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們在四川成都啟動了第一屆社會調查方法暑期論壇,蜂擁而來的學員擠滿了報告大廳,連過道都坐滿了學員,氣氛和成都的天氣一樣熱烈。當時的場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們對學習社會調查方法、探尋社會真實滿懷熱情。第二年夏季,我們把論壇舉辦地放在了涼爽的蘭州。第三年,我們來到了多彩的貴陽,盛況一如往常。斗轉星移,在今天才迎來了第四屆。
第一屆社會調查方法暑期論壇暨系列講座
2017年7月
四川成都
現(xiàn)場盛況
講座回顧
主講專家
講座內容
風笑天,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重新認識社會調查方法
仇立平,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研究中的問題意識與研究選題
李煜,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博士,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
社會調查中的樣本設計與數(shù)據(jù)加權方法
趙延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中國科技戰(zhàn)略發(fā)展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總體不明群體的抽樣調查:方法與應用
董海軍,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
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問卷調查
許傳新,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成都理工大學社會學教授
社會調查過程中的質量把控
馮金忠,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河北學刊》副總編
道與術:論文撰寫與投稿中的若干問題
趙聯(lián)飛,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青年研究》副主編
學術期刊編輯偏好什么樣的稿件
第二屆社會調查方法暑期論壇暨系列講座
2018年8月
甘肅蘭州
現(xiàn)場盛況
講座回顧
主講專家
講座內容
風笑天,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研究的路徑:問題、思路與方法
許傳新,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成都理工大學社會學教授。
社會研究中的選題及其具體化
趙延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社會調查中的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
樂 章, 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調查中的訪問技巧、訪員培訓與質量管理
董海軍,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中國社會學會社會調查方法專委會會長。
問卷設計注意事項及常見問題分析
孫 龍,北京大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焦點小組方法與內容分析法
秦開鳳,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陜西省社會科學院人文雜志社副主編、研究員。
學術刊物喜歡什么樣的稿件——從編輯角度談論文的選題和寫作
第三屆社會調查方法暑期論壇暨系列講座
2019年8月
貴州貴陽
現(xiàn)場盛況
講座回顧
主講專家
講座內容
風笑天,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該采用定性方法還是定量方法
趙延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調查研究中的誤差及其控制
董海軍,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學會社會調查方法專委會會長。
問卷調查的標準化實務操作
許傳新,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成都理工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問卷調查中資料收集方式的選擇與應用
郭康松,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湖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古籍研究所所長,《湖北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
如何提升人文社科論文的寫作質量
祝建華,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浙江工業(yè)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問卷調查的抽樣設計與應用
王曉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
個案研究的設計和結論外推邏輯
往期報告精彩內容提要
1
我該選用定性方法還是定量方法
主講人:風笑天
一、為什么會講這個問題
1.不同學科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2.學術界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一些學者始終運用定量方法,另一些學者始終運用定性方法。
3.直接的動因——香港訪問經歷——刺激與反思。
二、同一個主題,兩條探討路徑
1.定量研究問題突出“是什么”;定性研究問題突出“如何”。
2.定量研究的思路:抽取樣本、測量事實、概括特征、數(shù)據(jù)分析、找出原因;定性研究的思路:劃分維度、區(qū)分類別、收集詳細資料、分別分析原因。
3.定量研究采用的是抽樣調查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的是個案研究的方法。
4.定量研究結果具有某種相對固定的模式;定性研究往往依據(jù)研究的具體問題、特定內容、研究對象甚至是研究者個人的表述方式和風格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如何提問
1.定量研究:所研究現(xiàn)象的整體狀況“是什么”?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某種現(xiàn)象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2.定性研究:難以概括,關鍵詞為“如何”“邏輯”等。
四、兩種問題,兩條路徑,兩幅拼圖
1. 主要結論:依據(jù)研究問題來選擇研究方法。
2. 對實際社會研究的指導:根據(jù)問題性質、研究性質來選擇研究方法。
3.兩條路徑描繪兩幅不同的拼圖。
4.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目標、路徑、方法都不同,因而二者看到的社會現(xiàn)實也不同。
2
社會調查中的誤差及其控制
主講人:趙延東
一、調查中的推論與誤差
1.調查推論的過程,即用觀察到的現(xiàn)象去描述未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受訪者的回答→受訪者的特征→樣本特征→總體特征)
2.調查中的誤差:受訪者的回答不能準確描述其特征,或樣本的特征與總體特征有偏差。
3.三類調查過程:一般意義上的調查過程;從設計視角看調查過程;從質量視角看調查過程。
4.構建與測量之間的差距,關鍵是測量的“效度”,設計的測量指標要反映研究者希望研究的內容。
5.整個調查過程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會產生誤差,包括測量誤差、過程誤差、覆蓋誤差、抽樣誤差、無應答誤差、調整誤差等。
二、覆蓋誤差及其控制
1.造成抽樣框覆蓋性誤差的原因:覆蓋不足;過度覆蓋(不合格單位);總體要素在抽樣框中匯聚或重復。
2.如何減少不同數(shù)據(jù)收集方式的覆蓋性誤差、組織抽樣中的覆蓋性誤差、事件抽樣中的覆蓋性誤差以及稀少群體的覆蓋性誤差?
