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民俗文化村、文明村,太極星象村……這些都是浙江省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的標簽,古村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俞源村毫無疑問的是現存古村落中的佼佼者。一座小小的古村,據族譜記載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國師劉伯溫按天體現象設計,現存明、清古建筑395幢,遍布精致的木雕、磚雕,明清兩代出了進士、舉人、秀才293人,能夠列入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可見其在數萬座中國古村落中的地位。
一座值得游覽的古村落不僅要古跡保存好,還得自然環境好,俞源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堪稱古村落中典范。
俞源村號稱太極星象村,據《俞氏宗譜》載,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排列設計建造,這個星象咱也不懂,總之就是給游客一種高大上且很玄乎的感覺。
?據說南宋時,在松陽任儒學教諭的杭州人俞德過世后,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路過這里投宿時,停放在溪邊的靈柩被紫藤纏繞起來。俞義認定這里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時與當地人通婚,在此開枝散葉。
村中看點很多,但首推還是被譽為“婺處第一祠”的俞氏宗祠,這個“婺”是指婺州,也就是今天的金華市一帶,而“處”是指處州,也就是今天的麗水市一帶。
明嘉靖年間,俞源出了禮部觀政俞大有等五位出貢入仕的俞氏子弟,祠堂前至今有五對旗桿,當時俞氏家族在武義名聲大振,便于明隆慶元年大興土木重建俞氏宗祠,歷時六年,落成了這座三進51間的俞氏宗祠。
名義上是一座宗祠,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卻不斷兼職,明嘉慶年間設過六合社倉;民國初年開辦太平水龍會(消防隊);民國八年(1919年)開辦集賢小學;抗日戰爭期間為多個機關單位的辦公駐地;1939年為金華七中;1941年為戰時野戰醫院;1942年為浙江省政府預選辦公場所,后由于日軍逼近才未遷入;1943年為紹興稷山中學武義分部;1949年后曾為國家糧庫。
正是因為宗祠不斷地發揮著作用,在瘋狂的“破四舊”年代也被保存了下來,正門兩側碩大的“事在人為,人定勝天”,以及側墻上的“守紀律,負責任,知廉恥”等內容也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印跡。
離開祠堂,在古村中漫步,這里山環水繞,真正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典型的中國傳統精神家園。
村中有395座明清建筑,灰瓦白墻,一磚一石都極富人文色彩,每一條古巷、每一幢古宅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隨便走進一間民宅,你都能欣賞到極其繁雜且精美的木刻裝飾,做工精細、風格各異,每一幅木雕上都有傳統的紋飾和人物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村尾的洞主廟始建于南宋,位于兩條小溪匯流之處,旁有古樟圍護,古樟下一座小巧的夢仙橋,洞主廟有一個有趣而神秘的特色——圓夢。據說在這里睡一個晚上必會做夢,而且解夢十分靈驗,每年甚至還有“圓夢節”,周邊大量民眾會前來求夢。
洞主廟是一座典型的鄉土廟宇,里面各路神仙都有,主神是劈山救母的沉香和營造都江堰的李冰,這個搭配有點獨特。
廟里的木雕同樣細致精美,處處體現出中國傳統特色。
建于元代的利涉橋,是一座小巧的石拱橋,雖然橋拱已被植被覆蓋,但依然可以通行。
走過茂密的古樹林,村中還有一座伯溫草堂,劉伯溫給這座古村留下了很多傳奇故事。其中之一便是“七星神塘”,相傳劉伯溫為俞源村設計了七口水塘,這七口塘按北斗七星排列,填塘要招來災禍。上世紀40年代初,外出謀生的村民俞祖芳回故宅定居,在修繕房屋時不聽老人的勸阻,決意要填掉緊靠房屋的一口水塘,結果正屋山墻突然倒塌,俞祖芳趕緊又把塘挖了出來,從此完好至今。
俞源村不僅有精美的古建筑和優美的自然環境,還有充滿神秘色彩的布局,以及很多傳奇的故事,有關俞源的很多故事甚至還被編入《二刻拍案驚奇》。
俞源村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據說自劉伯溫將俞源山溪改直為曲形似太極之后,600余年未發生過洪災;“商坐樓”旁有口井稱“氣象井”,天晴水清見底,井水變渾濁定要下雨;“聲遠堂”沿口桁條上九條木雕鯉魚會隨氣候變化而變色;每年“圓夢節”,這天必降喜雨,即使大旱年頭也不例外。先不論這些故事的真實性吧,能被列入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肯定值得一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