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身體擋住歹徒的尖刀,救下校車上更多的孩子,我們現在知道這位英勇的女士名叫胡友平。
感謝蘇州公安公布了她的名字。人們不用再擔心她的生命安全,不用擔心她被仇恨日本的“愛國人士”報復,也不用擔心網暴,因為她已經死了。
被評為見義勇為,多少是一種安慰。但是,這個通報對她“事跡”的講述,我認為是有很大問題的。
“胡友平在蘇州高新區塔園路新地中心公交站臺發現有人持刀行兇,立即奮不顧身……”這樣的描述,似乎告訴我們,胡女士只是一個“路人”,而這也是普通的持刀傷人事件。
根據之前官方通報,事件造成一對日本母子受傷,歹徒想到校車上傷害更多人,被胡女士攔住,這才是她重傷的原因。
現在的通報,既沒有提“日本人學校”,也沒有提“校車”二字。
這當然是有所顧慮,但是無疑是讓人遺憾的。看上去想隱藏,但是恰恰證明了一個事實:在中國,“救日本人”是有爭議的行為,只能模糊為“在他人面臨嚴重生命威脅”。
而試圖攻擊校車,不管是車上是日本孩子還是中國孩子,都會讓人感到更為不安,所以通報把行兇事件的場景限定為“公交站臺”,避免大家想到校車。
胡女士的行為讓人敬佩,官方“追授”也值得肯定。但是,如何評價理解和講述胡女士的事跡,也關乎到她的“意義”,在胡女士已經離世的情況下,這變得更加重要,因為她永遠失去了自己講述的機會。
這個通報中的胡女士,當然是英雄,但是卻也變得面目模糊,有點抽象。當初促使她不顧生命危險去攔下歹徒的,到底是怎樣的情緒?
可能是一個母親的本能;也可能是一個員工的職責。日本媒體報道,她是校車上的工作人員,“引導員”,負責引導小朋友上下車。這個身份下的胡女士,是一個普通人,卻更為可敬。
官方通報會斟詞酌句,權衡利弊,最初寫下通稿的人可能奠定了敘事風格。在這里無疑責怪,你也不可能從一個官方通報中要求太多。
但是,在整個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報道是缺失的,這是對胡女士最大的不敬,昨晚網上甚至有幾篇文章呼喚她的名字——這既詭異又悲哀。
這是一個悖論:官方想把這件事當成普通治安事件來處理,淡化它的影響,不要影響江蘇和日本的關系,但是最終因為敘事的不足,卻造成一個輿論事件。人們不得不讀翻譯過來的日本媒體的零散報道,這又是一個悲哀:如果真的存在“敘事的話語權”的話,中國媒體失去了這個話語權。
知道了她的名字,還遠遠不夠。人們想知道更多,如實知道她的事跡,才是對她最好的紀念。
人們也想了解歹徒行兇的動機到底如何,只有更充分地了解事件的面貌,“疑云”和“不安”才會消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