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麟(資深鐵路工程師,知名科普、科幻作家)
火車的發明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影響了每一個人的生活。而火車速度在早期鐵路時代,對人們的觀念沖擊也是非常劇烈的。傳統文化與新生事物,在這場運輸革命中不斷碰撞和發展,人們被工業大機器挾裹著一路飛奔向前,不管你愿不愿意,也必須跟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
鐵路運輸與地方時間
1909年的美國伊利鐵路火車站
鐵路對人們的第一個顯著的影響就是對于國際時區的劃分。在格林尼治時間被確定之前,世界各個地區都有自己單獨的、區域性的太陽歷時間。具體規定就是,將一天24小時換算成1440分鐘,將1440分鐘按照360°圓周平均分配,即將整個地球劃分為360個時區,則每一時區分配4分鐘。如果有人從某一個時區進入另一個時區,他需要將表調快4分鐘,或者調慢4分鐘,以適應當地時間。
這么規定,在田園牧歌時代比較適用,因為人們出行乘馬坐車,生活節奏非常慢,從一個時區跨越到另一個時區的機會較少,但是,自從鐵路出現之后,人們在長途旅行的時候,就必須頻繁地調表,可想而知,那該是一件多么令人頭疼事情。例如當時紐約州的布法羅火車站有一座三面鐘樓,鐘樓上的三面鐘表顯示三個不同的時間,一個是紐約中央鐵路使用的紐約當地時間,另一個是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時間,第三個是密歇根南方鐵路所采用的時間。
布法羅火車站
布法羅火車站的鐘樓還不算出格,在英國匹茲堡火車站,有一座六面鐘樓,顯示六種不同的時間。一個火車站就同時顯示六種不同時間,那么在一個州會采用多少不同的時間呢?答案是,美國伊利諾斯州和密歇根州有27種地方時間,威斯康星州有38種不同的地方時間。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往往乘客跨州旅行的時候,要把表調上幾十次,想想就讓人崩潰。
如果只是給乘客帶來一點麻煩,尚可容忍,對于鐵路運營部門而言,這些劃分瑣碎的地區時間就是一場災難,因為火車要長距離跨時區運行,如果沒有統一準確的時間進行調控,那后果不堪設想,會造成撞車和顛覆等重大事故。實際上,這種事故確確實實在1876年的愛爾蘭發生了,原因是鐵路時刻表上寫的時間與當地時間不一致。因此,很多鐵路公司就聯合起來人為制定出一套虛擬的鐵路時間標準,專門用于鐵路運輸。至于旅客,就麻煩他們自己多動手調表吧。
推動國際時區劃分的功臣
桑福德-弗萊明
每一次社會重大變革時刻,總會出現一些關鍵人物去推動新法的實施,對于如何統一過于瑣碎的地區時間,加拿大工程師和發明家桑福德·弗萊明(Sandford Fleming)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奔走呼吁,不放過任何一次會議,去推銷自己的想法,不遺余力地為此四處努力。
他的思路是這樣的,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占據15個經度,各個時區內的時間都統一,時區之間相差1個小時。這樣一來,就大大減少了長途旅客調表的次數。弗萊明祖籍蘇格蘭,后移民加拿大,參與了該國鐵路大干線的建設,并擔任總工程師,他被譽為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經過弗萊明不懈的努力,終于在1884年華盛頓召開的國際經度會議上,明確了國際標準時間,也就是格林尼治時間,又稱世界時。同時規定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明確了計算各國地方時間的方法。
格林尼治時間
鐵路讓時間更加精細化
中國古代計時采用天干地支計時法,將一晝夜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對應一個屬相,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2個小時。在沒有精確鐘表可供使用的情況下,這種計時法能夠滿足過去慢節奏的生活,沒有人感覺到不適應。
而在日本幕府統治下的平安時代,人們想要知道時間,只需要聆聽寺廟的暮鼓晨鐘即可。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對于計時方法的粗枝大葉,完全是因為極慢的生活節奏不需要精確的時間,然而,鐵路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鐵路部門為了安全組織運輸生產,尤其是對于那些長時間和長距離的鐵路行車,更需要精確的時間作為保證。
早期的日本東京車站
鐵路為民眾重塑全新的時間觀念,在日本表現得最為明顯。為了讓旅客養成按時乘車的習慣,鐵路部門可謂絞盡腦汁大力宣傳,口干舌燥,不斷洗腦灌輸,然而在短期內卻難以奏效。以至于很多人抱怨,為了乘坐火車,還要買一塊手表,太不劃算了。
但是不管這個過程有多艱難和漫長,在鐵路部門不懈努力下,時間的精細化概念最終深入人心,為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也是火車速度留給我們的有益饋贈。
鐵路技術與社會進步
早期的客運鐵路
鐵路能夠帶動社會進步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常識。我們現在認為這種說法是老生常談,完全是因為目睹了鐵路技術的進步,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且已經習以為常了。比如高速鐵路在中國出現才短短8年時間,就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所帶來的社會效益顯著,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同樣,在一百多年前,鐵路剛剛問世,更是加速了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在之前,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人們出行非常不便,有些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故土,地區之間的人口交流頻率很低。鐵路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作為一種萬能的交通方式,鐵路既能載人也能載貨,既能民用也可商用,更是廣泛用于軍事運輸。
早期的鐵路運輸
在1841年紐約至伊利鐵路開通之前,紐約州北部奧蘭治縣的奶牛養殖戶,送給城里人消費的都是咸味牛奶,那是因為運輸時間過長,牛奶不處理就會變壞。而鐵路開通之后,鄉下的鮮牛奶會迅速運往城里,實現了美味消費與成本節約的雙贏局面。
在倫敦,以前為了供應城里人牛奶,都將奶牛養在城里,弄得城市空氣臭不可聞,鐵路開通之后,城里的奶牛都被趕到了鄉下,倫敦城的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鐵路不但為社會發展出力甚多,在搶險救災方面,也發揮著巨大作用。根據英國作家尼古拉斯·費斯的研究揭示,在1920年至1921年的中國的一次大饑荒中,某個地區僅有50萬中國人死亡,相比之下,在五十年前,該地區還沒有鐵路的時候,因為同樣的災難而死去的人數,是現在的25倍。
鐵路的高速度,在近百年的時間里,深刻影響了各個階層的人,不但改變了舊的社會觀念,還開創了全新的鐵路時代。整個世界就在鐵路車輪高速旋轉中奔騰向前,從一個新世紀,走向另一個新世紀。
(本文節選自王麟、李政合著的《高鐵的前世今生》,中國鐵道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