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習近平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強調
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月23日下午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講求方式方法,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
點評: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源泉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開創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新局面。從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到探索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到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源泉。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明確要求,為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學方法指引。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錨定這個總目標,把我國制度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將其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要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 《中法關于農業交流與合作的聯合聲明》發表
5月6日,在中法兩國建交六十周年之際,《中法關于農業交流與合作的聯合聲明》在巴黎發表。雙方表示加深在農業領域的合作,同意在農作物、畜禽、果蔬、現代農業裝備應用、智慧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土壤健康和糧食減損等共同關心的領域探索加強科技合作的方式。
點評:樹立大國間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典范
科技是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作為農業大國,中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在多個領域位于世界第一方陣,而法國是農業強國,現代農業科技力量同樣雄厚,中法兩國都有強國先強農的共同愿景,加強合作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和發展需求。未來可以通過鼓勵雙方科研機構共同承擔和開展科研項目、共建聯合實驗室、搭建中法農業科技交流培訓平臺、孵化教育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國家級農業產業園或技術示范區等多種途徑,推動兩國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發揮農業大國對全球農業科技發展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在經貿合作中,中法之間的互補性,為中法農業經貿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如中法兩國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產業、肉制品產業、飼料行業等多個行業,都將出現重大利好。同時,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農業新興產業也是今后雙方經貿合作的重點方向。
3 2023年度秋糧收購總量創近年新高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5月15日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2023年度秋糧收購總體情況和今年夏糧收購工作安排。據介紹,2023年度秋糧旺季收購已經結束,截至4月30日,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秋糧超2億噸,創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來新高。其中,玉米收購量達1.35億噸,同比增加520萬噸。此外,今年夏糧生產形勢較好,預計收購量同比增加。預計夏糧旺季收購量7000萬噸左右,較去年略有增加,其中小麥6300萬噸左右。
點評:把種糧“好收成”變成農民“好收入”
抓好糧食收購工作是增強糧食供應保障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現實需要,對維護經濟回升向好、社會大局穩定的局面具有重要意義。做好糧食收購工作,是守牢農民“種糧賣得出”底線、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的必然要求。讓好糧食賣上好價錢,才能提升廣大農戶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我國糧食收購已經形成以市場化收購為主導、政策性收購為補充的格局,優質優價的糧食收儲機制逐步形成。市場化收購是糧食收購的主渠道。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快培育多元市場購銷主體,健全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強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推動收購市場持續穩中向好。做好秋糧收購工作,必須堅持市場化理念,精心組織市場化收購,以融資支持、運力對接、產銷洽談等多種方式為糧食企業做好服務,引入多元主體,切實增強市場購銷活力,更好實現優質優價。
4 優化營商環境40條措施公開征求意見
5月29日,市場監管總局就所制定的《市場監管部門優化營商環境重點舉措(2024年版)》(以下簡稱《重點舉措》),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重點舉措》共10部分、40條具體措施,注重經營主體需求導向,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供給。特別是對近年來影響營商環境的經營主體關注和反映的一些共性問題、突出問題,如注冊資本認繳制變化、企業跨省遷移難、連鎖企業準入便利化程度有待提升、存在冒名登記、職業索賠以及監管執法中“小過重罰”“類案不同罰”等,進行研究并提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務實舉措。