三、無應答誤差及其控制
1.無應答的種類:單位無應答;題項無應答。
2.單位無應答的類型,以及減少單位無應答的方法。
3.提高單位應答率帶來的新問題。
4.導致項目無應答的原因,以及減少項目無應答的方法。
四、訪員誤差及其控制
1.訪員在調查過程中會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偏差。
2.標準化訪問是降低訪員誤差的方法。
五、過程誤差、調整誤差及其控制
1.訪員在調查過程中會帶來一些不可避免的偏差。
2.標準化訪問是降低訪員誤差的方法。
六、總體誤差控制和調查質量評估
1.抽樣誤差(非觀察誤差)+非抽樣誤差(觀察誤差)=調查總誤差。
2.在設計調查方案的時候,可以將各種誤差加總起來,對各方案的總誤差加以比較。
3.減少誤差并非調查的唯一考慮,還應在調查目標、調查時間要求、調查成本以及減少調查總誤差之間做權衡。
3
問卷調查的標準化實務操作
主講人:董海軍
一、勢在必行:問卷調查實務操作的標準化
1.標準化概念解釋:科學發(fā)展和組織生產需要,在產品質量、品種規(guī)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規(guī)定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
2.標準化功能分析:適用性與相關性;可獲得性與可靠性;準確性與及時性;一致性和比較性。
3.標準化必要性分析:實證研究的需要;實證主義的要求;調查實務的需要;學術交流的需要;實踐推廣的需要。
4.標準化可能性分析:外部條件(黨和政府的重視);相關的理論基礎比較完備。
二、道阻且長:問卷調查標準化的現(xiàn)狀
1.問卷調查標準化實務操作的總體狀況。(如CGSS、CSS、CHFS、CLDS等調查)
2.問卷調查標準化的實際困境:組織機構的工作進度需要提升;研究狀況急需自覺提升。
3.調查實踐前行中的坎坷:獨立開展指標體系的標準化有待加強;訪員誤差較大。
4.標準化之憂:機械性、教條性與利益性。
三、深惟重慮:問卷調查標準化的實施
1.準備階段:準備階段的總體流程——測量與操作化——問卷設計——抽樣——試用檢查。
2.實施階段:參考書目《標準化調查訪問:如何實現(xiàn)訪問員相關誤差最小化》 (弗洛伊德·福勒等著,孫龍等譯)。
3.總結階段:質量評估;報告寫作;結果應用。
四、行穩(wěn)致遠:問卷調查標準化的展望
1.學科化:將其發(fā)展成為一個嚴密的學科體系。
2.科學化:應用數(shù)學、自然科學方法、互聯(lián)網新興技術等。
3.現(xiàn)代化:新技術與傳統(tǒng)技術相結合,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
4.多元化:在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包容標準化的多元標準。
4
問卷調查中資料收集方式的選擇與應用
主講人:許傳新
一、資料收集方式選擇的依據(jù)
1.依據(jù)每一種資料收集方法特點,例如:自填問卷法的特點是節(jié)省時間經費人力、具有更好的匿名性、對調查員的要求相對低;結構訪問法的特點是調查對象范圍廣泛、調查質量較高。
2.依據(jù)樣本的性質:調查對象的社會屬性;能否方便接觸到被調查者;需要被調查者的合作程度;研究者與被調查者的熟悉程度。
3.依據(jù)研究的目標,例如:探索性研究的目的是對問題或現(xiàn)象進行初步了解,為以后研究提供背景、方向;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對研究對象進行描述,發(fā)現(xiàn)總體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狀況;解釋性研究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或證明社會現(xiàn)象之間是否具有相關關系(說明關系)或因果關系(解釋原因)。
4.依據(jù)研究的內容:研究內容的多少(問卷的長短);研究內容的難易(問卷的難易);研究內容的敏感性(問題的敏感性)。
5.依據(jù)研究者所擁有的資源,即依據(jù)研究者所擁有的時間、經費、人力等資源。
6.綜合使用多種方式:使用混合方式的好處,如降低費用、提高應答率、改善數(shù)據(jù)質量等;幾種常用的資料收集方式的結合,如郵寄+網絡+電話訪問、個別發(fā)送+郵寄、集中填答+當面訪問、當面訪問+個別發(fā)送、當面訪問+電話訪問等組合形式。
二、資料收集過程應注意的問題
