傷。在簡單的包扎之后,他繼續地回到戰斗崗位指揮,不幸再次被擊中左臂。
余秋里兩次手臂受傷,但戰斗還在繼續,他強忍傷痛,帶著重傷完成了長征路上的每一場戰斗。跋涉過雪山草地,忍受著傷口的發炎腐壞,他從未有一刻放棄。
終于在1936年9月,當部隊抵達甘肅省徽縣時,他的左臂已無挽回可能,經過賀龍和任弼時的認真評估,不得不做出截肢的決定。
盡管失去了左臂,但余秋里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1939年,他被任命為獨立第三支隊政委,與賀炳炎共同在冀中地區領導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他們的隊伍從幾個人發展到了一支強有力的隊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賀龍對余秋里和賀炳炎的評價無疑是對他們勇氣和領導能力的最高贊譽:“兩人都是一只胳膊,剛來冀中時沒有幾個人,可是他們東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了一支隊伍。這支隊伍打得很硬嘛!”
建立“硬骨頭六連”
1939年初,余秋里接到了緊急的召集命令。師首長賀龍和關向應詳細地向他布置了一項關鍵任務:組織并領導一支新成立的游擊隊,前往河北霸縣、固安、雄縣一帶開展游擊戰爭,并在此過程中擴大部隊規模。
這支新的隊伍被命名為一二〇師游擊第三支隊,余秋里被委以重任,擔任政治委員,而與他搭檔的賀炳炎,即將擔任司令員,正在趕來的路上。
在賀炳炎到達之前,所有的軍政工作都落在了余秋里的肩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他也有一種激動的興奮,迅速行動起來。他組織起了由304名士兵組成的隊伍,這些士兵中有經驗豐富的老兵也有生力軍,他們迅速集結,前往位于河北的雄縣板家窩鎮。這支隊伍在余秋里的指導和鼓舞下,迅速展現出了強大的戰斗力。
到了1940年3月,三支隊的人數已經增至750余人。余秋里上報賀龍和關向應,提出了將隊伍正式編成一個團的建議。
他的提議很快得到了上級的批準,隨后余秋里將部隊正式組建為三支隊第七團,下設三個營,每營包含三個步兵連。其中,特別成立的二營六連,主要由14名原紅軍骨干和新擴編的部隊組成,連長、指導員及班排長均由經驗豐富的紅軍骨干擔任,成為了部隊中的精英力量。
同年5月,賀炳炎到達并正式接任三支隊司令員。在他和余秋里的共同領導下,三支隊轉戰大清河南北兩岸,不斷襲擊日寇,收編游雜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吸收了大量青年加入軍隊,使隊伍不斷擴大。同年八九月份,三支隊參加了聲勢浩大的百團大戰,表現出色。
同年11月初,余秋里到晉西北軍區開會時,面對部隊連續作戰而減員較多的問題,他提出了將現有的兩個團縮編成一個團的建議,并歸屬于三五八旅建制。這一建議得到了軍區領導的高度評價并迅速獲得批準。
不久后,一二〇師下達了整編三支隊的命令。此時賀炳炎已調任三五八旅副旅長,余秋里在南峪村主持整編。三支隊原有的七團因戰斗力強而被保留,八團則被編散。考慮到八團是由六支隊改編的,為了利于團結,余秋里決定使用八團的番號。
整編后的八團,下轄3個步兵營,每營4個步兵連,原七團團長劉彬被任命為團長,余秋里繼續擔任政治委員。原七團二營六連改稱八團二營六連,繼續在前線發揮其強大的戰斗力。
突破歷史的練兵方法
1943年5月,面對國民黨軍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余秋里帶領八團回師陜北,肩負起保衛延安南大門的重任。在駐防期間,他積極推動大生產和大練兵運動,不斷強調這對部隊是一次難得的考驗和鍛煉,堅信這樣的訓練能夠讓兵員在戰爭中展現出更強的戰斗力。這一年的10月,隨著戰爭的深入,三五八旅組織了一次緊急會議,會議中傳達了毛澤東代表黨中央發出的號召,即邊區部隊在冬季要進行一次徹底的訓練,以提升戰斗力。
