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書法季
記者何曉剛 攝
人文薈萃的武漢,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名城,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書法歷史流變的重要陣地。這一切,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武漢書法家的接續奮斗。
在6月24日舉行的2024首屆武漢書法季開幕式上,徐本一、黃德琳、樊利杰、魏曉偉和張助剛五位本土書法家齊聚對話環節,以自身學習、創作經歷共論“書法精神的代際傳承”。
盡管身處不同的年代,但他們都不約而同講述了武漢這座城市、城里的江水樓閣、街道巷陌、親人師友給他們的文化滋養和無窮的靈感,一代又一代書家的接力傳承,令現場聽者為之動容。
PART 01
WUHAN
WENXUEJI
大城之愛:長江黃鶴都是滋養
上午霧蒙蒙,夜晚黑黢黢
江水是我的審美啟蒙
記者何曉剛 攝
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榮譽主席、著名書法家徐本一祖籍寧波,幼年隨父母來漢,第一次看到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萬里長江第一橋,就被武漢之大和這座城市的英雄氣概深深震撼。
后來,他家搬遷至鸚鵡洲,每天上學、放學路上都可以在江堤上看到江水:“上午霧蒙蒙,中午金燦燦,傍晚紅彤彤,夜晚黑黢黢,江水的變化成了我少年時代的審美啟蒙。”
江水沛兮——徐本一書法研究展。葉飛艷 攝
上月底,他將梳理自己藝術脈絡和創作歷程的書法研究展命名為“江水沛兮”:“學書法不僅要學習經典,更要師法造化,向自然學習。這是我從江水中得到啟示,現在雖然不能時時看見江水,但筆墨就是我心中的江水。”
在為2024首屆武漢書法季寄語時,他到長江:“看長江之大美,書時代之新作!”
黃鶴樓是詩樓,是文樓
也是武漢人的精神圖騰
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書法家樊利杰,現場展示了一件特殊的作品,中央是幾個歪歪扭扭的字:“我愛我家,王桂枝。”
樊利杰介紹,王桂枝是他的母親。 “我愛我家這幾個字,是我母親2006年為家人書寫的祝福,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寫毛筆字,也是最后一次。不到一年時間,她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旁邊的小字,是我2020年寫的一篇回憶母親的文章,叫作《母親的心愿》。”
樊利杰和母親共創的書法作品。本人供圖
將這樣一幅飽含母子深情的作品選入在黃鶴樓舉行的書法展《傾城之愛——樊利杰書法作品展》中,樊利杰說,“傾城之愛”表達的不僅是對武漢這座城市的愛和對書法藝術的愛,同時也記錄了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親情、愛情和友情。
樊利杰把黃鶴樓視為表達“傾城之愛”的落腳點,曾用50件作品共同書寫僅有200余字的《黃鶴樓記》,讓觀眾印象深刻。“千百年來,黃鶴樓是詩樓,是文樓,也是武漢人的精神圖騰。在黃鶴樓辦展覽,書寫黃鶴樓,就是為了更深刻地感知武漢,觸摸武漢,表達對武漢這座英雄城市深沉的愛。”
樊利杰作品。曾熙來 攝
他表示,不同維度的作品,展示著書法藝術應有的溫度,“書法工作者不能只關在書齋,而是要走進生活,走到人民群眾中來,以詩文與筆墨記錄武漢百姓的喜怒哀樂,抒寫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我想這就是書法人的時代責任。”
PART 02
WUHAN
WENXUEJI
追求卓越,艱苦環境不掩風骨
先生在漢正街的巷子里
用凳子當桌椅刻印
記者何曉剛 攝
看到自己40多年前的作品亮相,77歲的著名書法家、武漢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黃德琳也深受感染,他表示,很多的大家都是藝文兼備,讓后輩受益匪淺,自己的成長也離不開前輩書家的關愛和教導。
他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活條件都很艱苦,滿腹學問的金月波老先生家居狹小,作品多小件。要畫大的作品,需要把床上的被褥移開,以床板作畫案。書刻俱佳的汪印農先生住在漢正街的巷子里,白天室內光線很差,他就將一高一矮兩個凳子當桌椅,坐在巷子里刻印。
