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SJHYJH
禹學研究領域的創新突破
——讀《中國禹跡圖導讀》有感
陳鵬兒(紹興市鑒湖研究會)
《中國禹跡圖導讀》
不久前,一部禹學研究的最新杰作《中國禹跡圖導讀》(以下簡稱《導讀》),由中國文史出版社隆重推出,出版發行。此書由中國水利博物館、紹興市鑒湖研究會聯合編制,邱志榮、張衛東共同主編,全國百余位水利、地理、考古、歷史、方志專家學者通力合作,在歷年編繪紹興禹跡圖、浙江禹跡圖的基礎上,歷時二年、編著而成。全書分上下冊三編,為上編“正圖釋文”、中編“補錄釋文”和下編“相關史料輯錄”,約105萬字1002幅圖照,在多學科考察基礎上,收錄全國范圍29省的禹跡651處及堯跡舜跡26處,每處設編號、類別、位置、流域、簡介、圖照,有的附錄論文;又在卷首增設中國主要河湖水系圖,下編收錄先秦以來禹學文獻及民國以來主要禹學研究成果,是一部集史料、考證、研究、圖照于一體的禹學集大成之作。其在禹學研究上的突破性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中國禹跡圖
一是創新性。上世紀20年代,在我國歷史界存在疑古思潮,其代表性觀點之一,就是對先秦以來信史記載鑿鑿、民眾代代相傳的我國治水英雄、立國始祖大禹,虛化成“神”,說“禹是南方民族神話中的人物”“這個神話的中心點在越(會稽)”。對這種“神禹”論,我國近代水利史先驅冀朝鼎先生30年代就提出疑問,他堅持“傳說”論,說:“然而,這個關于禹傳說的起源的結論,并不意味著長江流域的開發比黃河流域還早。同時,中國文化的發源地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這一事實也不能因此而改變。將來新發現的證據,可能證實也可能推翻顧頡剛所作結論的積極貢獻。”一個世紀過去了,“新發現的證據”確實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項。一項是晚更新世以來三次海進海退研究成果,說明禹所治洪水來自卷轉蟲海進,而不是顧、冀二先生所說的來自錢塘江;又因為寧紹平原在海進海退滄海桑田的地理變遷中特別典型,進而證明了禹治水傳說的“中心點在越”,這個傳說繼而從南方傳到北方。另一項是考古學研究的成果。在錢塘江流域發掘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河姆渡文化,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文化的發源是多元的,否定了“中國文化的發源地是黃河流域的論斷”。特別是紹興出土的九板橋玉圭可確定是夏朝的玉圭,它以實物證明了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再一項就是前面所說的多學科田野考察成果。這部禹學研究創新之作的我國首幅禹跡圖與《中國禹跡圖導讀》,以無可辯駁的全國范圍內多學科田野考察的眾多事實,進一步佐證了大禹治理洪水和建立夏朝的真實性,否定了神化大禹的歷史虛無主義觀點,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肯定和認可。如浙江省社科院教授徐吉軍評價此書:“對大禹治水、禹會諸侯等等問題,還原了歷史的真實面貌,從而推動了中國水利史的研究,甚至對中華文明的探源工程做出貢獻。”日本禹王研究會會長植村善博評價《中國禹跡圖》:“贊揚大禹及其業績的茫茫禹跡的存在,盡人皆知。此次,首次整理中國所有地區的禹跡分布及特征,這是前無古人的壯舉,也是中國人民值得驕傲的事業。”
二是學術性。學術性的最大特點就是嚴謹性,言必有據,邏輯嚴密。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導讀》,它的學術性主要體現在《導則》和結構上。首先是組織水利、文物、文史、測繪等數十位專家編寫《禹跡圖編制導則》,共8章22節,規范了禹跡、禹跡圖含義,編制原則、要求、流程、資料、成果、評審要求及成果應用建議等,作為禹跡圖編制的行業標準貫徹始終,確保了編制全過程的學術質量。其次是全書結構。在篇目設計上,《導讀》突破了《中國禹跡圖》正圖局限,采取上溯中擴下延的方法,以正圖323處禹跡調研成果編撰成《正圖釋文》,列為上編,由此上溯至水環境演變圖即我國主要河湖水系圖,為禹治水遺跡提供水系支持;然后以上編為標桿,擴大調研范圍,新增禹跡328處及舜跡、堯跡等26處,輯為中編《補錄釋文》,使禹治水、立國的事跡事功更加充實和完整;最后收錄先秦迄會有關文獻、論述、對外交流等禹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匯編成下編《相關史料輯錄》,形成一個完整的禹學研究體系,在邏輯上環環緊扣,無懈可擊。
2023年5月21日邱志榮、張衛東、金小軍一行考察山東南旺禹跡
三是系統性。如前所述,《導讀》在篇目設計上并不局限于“禹跡圖”正圖,而是以正圖為基礎,采取上溯中擴下延的篇目設計方法,形成一個全面、系統、嚴密的學術研究鏈,增強了篇目設計的邏輯性。不僅如此,在內容編著上,《導讀》同樣致力于收錄大禹治水活動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包括從歷史文獻到民間傳說,從地名、文物、碑刻、書籍、紀念物等物質文化遺產到祭祀活動、民俗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立足于紹興和浙江的禹跡,到面向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禹跡,及收錄傳播日本、韓國等的海外禹跡,都一一實錄、存照、立圖,增強了內容編著上的邏輯性。例如上編《正圖釋文》中的“西周遂公盨”條,除統一的全國編號、地區編號、類別、地理位置、所屬流域外,設有簡介192字,不僅介紹了遂公盨的概況、價值、來歷、藏館等要素,而且將銘文中的大禹治水內容,與先秦文獻《尚書·禹貢》《尚書·序》的相關記載,進行對比研究,高度吻合,進一步證明了大禹及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又有遂公盨全景及銘文全部的照片2幅,圖文并茂,證據確鑿。最后,附錄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李學勤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論文《遂公盨與大禹治水傳說》全文,對遂公盨“成為大禹治水傳說最早的文物例證”的價值與地位,作了權威性的結論。
以上僅僅是筆者從學術角度探討《導讀》價值的幾點粗淺認識。而《導讀》的全部價值當然要廣泛得多。中國文史出版社編輯室主任王文遠先生論證了《導讀》的思想價值,認為此書“體現了鮮明的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突出特征”,實屬高明。不僅如此,《導讀》對于禹學研究的積極貢獻,有的可能需要在今后禹學研究的實踐中,被進一步發現和證明。
“纘禹業緒”(篆刻 張國維)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丹 高方鳴悅
審核:壹之
總期:77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