由于團長前往“抗大”學習,八團的軍政工作全權落在了余秋里的肩上。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于是開始了對毛澤東1943年6月1日發表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的深入研讀。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思考,余秋里逐漸領會到實現“兩個結合”的關鍵在于找到突破口,積累和總結經驗,這種認識逐漸成為他行動的指導原則。
余秋里的日常開始變得異常繁忙,他白天深入到班排中去摸底情況,晚上則組織座談,推動全團的大練兵。他推翻了傳統的訓練模式,即干部教戰士練的方法,轉而實施全民皆兵的新訓練策略。在這一過程中,他發現了許多新現象:技術尖子戰士的出現,他們的射擊、投彈和刺殺技能遠超其他戰士;同時,后進戰士也積極向尖子學習,自發地提升自己的戰斗技能。
這種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訓練方法很快就在八團內部蔚然成風,并逐步受到了高層的關注。到了次年3月,八團進行了一次嚴格的訓練成績考核。考核結果令人振奮:投彈、射擊和刺殺的成績都有了顯著提升。這些成績的提高不僅證明了新訓練方法的有效性,也為邊區部隊提供了寶貴的戰斗經驗。
這種新的訓練方法最終受到了賀龍司令員的重視,并在邊區部隊中得到了全面推廣。同年9月25日,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人在延安東關操場親自觀看了由余秋里率領的八團進行的軍事表演。毛主席對余秋里的練兵方法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將其視為一種突破歷史的新創造。這種訓練方法后來在全軍范圍內推廣,成為提高人民軍隊戰斗力的重要原則之一。
1945年8月,當余秋里和他的部隊被命令東返晉西北時,他們又接到了中央軍委的命令,回師關中,擔負起收復被國民黨軍占領的爺臺山的任務。在這場戰斗中,六連再次證明了其非凡的勇氣和戰斗力。連長李存金、指導員肖良田和勇敢的戰士們在激烈的白刃戰中大顯身手,成功奪回了爺臺山主峰,重創了敵人。
六連在戰爭年代作戰137次,涌現出劉四虎、尹玉芬、李恩龍、高家凱、丁丑娃、張殿山等15名戰斗英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六連發揚戰爭年代鑄就的“壓倒一切敵人的狠勁,百折不撓的韌勁,堅持到底的后勁”的三股勁,出色完成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對越自衛作戰、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
1964年、1985年分別被國防部和中央軍委授予“硬骨頭六連”“英雄硬六連”榮譽稱號,是全軍唯一一個兩次被授予榮譽稱號的連隊。
擔任石油工業部部長
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石油工業還處于初級階段,1955年的天然石油年產量僅為42萬噸,遠遠滿足不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當時的形勢迫切需要改變,毛主席對此深感憂慮,曾感嘆:“長鋏歸來兮,車無油!”表達了對石油資源短缺的擔憂。
到了1958年1月下旬,毛主席召見了時任總后勤部政治委員的余秋里,毛主席直接切入正題:“總理他們提議,調你到石油部當部長,我們都贊成。”余秋里對此感到遲疑,他表示自己沒有搞過工業,恐怕承擔不了這項任務。
主席開玩笑的說:“你是怕脫軍裝吧?”