點評:優營商環境 強發展磁場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潤物細無聲。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激發市場活力,離不開優良的營商環境;提振經營主體信心、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是關鍵之舉。從宏觀上看,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優化營商環境,不只在“惠”,更應重“信”。便捷高效、公平競爭、穩定透明的營商環境,重信踐諾的政策措施,意味著穩定的預期。正因如此,在做投資決策時,一些企業寧可承擔更高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也不愿意拿著補貼和優惠去營商環境不好的地區。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3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顯示,民營企業對營商環境改善的滿意度持續增強,對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也充滿期待。實實在在為各類經營主體成長發展提供沃土,及時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保持惠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才能贏得口碑、收獲信任。
5 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全國
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金融監管總局5月21日發布通知稱,從2024年起,在全國全面實施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根據通知,完全成本保險為保險金額覆蓋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農業生產總成本的農業保險;種植收入保險為保險金額體現農產品價格和產量,保障水平覆蓋相關農產品種植收入的農業保險。保險保障對象包括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小農戶等全體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
點評:保障糧食安全,既要“天幫忙”,更要人努力
數據表明,農業保險在保障農民收益方面的作用正逐步顯現。2023年,全國農業保險總賠付1124億元,惠及農戶5772萬戶。今年1—4月,這一數據為294億元,同比增長8%,惠及農戶813萬戶。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類型多樣。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可能給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生產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今后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既要“天幫忙”,更要人努力。繃緊防災減災這根弦,不僅要盡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持續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也要科學應對自然災害,將開展生產自救、盡快恢復災后生產的舉措落得更細更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揮好農業保險的作用,為種糧農民提供災害風險兜底保障。適應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快速發展、農戶風險保障需求日益增長的形勢,支持種糧農民“愿保盡保”,讓他們即便遭遇風雨,也能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6 《中國古茶樹資源狀況白皮書(2024)》發布
5月21日是國際茶日。古茶樹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國家創新聯盟與西南林業大學古茶樹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中國古茶樹資源狀況白皮書(2024)》。今年的白皮書新增四川、廣西古茶樹資源約8萬株。全國古茶樹共有5624.26萬株(含樹齡不足百年的野生型茶樹),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等地,其中云南省占比最高。云南總計5494.67萬株(含樹齡不足百年的野生型茶樹),占97.70%;貴州120萬株,占2.13%;四川1.06萬株,占0.02%;廣西8.23萬株,占0.15%;重慶0.3萬株。
點評:保護“活化石”,實現更大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古茶樹不僅是茶樹原產地、茶樹馴化和規模化種植發源地的“活化石”,也是未來茶葉發展的重要種質資源庫,是極為珍貴、獨特的生物資源和茶文化資源。
古茶樹作為植物也是有生命周期的,過度采摘或者荒廢不管都是不可取的。林草等相關職能部門應按照綠色、生態、有機的要求,對古茶樹的培肥地力、周邊生態環境、日常管護技術制定具體標準和規范。對古茶樹所有人或者經營人進行培訓,引導他們科學施肥、修剪、防治病蟲害、合理采摘。對古茶樹帶有破壞性的采摘行為,或是過度采摘等行為,應依法進行規范和嚴肅查處,避免涸澤而漁。對擁有古茶樹資源的地方,可以突出地域特點,打造茶葉公用品牌,用古茶樹的優勢資源帶動其他生態有機臺地茶實現高質量發展。吸引社會資本打造一批特色茶葉小鎮、古茶莊園,推動茶旅產業融合發展。
7 “五一”假期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增長6.8%
從5月9日舉行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五一”假期,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6.8%。各地商圈人氣旺盛,36個大中城市重點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15.1%。線上消費較快增長,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8%。服務消費人氣旺。
節日期間,商務部重點監測餐飲企業銷售額增長7.1%,部分電商平臺住宿銷售額增長6%。旅游市場熱度攀升,國內出游人次同比增長7.6%,出游總花費增長12.7%。
點評:“五一”消費熱彰顯中國經濟活力
“五一”假期的熱鬧景象,是對中國經濟韌性與活力的直觀展現。從旅游市場的火爆到餐飲業的興旺,從線上消費的激增到線下購物的熱絡,每一處都透露著人們對未來的信心與期待。
消費熱潮的背后,如何持續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更值得我們深思。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時,也要注重深化改革開放創新,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不斷釋放內需潛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8 2024全民營養周倡議“減油、增豆、加奶”