黃德琳刊登在1983年第四期《書法》雜志上的篆刻作品。
他說,“我們很難想象,那些優秀的作品竟然是在那么艱苦的環境里誕生的。對他們來說,雖然條件各異,但對作品的高標準、要求都是一致的。楊白匋先生每刻一印都反復構圖、畫稿、修改,用盡心力,極盡巧思。他曾刻一印,印文是‘不是奇葩不落印’,可見要求之高。所以我覺得我們向前輩學的不只是知識和技藝,還有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和敬畏,以及不畏困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這才是留給我們的最大的財富,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去繼承和發揚的。”
PART 03
WUHAN
WENXUEJI
名家引路,漢上書風薪火相傳
我在武漢
遇到了很好的啟蒙老師
魏曉偉向大家介紹作品。曾熙來 攝
和書法藝術相比,篆刻不僅要求學習者有一定的文學和藝術修養,還要有雕刻的技術和鑒賞的知識,是個“雜家”。武漢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魏曉偉說,對篆刻的學習需要引路人,而武漢這座城市有很好的篆刻傳統,他在這里碰到了好的啟蒙老師。
他說:“父親是我第一位書法啟蒙老師,而我的篆刻是受初中美術葉老師的發蒙。至今記得葉老師給我上的第一節課是買學習工具。我至今還記得,1992年葉老師帶著我從鐵機村步行、乘公汽、坐船過長江,到漢口的友誼街攬云閣買刻刀、印泥,然后到南京路榮寶齋挑選刻印的石材、再到江漢路的武漢古籍書店買了《說文解字》《十鐘山房古印選》《黃牧甫印譜》等工具書。老師告誡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向古人學習、向經典學習。”
魏曉偉作品入展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進京展(湖北·武漢巡展)。曾熙來 攝
武漢不僅有良好的藝術氛圍,更有指引前行的前輩。魏曉偉特意將一本自己少年時珍藏的《書法》雜志帶到了現場。
這本1983年出版的雜志上,刊登了李剛田、黃德琳兩位前輩入選全國第一屆篆刻征稿評比的優秀作品。“李老師當年37歲,刻的是甲骨文‘安陽’二字,他以甲骨文結合秦印的半通印形式來篆刻,古意盎然。黃老師當年35歲,刻的內容是‘安得倚天抽寶劍’,以黃牧甫印風結合西周、秦漢的金文,虛實對比強烈,爽朗清健。兩位前輩的創作根植于傳統,亦古亦新,在今天看來仍然給我很多啟發。”
書法是我的渡口
希望年輕人也能找到自己的渡口
前輩的作品和人品,無形中激勵著后輩,接力讓漢上書風代代傳承。
五位書家中最年輕的“80后”、武漢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張助剛,現場回憶起自己從新洲走出,由一位小學教師走上職業書法家的成長歷程:“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書法改變了我的人生,將愛好變成了職業,又成為追求的事業,可以說書法是我人生的渡口。”
張助剛行書作品: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橫幅。本人供圖
如今,張助剛從事著傳播書法藝術的工作,他覺得自己雖然離開了三尺講臺,但并未離開教育行業:“工作環境和面對的群體不一樣了,但還是文化和美育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他說,近幾年策劃了一系列的書法活動,看到一批“90后”“00后”的武漢青年書家脫穎而出,看到他們對書法的熱愛與執著,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那個曾經的自己。希望他們能夠和自己一樣,秉持藝術的初心,一直保持對書法的無限熱愛,找到屬于自己人生的渡口,去影響有影響的人。”
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書法,“來一場書法和青春的雙向奔赴,筆歌墨舞,不負韶華。”
EDITOR編輯部
出品 長江日報文旅事業部
采寫 王娟 葉飛艷
編輯 程佳怡
CONTACT US
發現更多好玩的我們
@長江日報旅游
@好玩武漢
@好玩武漢
@好玩武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