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漲的首功是并不是傳言中的證監會著急中投匯金等穩定資本市場,這消息八成是假的,反而是碳酸鋰漲價帶動了市場。
最近碳酸鋰期貨跌破9萬之后,連續來了兩天反彈。
小小的碳酸鋰,為啥有這么大能量?
最主要是因為當前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最大的攔路虎是產能過剩,而不是傳統行業的經濟下行,或者是美債等外因。
當然這個問題也可以引申得遠一點,實際上A股最近十年砸出來的低點,基本都是內部的經濟預期或者政策出了問題,再就是市場的結構嚴重失衡。
2015年是打擊配資導致融資盤爆倉,2018年是金融去杠桿,2020年3月是疫情,2022年4月是上海疫情,23年是地產,24年初是量化和雪球結構。
對創業板來說,目前權重最大的行業是新能源的上下游鏈條,寧德、陽光電源、億緯鋰能、欣旺達、先導、邁為、特銳德、錦浪等,基本占據了30%的權重。
其實這些公司的利潤總額也不能說是見頂了,寧德、陽光和億緯鋰能今年都還能有10%~25%左右的利潤增速,但是它們的股價基本都是在21年四季度見頂了。
如果細數這三年來新能源行業股價層面的大利空,我覺得有三個:第一是全球的高利率(影響最輕),第二是國內因為地產和經濟下行帶來的權益市場整體的負貝塔(影響其次),第三是鋰電和光伏行業因為庫存周期而進入了壓估值的階段(影響最大)。
但按照我的觀察,市場似乎在更多地談論第一個和第二個因素,對真正影響大的第三個因素反而著墨不多。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同樣是半導體設備龍頭的北方華創和中微公司,這倆也是科技股,受到全球高利率的影響更大,也受到國內權益負貝塔的影響,甚至這倆在21年四季度的動態PE都是150多,200倍,但是直到今天,它們的股價相對21年四季度跌幅只有20%以內。
從微觀的視角看,單個公司或者行業影響股價最大因素的還是利潤的增速和預期。我雖然平時聊宏觀比較多,但是這點還是在線的,所以美聯儲有降息預期的時候我更多會聊黃金。
現在就能明白為什么碳酸鋰反彈能影響創業板大漲了。
那鋰電行業現在是個什么狀態呢?當前產業鏈上各個產品都還處在跌價的過程中,甚至還跌破了20年產業鏈爆發的價格。
但動力電池的產量依舊增速較大,全五個月累計同比增加了40%:
下游產量這么高的形式下上游價格還跌跌不休,可見前幾年擴產有多兇。上游的錢這幾年也全部讓車企給賺走了,所以最近一兩年比亞迪、長安、江鈴等表現都很好,但是創業板里沒有車企。
回到鋰電行業的盈利趨勢,目前動力電池整體的產量還維持著較高增速,電車即使下滑,速度也會比較慢,另一邊還有高增長的儲能電池頂上來一部分,整體我認為電池的需求會在較長時間維持一個較高的增速區間。創業板的權重股寧德、億緯和欣旺達都是電池企業,電池售價跟上游價格是在拉大的,這也是它們今年預期還能維持正增速的原因。
至于全行業什么時候能夠去產能,這個太難判斷了,我認為有可能等到新能源車增速下滑到個位數附近,才可能完成一輪大周期的洗牌,不過對創業板的盈利影響不大。
創業板第二大權重行業整體以芯片、通信(光模塊)為主,這兩塊今年盈利肯定是增長。
剩下的一大塊是醫藥醫療,包含的成分就很雜了,既有CXO,也有醫美,還有疫苗、眼科等,反倒是最難判斷的一塊,整體占比在20%不到。
24年賣方對創業板整體的業績預期是營收增速14%,利潤增速30%+,對比之下23年營收增速是10%,利潤增速1%,是近幾年最差的一年。
24年成分股里利潤占比高的如下:
頭部的寧德邁瑞增加的幅度不大,但是腰部的中際旭創、愛美客、藍思、三環、新產業等,都能穩定貢獻比較不錯的增量。
從估值的角度看,創業板現在滾動PE是26倍,歷史最低,但這個縱向比較需要有外部的絕對參考。滬深300是11倍PE,外加3%左右的股息率,相比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2.25%已經有安全墊了。
從盈利增速的角度看,創業板今年很大概率是修復之年,如果滬深300被股息率托底,全市場的負貝塔沒有那么大,我覺得今年創業板整體的回報并不會很差。
對我們的知識星球感興趣的,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入,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留言區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