之后毛主席強調,不會的東西可以恭敬地向專家學習,通過實踐學會管理石油工業。
余秋里深受啟發,表態服從中央的決定,并承諾:“我一定按照您的指示在實踐中去學習,努力把工作做好。”
1958年2月11日,余秋里正式被任命為石油工業部部長。上任后,他沒有辜負毛主席的期望,多次拜訪地質部長李四光等專家,虛心求教。通過與專家的交流和大量的調研,余秋里作出了關鍵的戰略決策——將石油勘探的重點放在東部。
余秋里的領導下,石油部開始了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通過艱苦細致的考察論證和精密探測,他帶領的團隊逐步揭開了中國東部石油資源的神秘面紗。
大慶油田會戰
1958年初春,余秋里剛剛上任石油工業部部長,便面臨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場重大考驗:如何發現并開發新油田,以擺脫中國貧油的困境。這一年,他迎來了首個成功的曙光——四川地區的三口探井在短短六天內接連噴油,這一消息瞬間引起了石油工業部的巨大歡騰。
然而,現實遠遠沒有想象的美好。隨著地質勘探的深入,專家們發現川中地區的油層具有高度依賴裂縫密集地層的特殊性。若沒有遇到這種裂縫,油井便難以獲得理想的產量。盡管川中地區如南充、龍女等多個油氣田被發現,但其總產量僅為年產十萬噸,遠未達到預期,無法滿足國家的需求。
面對這一挑戰,余秋里沒有退縮。正如他在戰場上面對敵人的堅韌一樣,他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案。
他深知,要改變中國石油工業的落后狀況,必須集中資源,實施精準的“會戰”策略。在他的領導下,這年找到了22處油田,但這些油田的儲油量普遍偏低,不足以解決中國石油短缺的難題。
兩年后,余秋里向黨中央和毛主席提交的報告中詳細描述了大慶地區自1959年9月26日首口井出油后的探井成果,報告中指出,大慶油田的勘探面積達200平方公里,估算可采儲量超過1億噸。
為了迅速提高產量,報告提出在大慶地區集中全國石油系統的力量,采用“打殲滅戰”的策略,全力會戰。黨中央和毛主席對此高度認可,迅速批準了報告,并強調這次大會戰對改變中國石油工業落后狀況的重要作用。
在“石油大會戰萬人誓師大會”上,余秋里發表了激動人心的動員報告,激勵職工提高士氣,并以王進喜為榜樣,強調全員的勇敢精神和犧牲精神。他不僅從戰略高度進行指導,更是親臨前線,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在廢棄的牛棚里展示了與基層同甘共苦的決心,樹立了“三老、四嚴”的作風。
1963年,余秋里領導下的大慶油田戰略決策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全國原油產量飆升至648萬噸,其中470萬噸來自大慶油田。這一成就在周恩來的政府報告中被譽為中國石油自給的重大突破。
余秋里的領導使中國石油工業從落后走向自力更生,實現了重大轉型。1964年,“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在全國推廣,激發了全國范圍內的學習熱潮。
開創軍隊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982年9月,余秋里接到了來自黨中央的新任命,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并不久后又擔任了中央軍委副秘書長。這一職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余秋里在此角色中的主要任務是堅決貫徹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決軍隊建設和政治工作的一些重大問題。
到了12月初,余秋里已經積極展開了他的工作。他向中央軍委和中央書記處報告了他親自調查的保定地區軍民共建精神文明的進展情況。在中央書記處的一次會議上,他詳細介紹了農村通過軍民共建精神文明發生的十大變化。
胡耀邦詢問了群眾和干部對此事的反應,對于余秋里匯報的成效表示高興,并認為這種模式像生產責任制一樣有效,有助于將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落到實處,其意義遠超開挖一條運河,因為它涉及到億萬人的福祉。
余秋里在1983年將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動定為全軍政治工作的重點之一,這一舉措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支持。他指出,我軍在農村有超過4萬個聯系點,如果這些都能轉變為文明村,將極大地加強地方基層政權建設,改善黨風和民風,加強軍政、軍民團結,從而促進部隊自身的建設。
到了第二年6月初,三十八軍和保定地委聯合召開了軍民共建精神文明經驗交流會。余秋里在會議上講話,高度評價了保定地區軍民共建精神文明的成效,特別是如何將軍民共建與地方自建、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推動了地方社會風氣的轉變和文化教育事業及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
這一活動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大力支持下,從點到面、從鄉村到城鎮、從內地擴展到邊疆,成為一場全國性的運動,億萬軍民的參與更是將這一運動推向了高潮,對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余秋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展現了他卓越的領導才能,也強化了軍民關系,加強了軍隊的社會責任感。
1999年2月3日,余秋里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他的一生中,無論是在石油工業的轉型中,還是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和政治工作中,余秋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