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的核心競爭力,其實不是那一大票世界級的跨國企業,而是美元霸權。
怎么理解呢?從22年初美聯儲開啟暴力加息,到今年前四個月,全球共有約2.7萬億美元資金凈流入美國,占到去年美國GDP的近10%,其中僅在22年,就有創紀錄的1.6萬億。
這么一大筆錢涌入美國,主要無非三個去處:存款、美債和美股。因為無風險且收益穩定,前兩者更為各國官方儲備所青睞,而占凈流入絕大部分的私人資本,不用想全跑去了美股。
我們就假定這2.7萬億全進了股市。實際上,也并不夸張,因為過去兩年半,由于美債價格下跌(利息與債券價格成反比),全球各國央行都在拋售,比如日本賣了約2000億,中國央行甚至更多,近3000億。
換言之,就美債這一項目而言,資本反而是凈流出而不是流入美國,這也就意味著存款和股市項,必須凈流入更多,才能抵消掉美債被拋售的影響。
從22年初至今,標普500上漲了15%,市值大約從40萬億增加到了如今的47萬億,增長了7萬億,而其中,正如上面提到的,有可能近3萬億都是由外資貢獻的,即指數上漲的4成動力。
事實上,不光在美國加息時,即便處于低利率,資本也會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無非是多少的問題。過去三十年,只有在金融危機的09年和川普當選總統的16年,美國資本有過凈流出。
比如,在09~15年,即美國歷史上最長的零利率時期,每年仍有約3000億美元流入。
兩個主要原因:1.美聯儲是世界央行,當美國低息時,全球主要經濟體肯定也是低息(中國除外);2.無論利差高低,新興國家的資本總是傾向于流入美國,當然,這中間往往伴隨著腐敗和貪污。
以上,才是美股能保持長牛的最根本原因,即無論何時、何種情況,資本總是在流入美國。
背后其實沒什么陰謀論,它就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常識:資本流動和國際貿易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也就是說,當一國貿易逆差時,國際資本就會凈流入該國,反之就會流出。
有些學究了。簡單說就是,為了讓全球化這個游戲能持續玩下去,貿易赤字即輸出世界貨幣的國家,必須要有幾乎等量的貨幣,再通過國際資本的形式流回來,否則幾個回合下來,美元就變成廢紙了。
這個資本回流的過程,體現的就是美元霸權,因為通過順差拿到美元的國家,也可以不選擇把錢再投回美國,比如投向歐洲、日韓甚至新興市場,或者不在乎利息,直接鎖在保險柜也行。
但現實是,資本確實流回了美國。一方面是,美國的資本市場確實能提供穩定且可觀的收益,沒人會跟錢過不去;另一方面,美國靠著遍布全球的跨國企業,自己憑本事又把美元賺了回來,當然是在航母的保護下。
因此,站在維護美國霸權的角度看,美股必須要持續走牛,因為其承擔著吸引外資持續流入的重擔,這就是華爾街的厲害之處了,否則如果像A股一樣常年半死不活,美元早貶成廢紙了。
當然,這兩件事肯定互為因果,但如果非要有前后順序的話,很顯然美股走牛在前,也就是說,即便外資流入很少、甚至流出,股市也得繁榮,鮮花一直在那,就總會有人來采。
正因為有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因此美股必然會誕生一批偉大的企業。道理其實跟前些年中國的互聯網市場一樣,如果非要說,美團和滴滴比其擊敗的競爭對手強在哪里,那就是有無限子彈。
否則,七巨頭單憑自身的業績和實力,是不可能有如此高的估值的:蘋果早已疲態盡顯,英偉達滿是泡沫,臉書和亞馬遜被中國公司壓得喘不過氣,特斯拉的增長神話已經破滅。
換言之,美股的估值中,不光有業績和增長預期,更包含了美元霸權,持續的資本凈流入讓股市不得不增長、不得不有明星企業、不得不有題材炒作。
顯然,這是一把雙刃劍。恐怕很少還有人記得,在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包括整個西方世界,剛剛才經歷了「咆哮的二十年代」,道瓊斯工業指數8年時間里翻了7倍,平均年化增長近30%,可比現在瘋狂多了。
很多人都把這次科技股泡沫跟二十年前相比,要我說,同一百年前相比才是恰當的,因為世界經濟壓根就沒有從09年的金融危機中走出來,有的只是無節制的印鈔和舉債,這無疑是在飲鴆止渴。
就看這一次,美國人還能不能有一個羅斯福力挽狂瀾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