5月12—18日是第十屆全民營養周,今年的主題是“奶豆添營養,少油更健康”。5月12日,2024全民營養周暨“5·20”中國學生營養日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等多位專家宣讀“奶豆添營養,少油更健康”倡議書: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減油、增豆、加奶”意識;掌握“減油、增豆、加奶”知識技能,內化為家庭和日常飲食習慣;充分挖掘學校潛在動力,培養學生養成合理膳食好習慣;鼓勵各餐飲、食品行業積極開展烹調油、大豆和奶產品的升級轉型;傳承健康飲食文化,在數千年的飲食文化中弘揚文化自信。
點評:加大營養知識普及,加強政策引導支持
“減油、增豆、加奶”不僅可以控制我國居民油脂的攝入以降低高熱量食物的消費,從而改善我國的居民膳食結構,還能夠促進我國居民的健康,降低慢性病風險。促進“減油、增豆、加奶”理念的落實,首先要通過加大對全社會的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居民對“減油、增豆、加奶”理念的認知。其次要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健康食譜、科學的飲食建議,引導居民形成“減油、增豆、加奶”的飲食習慣。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要加強合作,共同研發符合“減油、增豆、加奶”理念的食品和技術,讓市場上有更多優質產品可供消費者選擇,有效推動“減油、增豆、加奶”理念的普及和實踐,提高我國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為農產品健康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9 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長5.7%
海關總署5月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3.81萬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出口7.81萬億元,增長4.9%;進口6萬億元,增長6.8%。前4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7.54萬億元,增長10.7%,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4.6%,比去年同期提升2.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5.06萬億元,增長9%,占出口總值的64.7%;進口2.48萬億元,增長14.4%,占進口總值的41.4%。
點評:世界經濟下行壓力陡增,我國外貿展現強大韌性
前4個月的外貿數據超出預期,尤其是進口的增長,這表明國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都在上升。從出口來看,也呈現非常積極的態勢,這反映了當前世界經濟復蘇比預想中好,也表明我國整體出口的競爭力在持續提升,在世界市場中保持著穩定向上的勢頭。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下行壓力陡增,中國外貿交出“亮眼”成績單,非常不易,也尤為珍貴。從外貿的發展趨勢來看,其結構正在向更優化方向發展,后續發展動力更加強勁,顯示出更多積極向上的信號。我國外貿展現出強大的韌性,一條條外貿“上升曲線”鼓舞人心。據悉,在幾個出口大省,隨著外貿企業不斷加強研發投入,逐步升級的成套設備、智能產品、低碳節能環保產品等深受海外消費者歡迎。中國經濟以創新為引領,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外貿領域的亮點頻頻出現。外貿展現出令人振奮的增長態勢,也用實際數據證明了中國經濟活力旺、韌性足。
10 四部門印發《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
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5月15日聯合印發《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要求以信息化驅動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農業強國提供堅實支撐。工作要點部署了9個方面28項重點任務。其中,筑牢數字鄉村發展底座方面,包括提升農村網絡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力度,加快推進涉農數據資源集成共享。激發縣域數字經濟新活力方面,包括加快推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多措并舉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釋放涉農數據要素乘數效應,運用數字技術促進農民增收。
點評:建設數字鄉村需要久久為功
數字鄉村建設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行動,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更為全國各地發展智慧農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可能。
打造數字鄉村可以科技為底,強化農業設備支撐,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加快數據要素流轉,使得數字技術向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治理、服務等全面滲透,逐步實現鄉村數字化,從而打破城鄉數字壁壘,進一步暢通城鄉經濟循環。人才是第一資源,發展數字鄉村要靠人才。各地可通過引導“新農人”返鄉就業創業和提高農民積極性等措施,進一步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同時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與知識更新,提供就業幫扶信息,提高技能素質,增強農民適應數字時代的能力,授人以漁。
建設數字鄉村需要久久為功。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AI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革命進步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重要的新動力。如今,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三農”服務的各個環節,智慧農田、智慧牧場、智慧大棚等新型農業生產載體建設蔚然成風。這些變化正在讓鄉村生產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今后仍需持久用力,推動數字經濟在廣袤鄉村開花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本報記者 劉天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