1.適度利用行政資源:泛指一切管理行政事務的機構,不僅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及其辦事機構,還包括中國共產黨的各級機關及其辦事機構、具有半官方性質的公共組織(如共青團、婦聯(lián)和工會等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中管理行政事務的機構。
2.合理組建調查員隊伍:調查員的調查經驗、其完成的問卷數(shù)量、對社區(qū)的熟知度、參與調查活動的動機,對調查員的招募、挑選與培訓,以及調查員與督導的互動等,都影響著資料的收集。
3.有效控制調查環(huán)境:調查的時間、調查員對社區(qū)的熟悉程度、是否有他人在場等環(huán)境因素,也會影響調查的進行。
5
如何提升人文社科論文的寫作質量
主講人:郭康松
一、學術出版系列規(guī)范
參考《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guī)范》
二、文章寫作應注意的問題
1.選題與擬題。
選題時,應注意知識結構、思維類型、資料貯備、時代要求、大小適中、差異化等問題。學術論文由于其特定的文體規(guī)定、內容的科學性及閱讀目的的明確性要求,標題更要平實、準確、邏輯性強。最好的題目,應該簡潔明了,盡量不要添加副標題。
2.摘要的寫法。
摘要應能客觀地反映論文主要內容的信息,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一般不超過200字,排在作者署名與關鍵詞之間。英文摘要的內容應與中文摘要相對應。摘要具有導讀功能,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和觀點的短文。
3.關鍵詞的選擇。
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詞組,一般每篇可選3~8個。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而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和術語。
4.基金項目的標注。
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章,應以“基金項目:”或“【基金項目】”作為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在圓括號內注明項目編號。多項基金項目應依次列出,其間以分號隔開。
5.正文寫作特別注意事項。
文內標題力求簡短、明確,題末不用標點符號(問號、嘆號、省略號除外)。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5級。大段落的標題居中排列,可不加序號。觀點鮮明,表達準確。每個大的段落,在開頭時最好有主題句,并且概念統(tǒng)一。
6.注釋與文獻引用提示。
注釋和參考文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注釋主要用于對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內某一特定內容做必要的解釋或說明。一種文獻在同一文中被反復引用者,用同一序號標示;需表明引文具體出處的,可在序號后加圓括號注明頁碼或章、節(jié)、篇名。
三、投稿應注意的問題
1.研究刊物,提高命中率。研究刊物的特點,研究刊物的欄目,了解刊物的要求。不同雜志對稿件的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同濟大學學報》不接受網上投稿,需郵寄紙質稿件一式兩份。
2.與編輯溝通:可以主動地與編輯聯(lián)系,或書面介紹自己的學術經歷、已經完成和在研的課題、已發(fā)表的著作和高級別論文、論文的反響等。
闊別五年,每個人都經歷了很多。我們此時決定重啟論壇,不僅是因為很多學員對此活動仍有牽掛,也是因為社會調查在今天更顯珍貴。我們期待這一交流論壇能在下半場迎來新的敘事。
期待2024在清涼的恩施與您相約第四屆社會調查方法暑期論壇!
廖智:命運將她打落深淵,她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世說新語〉風物》:夢回風流魏晉,一覽市井百態(tài)與人間煙火。
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累了,不妨慢下來,喝杯茶,看看書。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