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寫于1925年12月26日,最初發(fā)表于1926年1月4日《語絲》第60期,后收錄在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中。
故事其實很簡單,說的是一個飽受剝削、壓迫的奴才,生活過得很不如意,找人傾訴,他先是遇到了一個聰明人。
“先生!”
奴才悲哀地說,眼淚快連成一線。
“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啊,聰明人在聽完奴才的一番訴說后,表達(dá)了自己的同情,但是同情又有什么用,這日子還是得奴才自己來過。然后聰明人跟奴才說,這個生活就是這樣,你之所以過得苦,是因為你自己不夠努力。
聰明人讓奴才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老抱怨社會不公,不是社會不公,而是你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勤奮,所以你總是抓不住機(jī)會,聰明人早就抓住機(jī)會,發(fā)達(dá)了。懂了嗎?
奴才聽完聰明人的一番言論后,好像明白了什么,心里舒坦了不少。但是過了幾天,他又開始抱怨了,這次奴才遇到了傻子。
奴才說: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穢氣沖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傻子說,你不會自己開一個窗戶嗎。奴才說不行。然后傻子說我來,說完就要幫奴才在墻上打出一個洞來。
奴才一看,這還得了,于是連忙大聲呼喊,說:“人來呀!強(qiáng)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
說完之后,一大群奴才出來,將傻子趕走。隨后奴才向主人邀功,得到了主人的夸獎嗎,奴才得意洋洋。故事結(jié)束。
這是魯迅最成功的散文,也是一篇飽含深意的寓言故事,比《藥》更進(jìn)一步闡釋出了國民性的深刻,從而揭示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那就是我們的認(rèn)知配得上我們的苦難,或者說,我們的認(rèn)知、思想、行為配得上我們的奴役命運(yùn)。
我們之所以走不出專制的命運(yùn)輪回,根本原因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的認(rèn)知決定的,我們的國民性決定的。那么,我們到底是什么認(rèn)知?什么國民性?
我們的認(rèn)知配得上奴役命運(yùn)!
這個魯迅也說了,我們的國民性就是奴性,就是長期專制社會導(dǎo)致的奴性十足,已經(jīng)形成一種集體無意識。比如見到官老爺就瑟瑟發(fā)抖,什么事情都依靠權(quán)力來解決,而不是按照規(guī)則、法律、制度來解決。
在《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魯迅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奴才的命運(yùn),奴才的認(rèn)知配得上奴役的命運(yùn)。我們總是抱怨我們?yōu)槭裁蠢鲜窃诖蜣D(zhuǎn),每次王朝更迭,每次大革命之后,我們還是選擇專制的路徑。確定一個主子,確定奴隸規(guī)則,如何朝拜,如何納貢,如何歌頌等等,權(quán)力私有,家族化傳承。
新的王朝誕生后,初期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到頂峰之后,開始急轉(zhuǎn)直下,最后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社會動蕩不安,新的奴隸主崛起,取而代之,循環(huán)不息。
每次大革命之后,我們得到的還是一個剝削、壓迫、奴役、等級,沒有法治,沒有自由,沒有公平、平等可言的社會。
根本原因在于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的奴性,我們的國民性決定了每次社會動蕩之后,我們總是希望一個強(qiáng)勢人物出現(xiàn),蕩平各路勢力,結(jié)束這動蕩不安的日子。因為這日子連奴隸都沒得做。還不如一個人物出現(xiàn),確定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過日子,哪怕這個環(huán)境是剝削、壓迫的,但只要能過日子,就行。什么法治,什么自由,這重要嗎?不重要。重要的是活著,是過日子。而誰敢來破壞這安穩(wěn)的日子,我們必定讓他不得安寧。
就如同傻子一樣,傻子就是一個來破壞奴才安穩(wěn)日子的人,所以最后傻子被一群奴才給趕走了。奴才們趕走了傻子后,他們依舊過奴才的日子,永遠(yuǎn)也無法改變自己奴才的命運(yùn),因為再也沒有傻子了。奴才還是那個奴才,除了抱怨,他們什么也做不了,也不敢做,只能永遠(yuǎn)做奴才。
本文參考文獻(xiàn):
魯迅.《野草·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